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续命人--于谦

春花秋月体育 2025-02-01 11:50:35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作者一生坎坷的真实写照,他起于微末,受命于危难之际,本是读书人出身,却以武将身份为后人所铭记,他仅凭一己之力为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续命两百年,他就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的大明续命人--于少保,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公元139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祖籍考城(今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家境殷实,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上自七世祖起开始当官,为汾州节度使,任职河南,至四世祖于伯仪、三世祖于夔、曾祖父于九思均是元廷显宦,祖父于文大,明初担任工部主事,官至正六品,父亲于仁虽未出仕,但乐于研习经史,十分重视对儿子的培养教育。

于谦的居所不宽敞豪奢,只有小屋数间,屋后有一方小池、一角亭榭和几株梅树,但背靠吴山,面朝西湖,可见凭着祖上家业,于谦的生活条件也算富足,院内环境布设,也承托出于谦的淡泊高雅。6 岁开始,于谦就在杭州庆春门一带的私塾念书,与当时的读书人一样,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幼时于谦刻苦上进,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十六岁在杭州吴山三茅观读书时,写下了有名的诗作《石灰吟》,为日后自己光辉璀璨却又艰难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永乐十八年(1420 年),于谦在浙江贡院中乡试,永乐十九年(1421 年),参加殿试列三甲第九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宣德元年(1426 年),任御史,同年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明宣宗亲征,于谦随行,朱高煦投降后,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严词责备,使得朱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因此得到明宣宗的欣赏。

宣德五年(1430 年):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为数百个被冤枉的囚犯平反冤情,让他们不再受到牢狱之苦,还上奏弹劾了陕西官校欺压当地百姓的罪行,并且要求派遣御史将陕西官校抓捕问罪。他深入基层,考察民情,了解当地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务,并立即上疏提出对应的方针政策。下令加厚黄河水域的防护堤并设置官员进行督促检查;在大路两旁种树打井,用来缓解行人干渴、提供荫蔽;把管辖区域内所有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来资助边防经费。

正统年间:曾因被王振诬陷下狱,降为大理寺少卿;正统十三年(1448 年),任兵部左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 年),土木堡之变后,升任兵部尚书,明英宗被俘后,侍讲徐珵主张迁都南京,于谦坚决反对,认为应该吸取宋朝南迁的历史教训,斥责了那些主张南迁的人,最终朝廷确定了守卫京师的决策。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后,调派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刻开赴京师。他改革军制,将传统的三大营改为 10 团营,便于统一管理和指挥。还命令工部加紧赶制兵器、盔甲,并从南京调入库存兵器。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军在德胜门、西直门等城门与瓦剌军展开激烈战斗,多次击退瓦剌军进攻,经过五天激战,瓦剌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北京保卫战之后加官少保,总督军务,加强边防建设,使得明朝的军事力量逐渐恢复和增强,对稳定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为帝,成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稳定了明朝局势。但后来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放回,被朱祁钰幽禁在南宫。景泰八年(1457 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人乘机发动 “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位。石亨等人为了巩固自身权力,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都御史萧维祯也构陷于谦,坐以谋逆之罪。天顺元年(1457 年),于谦被押解至崇文门外斩首示众,家产被抄没,家属被流放千里。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成化初年,朝廷为其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 年),谥肃愍。万历年间,谥号又改为 “忠肃”。

于谦自中进士开启仕途,宣德年间任御史、巡抚,平反冤狱、治理地方,政绩斐然。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他力阻南迁,升任兵部尚书,调兵遣将打赢北京保卫战,挽救明朝于危难。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 “夺门之变”,英宗复位,于谦被诬陷谋反遭冤杀。宪宗时沉冤得雪,后追谥 “忠肃”。于谦一生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留下《石灰吟》以明志,其事迹与精神流传千古 。

0 阅读:0

春花秋月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