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新川将取消多校划片的传闻满城风雨,无论是楼盘销售还是各路自媒体都在高频传播议论。
此外还有天府新区A学区重新回到A学区和B学区的议论。
对于这种造势,树得将以个人观点,告诉大家可能性基本为0。
新川从2022年开始实施多校划片。

目前新川的小学录取规则是:
分为第一批次、第二批次进行小学入学多校划片录取,已被第一批次录取的学生,不再参与第二批次录取。
第一批次涉及的学校有行知小学、新华学校、省教科院附属实验小学、银都紫藤南北校区等;第二批次是第一批次招生没有录满的学校,以及高新蒙新小学、教科院附属崇合分校、高新实验新川分校和高新科技园小学等。
录取规则2022年8月31日前落户中和A、B片区的所有住宅小区、所有适龄学生,可按2021年单校划片范围参与第一批次录取;2022年8月31日后落户的学生只能参与第二批次录取。
在网上很多讨论都是支持新川实施多校划片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不支持的。

从这位网友的观点来说,其实他也站在一个支持者的对立立场上。所以一直以来对多校划片的争议都是十分巨大。
如果要客观分析这种问题,首先就是不要站队!
不要站在个人利益角度上思考,因为一旦涉及个人利益,总是倾向于自己得利的方向。
当然为自己的利益呼吁是好的,至于有没有用,决策者才是拍板的。
首先我们要清楚,为什么新川要在2022年实施多校划片?
平白无故偏偏选择在2022年,2022年发生了什么?
1.2022年是入学人群高峰,因为2016年迎来了出生高峰。那一年小学是爆仓的是很严重的。(这一年新川实施了多校划片,天府新区AB学区也进行了合并)。

在之前,新川的学校已经爆仓,根据网上数据,在2021年,省教科院附小班级数为11个班,北京师范银都紫藤小学班级数为16个班。2022年的压力肯定是更大的。
2.2022年新川新学校集体交付,新川科技园小学,蒙新小学,高新实验小学新川分校都是在那年交付的。
至于为什么这一年交付,肯定是在之前预警到周围学校已经无法承载那年的新生儿,所以新学校要临危上场,毕竟新川实行多校划片是从2021年就官宣的。

3.2022年新川极多楼盘并未交付。新川的土地集中拍卖是在18年之后,那时候周围的情况,比如新川科技园小学和高新实验小学新川分校,周围楼盘基本没有交付,甚至还在售卖完成,这时候投入使用采用单校划片,怎么招生?

学校单校划片一般都会涉及到就近入学的问题且要避免大隔断,新川很大,这也是单校划片一个很难的问题,就是你怎么划分都会有意见。
但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个:
1.片区已有学校能否应对目前对口楼盘小学生入学高峰期的爆仓?
2.交付新学校能否装满学生?
任何一个大量修楼盘的区域,都是需要教育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就必须有小学,初中满足片区居民保障义务教育的需求。
学校修起来并交付,学校投入使用也要招聘老师,保证教师能有学生教。背后是诸多老师的就业问题。毕竟出钱的是政府,合理分配好资源,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

人人有书读,老师有书教,就是这么一个比较朴实的理念。
像银都紫藤,省教科院这种新川比较受欢迎的学校,在2021年都已经爆仓,是人满为患,但像新川科技园等学校怎么保证有学生?
所以多校划片就是最好统筹资源的一个办法。将学生能均匀分配至新交付的3所学校,也能缓解像银都紫藤,省教科院这些爆仓学校的压力。
同理,天府新区AB学区的合并也是基于这个考虑。较为成熟的天府新区A学区面临爆仓,学校集中交付的B学区能分担压力。

至于中和A区,九义校也会出现招生困难,全部挤兑在教科院学校的情况,也会实施多校划片。
每个学校能均衡分配到学生,就是多校划片的目的所在。也是政府财政支出在目前情况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天府新区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
在做这个决策的时候也是能检测到往后几年的情况,毕竟每年社区都会调查到片区的新生儿数量。
那么时至2025年,新川会取消多校划片吗,同时也是天府新区A区是否会重新变回A区和B区的问题。
2025年是什么情况。
1.19年出生小孩入学,这一年还是保持了一个比较热的入学周期。人口出生断崖下跌是新G之后开始的。
2.新川的很多楼盘已经集中交付了,包括A区的招商新川瑧境都交付了。
这个时候貌似是可以开始重新搞单校划片了,所以今年这种呼声非常大。
但是人口数据的检测,已经预示了之后出生率的进一步下滑,20年后的出生数据都不乐观。人口数据下滑的新闻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
今后也会是大量学校招生困难的问题,现在大家已经能看到不少幼儿园与月子中心倒闭的消息,等这波压力到了小学也会如此。
多校划片不仅仅可以应付爆仓,还可以应对招生困难。
一个小学正常来说,都要保持每年5个班的招生体量。如果一个学校都没足够的生源,背后就是教师资源与设施资源的浪费。
所以个人判断,长期保持多校划片是能解决很多问题的。
还不说对于新区,还有大量土地与拆迁,也涉及土地卖相的问题,能有机会读到较好学校,对大片区域土地是有利的。

所以,多校划片在教新区域的入学政策是必要的,无论是应对爆仓还是对口新生儿减少的问题。
这时候,新区的朋友可能会想抱怨,为什么五城区和高新区其他区域不用多校划片?今后也该推广。
那么五城区和高新区其他区域会实施多校划片吗?
大家要清楚,五城区和新区的极大差异在哪里?
就是学校的落实建成时间。
五城区其实三环内近年是没怎么建新学校的(成华区二八比较例外),基本是以前的老学校。
新学校刚修建,设施都是很新的,比如成都新学校基本配置了新风,中央空调等。所以新学校修了,是要做好长期使用的预期的。
老学校早就修建了,设施都非常落后,楼龄也久,很多家长都巴不得重新修甚至拆迁的,比如去年成都高温,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的学校有空调,主城区的学校反而还在到处运输冰块,所以老学校是很容易取舍的,甚至有巨大的翻新动力。
主城区今后为应对新生儿减少的问题,学校招生很难的问题,个人觉得会采取学校合并的方式。
其实目前五城区很多区域已经有苗头了,比如金牛区的行知小学和金牛实验行知学校,金牛嘉祥和五块石小学,青羊区的康河小学和泡桐树小学桐乐校区,都是采取的同一划片二选一的政策,今后两所学校合并就行了,差学校和好学校合并。就像金融城三期的H12小学已经和祝国寺小学合并了。
现在主城区很多学校都是在很早以前两个或者多个学校合并起来的,像青羊区,锦江区都有这种情况。
对于片区新学校比较多的地方,也可能采取局部的多校划片,像攀成钢就是局部多校划片,片区楼盘可以在成师附小汇源校区和盐道街通桂校区,盐道街汇泉校区三选一。比如我就在估计像林家坝集体交付后,片区今后也可能采用盐道街和成师附小二选一的情况。
那么新川和天府新区AB区什么时候会回到单校划片?
这个数据和片区居民生育率是捆绑的,谁能预测这地方多少年生多少小孩?我相信没人能预测这种事吧,所以这个也是审时度势的,所有的预测都是YY,只有节奏可以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