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一位诗人名叫汪洙。9岁时就会作诗,有“神童”的美誉。
据《通俗编》记载,有一天,上级官吏听说他是神童而召见他。
按理说,上级官吏召见,一般人都会整理好衣冠赴约。毕竟第一印象很重要。
汪洙十分喜欢读书
没想到,不按套路出牌的汪洙却穿一件很短的衫子去应见。
官吏便问他为什么衫子这么短,他当即作诗回答:"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能在这么短时间内,以诗作答,可见汪洙确实是聪明过人。
久旱逢甘露
事实上,汪洙不仅口才了得,更是诗才横溢。他先后写了不少五言绝句,都是一些便于孩童记诵的短诗。
他的老师将他所写的诗汇编成集,书名就叫《汪神童诗》。后世简称《神童诗》。这本书与《三字经》等同,
被誉为“古今奇书”,是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籍。
而他在书中所作的“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为了后世流传甚广的人生四大喜事。
洞房花烛夜,在古人看来是一大喜事
当然了,才华横溢的不光是神童汪洙,后世有个叫王树南的人,也是颇有诗才。
他在汪洙此诗的每句前面各添二字,改编了这首诗——
十年久旱逢甘雨,
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
教官金榜题名时。
王树南改编的《四喜》诗,通过用特定的数量“十年”“万里”、特定的人物“和尚”“教官”来强调“难得”,突出了喜上加喜,喜出望外的效果,将“喜”的意味推到了极致。
古人向往“金榜题名”
再后来,又有人将其加以改造,成为“空欢喜”的四喜。
相传,有一位秀才参加乡试没有考中,他心情非常低落。夜里为了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的事而辗转难眠。
此时,他想起了汪洙的《四喜》诗,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见闻,顿感悲苦凄凉。于是,灵机一动,便给《四喜》诗加了8个字——
久旱逢甘雨—— 一滴,
他乡遇故知—— 债主。
洞房花烛夜—— 梦中,
金榜题名时—— 重名。
这位秀才改编的8字《四喜》,与原作对比鲜明。汪洙诗中所说的人生四大欢喜,就变成了一场空。读来出其不意,来个180度大转变。欢喜悲凉的意味跃然纸上,颇具出人意料之趣味。
(这里是@月然的文史笔记 ,每天为你分享有趣、有温度的文史知识,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