曾国藩打太平军发明一“笨办法”,英法学走后,100天杀了133万人

汉史钩沉 2024-10-24 20:20:39

曾国藩,字文正,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理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晚清重臣,对清朝末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然而这位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曾经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笨人”。

曾国藩年少时,读书非常吃力。有一次,他在家中夜以继日地背诵一篇文章,但无论如何努力,就是背不下来。

此时,一个小偷悄悄潜入了他的家中,潜伏在屋檐下或房梁上,打算等曾国藩熟睡后行窃。然而,小偷左等右等,曾国藩却始终没有停止背诵,甚至到了深夜,小偷都等得睡着了,醒来发现曾国藩还在那儿结结巴巴地背诵。

小偷终于忍无可忍,从藏身之处跳出来,大声斥责曾国藩:“就你这脑袋,别读书了,还是种地去吧!”接着,小偷竟然流畅地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

道光十二年(1832年),21岁的曾国藩,已是科考战场上的“老将”了,第六回披上战袍,却依旧未能摘得秀才的桂冠。过去科举,考秀才是最简单的一步,曾国藩从14岁考到21岁,次次落榜,这在大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科考之路,对他而言,简直比“西天取经”还要困难。

湖南学政大人审阅试卷那天,突然之间,他仿佛被一股无名之火点燃,怒气冲冲,差点没把手中的试卷当作飞镖扔出去。“这哪是文章,简直是文理不通的胡言乱语!如此水平,也敢来科考凑热闹?”

旁边同僚见状,连忙上前灭火,提醒大人息怒,说这考生虽不算出类拔萃,但好歹也算中等偏上,别太较真。学政大人听了,勉强压了压火气,好吧,那就给个“佾生”吧。佾生嘛,就是半吊子秀才,下次考试能走点捷径,跳过县试、府试,直接进入院试的考场。

可学政大人心里还是不太痛快,觉得不吐不快。到了张榜那天,他特意搞了个“批评榜”,把曾国藩的文章拎出来单独点评:“曾子诚,六战科场,文理浅薄如此,秀才无望,姑且给个佾生以示鼓励。”这简直是公开处刑啊!

曾子诚,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换句话说,这位被学政大人“点名批评”的考生,后来可是成了大器。这段小插曲,现在听起来,倒像是他成功路上的一个小小笑料。

其实,曾国藩的笨并非真正的智力低下,而是做事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以勤补拙,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他有一句名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这种“笨”方法之上的。

他在军事上提出的独门绝技——“结硬寨、打呆仗”策略,也正是他“笨”方法的体现。

首先,说说这“结硬寨”。曾国藩每次率军出征,都像是个挑剔的房地产商,对选址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背山靠水,风景宜人,更重要的是得安全!毕竟,战场可不是儿戏,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别人的靶子。所以,曾国藩每次都会派出一支精锐的侦察小队,四处打探,直到找到那个既隐蔽又安全的地方,才肯安营扎寨。

选好地儿之后,接下来就是大兴土木,开始筑造营寨了。曾国藩的营寨,那可是出了名的坚固。挖壕沟、筑防线、扎花篱,一样都不能少。这壕沟挖得可深了,足足有一尺多,宽度也足够宽,就是为了防止那些不长眼的敌人乱窜。花篱扎得也是又高又牢,骑兵来了都得绕道走。

而且,曾国藩还特别注重细节,壕沟边上的土,他都会让人堆得远远的,生怕敌人用土来填壕沟。这样一来,湘军的营寨就像个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任凭敌人怎么攻打,都攻不进去。

当然了,光有坚固的营寨还不够,还得有得力的守备。曾国藩的湘军,那可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他们每天除了操练武艺,还得学习如何防守营寨。一旦有敌人来攻,他们就能迅速反应,拿起火枪、弓箭等武器,噼里啪啦一顿乱射,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说这“打呆仗”。听起来好像挺呆板的,但实际上,这可是门大学问!曾国藩的“打呆仗”,并不是真的让士兵们呆呆地站在那里挨打,而是让他们像一群悠闲的钓鱼佬一样,不急不躁,就等着鱼儿上钩。

在战场上,曾国藩总是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他不主动出击,而是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等待敌军来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减少自身伤亡,同时又能消耗敌人的兵力。每当敌人来攻时,湘军们就会拿起火枪、弓箭等武器,一顿猛射,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敌人要是想撤退,他们还得追上去补两刀,真是够狠的!

而且,曾国藩还特别注重士兵们的心理素质。他知道,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敌人的枪炮,而是内心的恐惧。所以,他经常给士兵们做心理辅导,让他们保持冷静、勇敢的心态。这样一来,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湘军们也能从容应对,毫不畏惧。

这“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虽然看起来有些笨拙,但实际上却是大智若愚。它让湘军在战场上减少了伤亡,稳住了战局,还一步步地把敌人的地盘给蚕食了。最后,连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都被他们给攻下来了!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呆人有呆福”。曾国藩这“呆仗”打得可是真漂亮!

不仅如此,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策略还对后来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军事家都从中汲取了灵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战争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虽然战术和技术与曾国藩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飞跃,但“结硬寨,打呆仗”战略思想中的核心理念——稳固防御、逐步消耗对手——仍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应用。

在一战期间,交战双方都非常重视防御工事的建设。协约国和同盟国各自在阵地深挖壕沟,配以铁丝网、机枪、火炮等现代武器,构成了一个立体防御体系。这种防御工事不仅坚固难攻,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敌方的火力杀伤,与曾国藩的“结硬寨”理念异曲同工。

许多战役都陷入了长时间的阵地战僵局,双方都在不断尝试突破对方的防线,但往往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这种持久消耗战与曾国藩的“打呆仗”策略相似,都是通过在战场上不断消耗对手的实力,逐渐削弱其战斗力,最终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在著名的索姆河战役中,协约国和同盟国在索姆河两岸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双方都在阵地上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配备了大量的机枪和火炮。战斗过程中,双方不断尝试突破对方的防线,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和消耗战,但往往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统计,在短短100余天内,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人数合计达到了约133万人。其中,德军伤亡近54万人(也有说法为53.8万人),英法联军伤亡79.4万人。这样的伤亡数字在人类战争史上极为罕见。

索姆河战役结束后,战场上留下了大量的尸体和残骸。由于伤亡人数众多,许多士兵的遗体无法得到妥善处理,导致该地区白骨遍野、血流成河。这样的景象使得人们在战后很长时间内都不敢涉足该地区。

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结硬寨,打呆仗”战略思想中的稳固防御和持久消耗理念。许多士兵在战争中经历了生死考验和残酷的现实后,精神崩溃甚至失常。而战后的人们也对这片充满死亡和痛苦的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敬畏。

教员很少公开赞扬一个人,可他多次高度评价曾国藩,曾经说道:“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我们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回头再看,他的这种“笨做法”,实在是蕴含着无穷的大智慧!

除了对军事思想的影响外,“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略还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急躁冒进和盲目行动。相反,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心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策略,同时,要注重细节和基础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困境面前立于不败之地,踏踏实实地向前行,取得更大的成绩!

1 阅读:11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