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后的三条路线之争——宋高宗赵构南逃到底该不该挨骂?

倾听的历史观 2022-09-02 13:14:16

在今天看来,两宋最大的问题就是崇文抑武导致对外军事能力孱弱,导致被周边蛮夷轮番欺辱不说,最终还两次亡于外族之手。话说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直接被外来民族干掉、而且还连续被干掉了两次、总共有3位皇帝当了俘虏的例子是绝无仅有的,堪称奇耻大辱。

肯定会有人拿西晋和明朝来反对这一观点。但事实上西晋是被内附的匈奴人推翻的,严格来讲只能算是一场内乱,与汉代秦、唐替隋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明朝虽然被满洲人揍了个半身不遂,但别忘了朱由检可是被李自成逼上吊的,然后才被姓爱新觉罗的占了便宜而已。

南北宋先后亡于异族之手,这是两宋怎么洗也洗不掉的污点

可对于两宋、尤其是北宋的赵家皇帝而言,这座江山最大的隐患可不是什么契丹人、女真人或是蒙古人会不会来拆家,而是成天操心文官会不会结党、武将会不会跋扈、百姓会不会造反。当然更让他们闹心的难题,则是怎样才能生出一堆儿子并把他们养活成人。

比如在两宋十八帝中,光是因为无后而找不到亲生儿子接班的就有8个。尤其是从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赵恒登基开始,到熙宁九年(公元1077年)宋神宗赵顼的第6个儿子赵佣(即后来的宋哲宗赵煦)降生,整整80年的时间里在北宋的皇宫大内中诞生的14个皇子中,只活下来了一个宋仁宗赵祯。

所以对于赵家皇帝来说,哪怕再来十遍靖康之耻,哪怕文官统统结党、武将统统割据、百姓统统造反,也不比找不到亲生儿子来接班更可怕。毕竟女真人来了可以跑,文官不听话了可以换,武将生野心了可以让文官对付,百姓造反了更是可以镇压。可要是儿子没了,这个皇帝当的还有什么意思?没看到号称千古第一仁君的赵祯晚年及死后被弄得有多惨?

不过物极必反。生儿子这个困扰两宋皇帝的千古难题对于宋徽宗赵佶来说简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这位史上最能生的昏君一辈子共生下37儿、42女,合计79个,单凭一己之力就将两宋皇帝的“人均产量”从7.6个提升到了11.6。

赵家皇帝生不出或养不活儿子的问题,对两宋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赵佶再能生又有啥用,最终还不是统统被女真人抓走、就剩下赵构这么一棵独苗?

所以对那些志在中兴赵宋的遗老遗少们来说,这个看起来不怎么靠谱的大宋康王,简直比今天的大熊猫还要珍惜百倍千倍,必须得不惜代价的保护起来。

毕竟要是找不到一个正统的姓赵的来兴灭继绝,那大宋才是真的亡了,大家上哪儿去找这现成的荣华富贵去,还混个啥劲儿?

而对于女真人来说,如果不把赵构抓到或弄死,就意味着亡宋之战功亏一篑,就意味着后患无穷,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他。

于是这个在徽宗、钦宗朝极不受待见的落魄亲王,就成了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整个天下最受瞩目的那个焦点。

01

在靖康二年三月女真人北撤之后,被立为伪楚皇帝还不足20天的张邦昌就找到了宋哲宗赵煦的废后孟氏,以后者的名义拥立赵构为帝。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并将靖康二年改元为建炎元年。

赵构挨了千年的骂,其中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

5天后,赵构启用李纲为右相,并与其后被任命为左相的黄潜善,时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的宗泽一起,成为这个新生小朝廷中最受皇帝重视、也是权力最大的“三巨头”。

后来经常有人指责赵构是投降派,甚至蔑称其为“完颜构”,事实上这是从结果倒推过程才有的调侃。起码从他登基前后这段时间里的表现看,我们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没错,黄潜善是个铁杆的投降派,同期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的汪伯彦也是。此外,虽被免去了左相,但仍挂着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的张邦昌,更是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坏蛋。可问题是,赵构不用他们,还能用谁?

