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用药限制!医生却称:医院有药,处方难开

妙菱看健康 2025-02-11 03:25:49

近期,医疗领域一项备受瞩目的政策变革正在逐步推行——取消医疗机构用药数量限制。

自2023年起,已有多地陆续发文实施这一政策,新疆更是从2025年1月27日起,明确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取消药品进院品种和数量限制。

过去的“紧箍咒”

曾经,为控制医疗费用和药品成本、减轻医保负担,各地医疗机构被戴上了用药限制的“紧箍咒”。以广东2012版《医疗机构药品目录管理指南》为例,对不同等级医院的药品配备品种数作出了严格规定:三级综合医院原则上不超过1500种,三级专科医院不超过1200种,二级综合医院不超过1000种,二级专科医院不超过800种,其他医疗机构不超过600种。这种限制在实际执行中,对患者就医产生了诸多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用药限制的初衷是通过控制药品的使用量和种类,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医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药品费用在医疗支出中占比较大,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通过限制用药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过度用药、滥用高价药的行为,从而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例如,一些医院为了控制成本,会优先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药品,减少高价进口药的使用。

然而,这种限制在实际操作中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某社区平台曾有医生发帖分享,所在省份限制用药,许多药物被规定了特定使用场景,如西替利嗪仅限儿童使用,多潘立酮仅限儿童和吞咽困难者使用等。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获取合适药物的权利。对于一些患有特殊疾病或对特定药物有更好疗效反应的患者,用药限制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及时使用有效的药物,影响治疗效果。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提到,用药限制后,超量开药系统无法提交医嘱,导致偏远地区患者复诊不便;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也透露,儿童用中成药数量受限,孩子上呼吸道感染时,一次开药量常不够一个疗程,这就增加了患者就诊成本和医患沟通成本。从社会层面来看,频繁就诊不仅浪费了患者的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交通、住宿等额外费用,同时也加重了医院的门诊压力,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取消用药限制

面对用药限制带来的问题,多地纷纷出台政策取消这一限制。截至目前,新疆、河北、广东广州、山东济南、北京、四川、广东(征求意见稿阶段)、上海等8个地区已有所行动。各地政策在取消用药数量限制的同时,还对药事管理提出了要求,如新疆规定自国家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公布后2个月内及时召开专题药事会,且每年不少于2次;北京要求国谈药目录公布后1个月内召开药事会,全年不少于4次。这些举措旨在保障药品合理使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取消用药限制是顺应医疗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决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层出不穷,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取消用药限制可以让医院根据自身的医疗需求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更加灵活地配备药品,提高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一些专科医院可以根据专科疾病的特点,增加相关专科药物的配备,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在实际执行中,不少地区取得了积极成果。新疆自2025年2月1日起取消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用药品种和数量限制后,当地一家三甲医院迅速响应,召开专题药事会,及时调整用药目录。以前因用药数量限制无法引进的部分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如今成功进入医院药房。例如,一种治疗遗传性血液疾病的药物,此前患者需辗转外地购买,现在在本地医院就能开到。此外,在儿童用药方面,根据政策,遴选儿童用药(仅限于药品说明书中有明确儿童适应证和儿童用法用量的药品)时,可不受“一品两规”和药品总品种数限制。某儿童医院借此增加了多种儿童专用剂型和规格的药品,如口感更好的儿童止咳糖浆新剂型,更方便儿童服用,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用药需求。

广东广州落实取消医疗机构药品配备总品种数限制,并督促医疗机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疗器械相关委员会工作会议。一家综合性医院在政策推动下,优化药品采购流程,积极引进新药。某新型抗癌靶向药在上市后不久,便通过医院药事会的评估,快速进入医院药房,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同时,医院利用政策优势,加强与周边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联动,将一些常用药和慢性病用药下沉到基层,方便患者在基层就医取药,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

北京取消医疗机构药品数量限制后,部分医院药品种类有所增加。北京地坛医院医生表示,之前有几款断货的中成药和进口药显示有货了。例如,一款用于治疗慢性肝病的进口保肝药,此前因医院药品数量限制以及采购流程问题,长期处于缺货状态,患者只能自费去院外药房购买。政策实施后,该药品重新进入医院药房,为患者节省了购药成本。

执行现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然而,政策落地后的实际情况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四川省早在2024年1月就宣布取消医院用药数量限制,但该省某三甲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表示,医院至今未传达这一政策变化。北京、山东济南和河北等地也有多名医生表示未收到相关通知。从开药实际情况来看,单次就诊带药量并未明显增加,药品使用标准也未放宽。

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看,医院内部的信息传递机制可能存在问题。一些医院规模较大,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政策无法及时传达给一线医生。此外,医院可能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取消用药限制对医院的实际运营影响不大,从而忽视了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北京多家医院医生反映,虽然部分断货药品显示有货,但开药仍存在困难。像进口的莫西沙星,在一些医院只有特定科室能开,其他科室需向药房报备申请;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药品不互通问题也依旧存在,给患者用药带来不便。这反映出医院在药品管理和调配方面还存在不足。不同科室之间对药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协调,导致药品资源的分配不合理。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的分离管理模式,也增加了药品调配的难度和成本,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追溯问题根源

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原副局长徐毓才指出,医生对政策感知不强,主要原因在医院层面。尽管用药限制已不适应医疗发展,但医院面临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按病种分值付费)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取消用药限制对解决现阶段医院发展问题作用有限,导致部分医院未积极传达政策。此外,集采任务也是影响医生开药的重要因素。医院需完成集采任务量,部分集采外的进口药和原研药使用受限,如东部沿海某三甲医院采用“以病房集采,养门诊进口”的模式,集采药用完才考虑使用进口药。

DRG和DIP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对医疗服务进行分组和分值计算,实现医保基金的精细化管理。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医院为了适应这种支付方式,往往会更加注重控制医疗成本,优先选择使用集采药品,以确保医保支付的合理性。这就导致了一些集采外的优质药品,尤其是进口药和原研药,在医院的使用受到限制。

集采政策的初衷是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但在实际操作中,医院面临着完成集采任务的压力,如果任务完成不了可能会面临罚款等处罚。因此,医院在药品采购和使用上会优先考虑集采药品,即使一些患者可能更适合使用集采外的药品,医生也会受到限制,无法为患者开具。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限制了医生的临床用药选择,不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取消用药限制政策是医疗改革中的重要一步,虽为医生顺利开药扫除了部分障碍,但要真正实现减轻医疗系统经济压力、让患者便捷就医,还需解决医院执行动力不足、集采任务平衡等深层次问题。

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完善,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有望为医患双方带来更多利好,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例如,可以进一步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减少对医院不合理的限制,提高医院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加强对集采政策的评估和调整,确保集采药品的质量和供应,同时合理安排集采任务,避免对医院和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疗政策真正惠及广大民众,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卢璐

0 阅读:594
评论列表
  • 2025-02-11 21:48

    肯定开利润高的药,要不院长一百多套房产。

  • 2025-02-11 18:19

    取消这限制哪限制,总感觉有一只无形的手罩着你

  • 2025-02-11 07:12

    一次开药量长不够一疗程,你这是要给人家开多长时间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