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块,买个“方盒子”?奇瑞iCAR系列的境遇,让很多人开始思考:汽车的设计,究竟应该迎合个性,还是满足实用?iCAR的销量低迷,是不是证明了在这个价位,消费者更在乎的是实实在在的价值,而不是所谓的“情怀”?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
iCAR系列,从一开始就高举“年轻化”、“潮流化”的大旗,凭借着独特的“方盒子”造型和新能源的定位,确实吸引了不少眼球。可是,关注度并不等于销量。尽管价格已经下探到十万区间,但iCAR的销量却始终差强人意。2024年全年销量仅4.5万辆,2025年1月更是暴跌至1175辆,与同价位的比亚迪元PLUS月均两万辆的销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即使iCar V23上市后对整体销量有所提振,但在竞争激烈的家用车市场,依然显得力不从心。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人说是设计,有人说是配置,也有人说是营销。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备受争议的“方盒子”造型。iCAR主打“风格越野”的概念,希望用复古硬派的风格吸引年轻消费者。这个想法本身并没有错,毕竟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独特的设计确实更容易让人记住。但是,iCAR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家用车,实用性才是王道。方盒子造型虽然看起来很酷,但却牺牲了车内空间。4.4米的车长,再加上1:1的高宽比,虽然强化了视觉冲击力,却挤压了后排空间和储物能力。很多车主都反映后排腿部空间局促,头部空间也因为平直车顶的设计而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同价位的比亚迪海豚,采用流线型设计,更好地优化了空间利用率,更符合家庭用户的需求。
除了空间,iCAR的“轻度越野”功能也受到了质疑。接近角和离去角的提升,在城市路况下几乎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才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而iCAR 03低配车型只有301公里的续航,实际使用中还会“打折”,这无疑加剧了用户的续航焦虑。在这个油价居高不下的时代,续航能力不足,无疑会大大降低用户的购买意愿。
其次,我们来看看iCAR的性价比。虽然价格低,但在一些关键配置和用户体验上,iCAR却暴露出了明显的短板。比如,低配车型的续航里程只有301公里,而同价位的比亚迪元PLUS却达到了430公里,并且还搭载了更安全的刀片电池技术。再比如,iCAR的车机系统经常出现卡顿、自动雨刮响应延迟、手机App故障频发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更让人担忧的是,iCAR还频频出现车身漏水、异响、线路故障等品控问题,这些都让消费者对奇瑞新能源的制造工艺产生了怀疑。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iCAR的营销策略。iCAR将“年轻化”简单地等同于造型前卫和轻度越野,而忽略了年轻家庭用户对实用性和经济性的根本需求。从“车顶热舞”到高管的“辅助驾驶无用论”,一系列的营销事件不仅没有提升品牌形象,反而被批评为“油腻”、“脱离实际”,消耗了品牌公信力。捆绑销售接近角选装包等操作,更是引发了用户对iCAR“诚意不足”的质疑。2024年,iCAR快速扩张至500家门店,但单店月均销量不足10台,库存周转周期超过90天,这暴露出iCAR“重渠道轻产品”的战略失衡。
那么,iCAR该如何破局?
首先,要重新思考产品定位。放弃对“方盒子”的过度执念,拓展主流家用SUV或轿车品类,在10-15万元区间推出续航500公里以上、空间优化的走量车型。同时,可以保留方盒子作为差异化子系列,满足小众用户的需求。
其次,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依托奇瑞“瑶光2025”技术体系,加速落地800V高压平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并通过OTA持续优化智能体验。尽快推出增程或插混版本,也是一个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要改进用户运营模式。建立真正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避免“自嗨式”营销。可以借鉴蔚来“用户型企业”的模式,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针对用户的续航焦虑,可以推出电池租赁方案。还可以联合其他品牌,打造更符合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品牌生态。
总而言之,iCAR的困境反映了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战略焦虑”。差异化设计固然重要,但不能脱离用户需求。只有回归家用车的本质——以扎实续航、可靠品质和真实用户体验为核心,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奇瑞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庞大的研发投入,如果能够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力提升,iCAR依然有机会在新能源赛道的下半场逆风翻盘。从“方盒子”到“用户心”,iCAR的蜕变之路,需要的是对市场和用户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身战略的果断调整。
iCAR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