要知道在建康元年之前,赵构只是赵佶的31个儿子(还有6个是在被掳到金国以后生的)中的普通一员,既不是嫡子,也非长子(排名第九)。也就是说除非发生奇迹,他没有任何希望继承皇位,这辈子只能做一名宗室。

问题上是两宋的政治制度高度成熟,不光较之前朝,便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曾经困扰过无数前朝皇帝的权臣、藩镇、外戚、宦官等弊政在两宋基本都见不到踪影,宗室这个曾经的致乱之源也不例外。

宋朝的皇帝和大臣借鉴了前朝对待宗室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宗室管理制度,与历朝历代相比都具有先进性和实效性:

“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所寓州县,月有廪饩。”(《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

后来王安石变法又在宗室头上砍了一刀,这就导致了宋朝的宗室一没有封地,二不掌朝权和兵权,三还不能世袭(推恩至五服外除名)。所以从秦到清,还真没有哪朝哪代的宗室敢说自己混得比两宋的同行还惨的。

八旗子弟是自甘堕落,而宋朝的宗室是想不堕落都不行

所以在宋朝做一个合格的宗室该干些什么呢?养花、遛鸟、斗蛐蛐,饮宴作乐、逛逛瓦子(宋朝的娱乐场所)、撩撩妹纸,写写诗、作作画、练练字什么的都可以。但是不能接触政治、结交官员士人,连跟和尚道士打交道都得多个心眼,不然很容易被皇帝和大臣们联手干掉;就连读书学习都不能表现得太积极上进,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心怀大志、有不轨之心;既然当不成好人,那就尽情作恶、欺男霸女、为祸一方总可以了吧?做梦!谁敢这么干,文官们保证会像疯狗一样群起而攻之、活活咬死他。

除此之外,宗室还只能住在开封城里,谁敢乱跑,比如出城旅个游、访个亲,哪怕是上个坟都照样有谋逆之嫌。

也就是说宋朝的宗室,就是被当贼防着、当猪养着的——靖康年前的赵构,就是过着这样的日子。

偏偏他还从小表现出超人一等的天赋,在一众兄弟中堪称鹤立鸡群:

“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宋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于是后来那个继承了皇位的长兄、宋钦宗赵桓就怎么看这个小兄弟怎么不顺眼。

对于赵构这个稍显不废物的兄弟,赵桓一直暗戳戳的想弄死

所以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金商讨撤军条件时,女真人要求一亲王入金营为质,赵桓毫不犹豫就点名赵构。之后他还默允了种师道提出的尾击北撤金军的建议,很难说不是想把自己的亲弟弟也给一勺烩了。

结果不知道女真人咋想的,居然把赵构放回来了。但赵桓并不气馁,当女真人第二次南下时,又毫不犹豫的点名让赵构出使河北与金军议和。

话说赵佶别的不多,就是儿子多得用不完,可赵桓为啥总揪着赵构没完没了的薅羊毛?

所以赵桓的司马昭之心,连以忠勇著称的宗泽都看不下去了,不惜抗旨出面阻止了赵构继续北行:

“康王再使金,行至磁,泽迎谒曰:‘肃王一去不反,今敌又诡辞以致大王,愿勿行。’王遂回相州。”(《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所以说,宗泽对赵构是有救命之恩的。

然而赵桓并没有因此放过赵构,旋即又任命其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他在这块女真人遍地跑马的地方领导“敌后斗争”。而在此期间,被任命为副元帅的黄潜善和相州知府汪伯彦是赵构为数不多还能使唤得动的官员,算得上是他收获的第一批心腹。

毕竟在赵构还是一名普通宗室时,别说跟这些朝廷大员打交道了,见面打声招呼没准都能招来闲言蜚语,哪来的亲信班底?

02

“三巨头”中,唯一没跟登基前的赵构产生过交集的,就是李纲。

李纲最大的问题,就是跟赵构没交情

而赵构刚一登基,向来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大投降派黄潜善,就马上向赵构举荐了李纲,而且建议擢升其为右相。

话说在古代中国向来是尊右卑左的,左相右相(当时的正式官称应为尚书左、右仆射)虽然都是宰相,但右相天然就高出半头,是正宰相;而黄潜善这个左相,只能算是副宰相。

老黄哪来的这么高的觉悟?明明自己是投降派,却非弄来个主战派领袖当自己的上司?他这么做有不得已之处,但也不得不说这厮确实曾一度对赵构的忠心超过了私心。

靖康之变后,开封沦陷、徽钦二帝被掳,虽然大部分地区的官府建制还在,被打散的官军以及蜂拥而起的义军加起来超过百万,但却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在这种情况下,赵构的正统地位虽然无人可以质疑,但一时半会也没办法把这些势力都收拢起来。就连应天府里护驾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万余人,而且个个都是惊弓之鸟,连规模大点的土匪乱兵可能都挡不住,更何况随时南下的女真铁骑?

