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计划从7月4日起,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达38.1%的临时关税。该消息一经宣布,立刻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外交部对欧盟的本次决定第一时间就已经定了性,谴责欧盟此举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是制造并升级贸易摩擦,是以“维护公平竞争”为名行“破坏公平竞争”之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实际上,欧盟在作出这一决定的背后,本身就存在很多猫腻。
首先,是整个审查流程的不合理。
欧盟委员会之所以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调查,不是源于欧洲汽车企业或产业的要求,相反,在加征关税的决定宣布后,包括宝马、奔驰、大众等欧洲汽车品牌,都在表示反对。而坚持推动整个审查进程的,正是以冯德莱恩为首的,与美国关系匪浅的政客。
其次,是针对的对象不合理。
一方面,中国电动汽车虽然近些年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热度,但实际上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只有大约8%,根本就不构成欧盟委员会所谓的“威胁”。
另一方面,欧盟委员会自始至终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为什么会抽取审查的恰好就是上汽、吉利和比亚迪这三家中国企业,却排除了大量的欧美企业,这项审查一开始就非常具有针对性。
此外,欧盟委员会宣布加征关税的时间点也很“凑巧”。
就在6月12日当天,美国财政部宣布再针对俄罗斯实施新的扩大制裁措施,涉及近300家公司及个人,其中就包括了大约20家中国及中国香港公司。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12日当天,日本媒体密集报道,岸田文雄政府正在考虑对“为俄罗斯军方提供可用材料”的公司实施制裁,包括中国公司在内,报道还着重强调,如果方案敲定,这也是日本第一次因为俄乌冲突制裁中国企业。
而之所以西方会密集地出现针对中企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与13日开幕的G7峰会有关系,在峰会举行前,西方媒体就开始预热,说G7计划进一步围堵俄罗斯,而其中对中俄合作施加更大的压力将成为重点议题。
面对西方违背贸易规则的错误行为,中方也绝不会忍气吞声,就在欧盟宣布加征关税后不到24小时,商务部也迅速确认,应中国工业界要求,中方计划对欧盟乳制品和猪肉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维护正常市场竞争秩序和自身合法权益。
不仅如此,未来还有很多反制措施也箭在弦上。
例如基于实现“双碳”目标,中国汽车业内人士呼吁提高大排量汽车进口暂定关税,对发动机排量大于2.5升的汽油车加征关税,一旦相关措施出台,那么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宝马、奔驰等老牌欧洲车企,这些在电动汽车领域本身就已经落后的欧洲汽车品牌,未来将进一步失去中国市场。
此外,应中国酒业协会申请,商务部于今年1月就已经开始对欧洲白兰地出口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要知道,欧洲白兰地在全球其他市场都已经出现明显的销量下滑,但是去年却在中国市场迎来了增长,一旦中方开始对欧洲白兰地加征关税,那么对欧洲酒业的打击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