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第一代公派留学生“留美幼童”

历史剪影 2024-08-22 10:40:30

“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世之举,抑立古来未有之事” 。1870年12月,清政府决定从1872年至1875年每年选派30名12至16岁幼童(4年共计120名)赴美系统接受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回国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每批幼童留洋时间计划15年。 人们通常把这个幼童留学计划称之为“清末中国留美教育计划”(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简称 “CEM”。

120名留美幼童的平均年龄为12岁半,以广东(84人)、江苏(21人)为主,这些幼童既不是来自仕进显宦之家,也不是来自贫民家庭,而是来自比较富裕开化的农民和与洋务有关的家庭,并具有一定的中文功底。他们中有50多人在中学毕业后得以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1881年,出于当权者对幼童“全盘西化”的担忧,清廷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至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者3人、中途辍学或拒召者23人外,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这94名回国留学生,学籍可考者87名,其中:小学19名;中学35名;大学33名,仅两人获得学士学位。

在全体返国幼童中,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

其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1872年,抵达旧金山的部分留学幼童合影

到达美国之后,中国幼童被三五人一组分到美国人家里,与美国人一起生活。这对他们学习美国语言和了解美国生活是非常有益的,但随之也有一些问题。比如,热情的美国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他们亲吻,中国孩子没有这样的习惯,一个个羞得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再比如,美国房东礼拜天去教堂,也要带他们一起去,但朝廷明确规定,不许他们信洋教。

刚到美国时,幼童们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色缎褂,崭新的白底黑布鞋,油亮乌黑的大辫子。这使美国人感到好奇,所以幼童们一上街,就会招来一群美国孩子围观,有的还把他们称作“中国女孩”。这让幼童们非常难堪,但辫子和服饰都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尤其是辫子,那是是否爱国——爱大清的标志。

1872年,出国前的晚清“留美幼童”

1872年,出国前夕梁如浩(左)与唐绍仪(右)的合影

梁如浩回国后分配到海关,后任京沈铁路董事、营口、上海海关道台等职,后退居天津。唐绍仪回国后分配于海关,曾任袁世凯秘书,天津海关道台、奉天巡抚、北洋政府总理、国民政府高级顾问等职,1938年在上海被暗杀。

1877年的吴应科

吴应科回国后分往福州船政学堂,后调北洋舰队,参加黄海大海战。后任北京电报局总办,黎元洪总统顾问,海军副司令等职,退职后居住北京

1873年的邝咏钟

邝咏钟回国后分配于福州船政学堂,1884年,在马江战役中奋战阵亡。

16岁的容尚谦

容尚谦回国后先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在扬武后旗舰上受训,参加了中法战争,后为环泰舰舰长,参加中日战争,不久出任航运公司经理,退休后居上海

到1881年,“留美幼童”们大多已经完成了中学学业,一些人已经进入大学。其中一些年龄稍大的,进程自然比较快,比如詹天佑,这年已经大学毕业。詹天佑从高中到大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耶鲁大学后多次获得奖学金。他从到达美国至大学毕业,总共用了9年时间。除此之外,唐绍仪、梁敦彦、蔡绍基等60多人已考入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朝廷一道命令,他们的学业就被迫中断了。朝廷派幼童到美国留学,目的是把美国先进的技术学到手,回来为大清帝国服务。因此,他们必然要对幼童有严格要求,必然使他们在政治和思想上坚持中国传统,与专制统治的要求保持一致。为了保证这一点,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读经明理”,包括在遥远的美国给皇帝叩头、给孔子叩头、给派去管理他们的官员叩头,等等。他们原以为,只要有圣贤的经书在,只要坚持礼制秩序,孩子们就会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又对皇上忠心耿耿的人才,传统纲常是不会被丢掉的。

1881年,出于当权者对幼童“全盘西化”的担忧,清廷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

部分留美学生在天津海关道台衙门的合影‍

1890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1905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1919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1936年,晚清“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时的合影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 2024-08-29 13:30

    当时的学监害死了学生。第二批等等以后期都没毕业。学监误人子弟。

历史剪影

简介:在黑白两色绘出的美景中与历史来一场浪漫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