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关于是否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问题,欧盟委员会将推迟到6月9日欧洲议会选举结束后再做出决定。在这之前,欧盟原计划宣布相关决定,甚至在本月初,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还向媒体透露,欧盟在暑假之前就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言之凿凿似乎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不过现在事情显然有了明显的转变。
欧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还要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问欧洲开始说起。
在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等中国产品进一步加征关税。随后,耶伦便马不停蹄前往了欧洲。
在5月21日,耶伦在访问德国期间,公开呼吁美国和西方盟国必须“团结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制造业实力。耶伦声称:“如果我们不采取统一的战略应对措施,我们两国和世界各地企业的生存能力可能会面临风险。”
显然,美国这不仅是要自己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的出口,还试图游说拉上欧盟一起。
5月24日,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意大利召开,随后G7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明确提到,G7会对中国“产能过剩”引发的负面情况保持监察,并考虑基于世贸规则对中方采取行动。
相关内容立刻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明确回应表示,中方不接受七国集团单方面认定所谓“非市场政策和措施”的标准,七国集团所谓中国的“产能过剩”,企图对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设限,这事实上完全背离了事实和经济规律,本质上是保护主义,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虽然耶伦的游说在G7联合声明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尤其是欧盟在去年10月,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显然美国也抓住了欧盟的心理,试图组成统一的对华阵线。
但是在欧盟内部,对于是否追随美国的对华政策,却出现了大量的反对声音,其中法德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在这个时候的发声尤为重要。
在G7财长会议期间,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就提出,中国是法国的重要经济伙伴,要避免双方发生任何形式的贸易争端。
29日,德国交通部长维辛明确表态,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来试图保护欧洲产业是“错误的方法”。相反,他认为全球竞争会激励德国企业生产更好、更便宜的汽车。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也认为,中国是全球的世界工厂和巨大市场,并且一直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一旦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给德国经济带来损害。
在法德的强烈反对下,即便是欧盟内部有些人想要追随美国的脚步,但是推进相关政策遇到的阻力也非常大。
另外,即便是一向与美国关系亲密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对华态度上也有所转变。
在5月6日,中方访问法国期间,就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冯德莱恩举行了三方会谈,当时就主要讨论了有关“中国产能过剩”的话题,中方也再次强调,根本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不久后,冯德莱恩公开表态,欧盟不会加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行列,欧盟方面将采取与华盛顿“一揽子关税”不同的做法。
当然,冯德莱恩的态度转变,也与欧洲议会接下来的选举有一定关系。
据消息人士透露,从推出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调查到做出决定,欧盟委员会的处理过程非常仓促,因为冯德莱恩急于用对华加征关税,来为自己的连任选举造势。
随着冯德莱恩的表态变化,侧面说明欧盟内部反对的声音占据了主流,冯德莱恩如果继续推进相关事项,反而会对自己的连任很不利,因此最终冯德莱恩与欧盟选择了妥协,将这个敏感话题放在选举之后,避免造成不可预知的风险。
不过我们注意到,虽然欧盟推迟宣布决定,但中方的态度依然十分强硬。
30日当天,毛宁在谈到相关话题时再次强调,欧盟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其实质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欧方在调查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合规的做法,指控的所谓“中国补贴项目”也根本站不住脚。
毛宁最后警告称,如果欧方一意孤行,中方绝不会坐视不管,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然,中国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实际上,中国早就做了充足的反制措施。
早在去年9月开始,中国商务部就宣布对从欧盟进口的马铃薯淀粉做出反补贴裁决,继续征收反补贴税。
此外,欧盟在葡萄酒、乳制品等在内的农产品上,都非常依赖中国市场,此外,空客公司也刚刚发布报告,称中国有望超过欧美,成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马克龙去年访华时,中国与空客签下了超过价值1300亿人民币的订单。因此法德等欧盟国家是有清晰认识的,如果欧盟作出错误决定,那么第一个利益受损的,必然是法德等与中国合作密切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