所以这时候对赵构的这个小朝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站稳脚跟,能开张大吉就更好了。而能扮演这个角色的,李纲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毕竟老李对大宋忠心耿耿那是谁都知道的,而且他还是主战派的一面旗帜,凡是想跟女真人死磕到底的仁人义士都听他的。在这种情况下,黄潜善就算不甘心,也得服从大局乖乖让贤。

即便是投降派也很清楚,要想保住赵构小朝廷,就必须得依靠主战派

然而他和赵构显然都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李纲这个人非常不好打交道。

事实上除了李纲,宗泽以及后来的岳飞等主战派都不好打交道,而且越是强硬主战的,就越难搞。

比如岳飞。岳武穆的忠诚和勇气是无须质疑的,但其执拗的性格和从来不知道妥协为何物的作风却屡屡让赵构头大如斗。话说岳飞可一度是赵构的掌中宝、心头肉,对其宠幸之甚在整个高宗朝都无人可比:

“太上(赵构)知公之可大任也,独召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金佗续编·卷二十七》)

这可是将举国大半军权尽数委之的架势——以赵构的自私、胆小与多疑,能做到这个地步可算是对岳飞推心置腹了。就算是众所公认的他的第一亲信狗腿子秦桧,也从来没得到过类似的待遇。

然而纵观岳飞的一生,除了对其极为赏识且心胸豁达的宗泽以外(事实上老宗也曾被岳飞气得半死),其余当过他上司或与其有过合作、共事关系的同僚,几乎就没有不跟他闹翻的。到了最后岳飞被赐死时,满朝文武除了韩世忠外,居然无一人出头为他求情。

难道满朝都是秦桧党羽?这才真是扯淡呢。还不都是他的臭脾气闹的?

岳飞的忠义无须质疑,但他的性格脾气确实让人头疼

赵构也不例外,而二者间的矛盾爆发就发生在淮西兵变之后——正当赵构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军队充满怀疑之时,岳飞却先是上书自请率军拱卫建康,然后又不知死活的提议速立皇储。这一火上浇油之举不但遭到了赵构的严厉斥责,而且也让后者觉得岳飞跟刘光世这样的旧派军阀没有任何区别。

从此君臣离心,再无信任,遂有后来的十二道金牌以及“莫须有”之惨事。

然而跟李纲比起来,岳飞得罪人的本事只能算是毛毛雨。

必须得承认,在赵构登基为帝之前哪怕李纲听说过这个九皇子、康王的名头,也从来没正眼瞧过或是放在心上过。当然这并不奇怪,不仅大宋朝的制度就是如此,而且高傲的士大夫们也向来都是这么个德性,李纲自然不能免俗。

哪怕现在轮到自己给赵构打工了,李纲的心态一时半会也难以扭转。所以他不仅经常仗着资格老、嗓门大就把黄潜善、汪伯彦等“新晋佞臣”喷得魂不附体,对赵构也不怎么尊重。

比如对张邦昌的处理方式。

在靖康之变中老张确实有失臣节,还当上了40多天的伪楚皇帝,不过那是女真人拿开封全城百姓的性命逼出来的结果。而且他“在位”期间,只在文德殿办公(北宋皇帝在垂拱殿)、面西而坐(皇帝坐北朝南),同时坚决制止大臣向他朝拜——如果有马屁精非拜不可,他就赶紧站起来“东面拱立”。与人交谈时不称“朕”而称“予”,文书往来不称“诏”、“旨”而称“手书”。头号大狗腿王时雍曾以“陛下”称呼,结果被老张毫不留情的臭骂了一顿。

等女真人北撤之后,他更是第一时间退位让贤。可以说要是没有张邦昌的主动配合,赵构就算还能登基即位,也不可能有这么顺利。

张邦昌与秦桧不同,将其一棒子打死的处置方式是不妥的

然而李纲却一口咬定张邦昌是乱臣贼子,非杀了他不可:

“纲上书极论:‘邦昌久典机政,擢冠宰司。国破而资之以为利,君辱而攘之以为荣。异姓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是宜肆诸市朝,以为乱臣贼子之戒。’时黄潜善犹左右之。纲又力言:‘邦昌已僣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后来赵构迫不得已给张邦昌贬官外任以避祸。这还不算啥,后来李纲干脆连赵构都瞧不上了:

“黄仲本言於先生曰:‘李伯纪一再召,乃黄潜善荐也。途中见颜岐言章,遂疑潜善为之。李入国门,潜善率百官迓之,李默不一语,因此二公生隙。’又曰:‘上云:李纲孩视朕!’”(《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话说就是今天你找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孩视”一下,估计都能激起冲天怒火,弄不好还会招来一顿老拳,何况如此对待一个皇帝?

但两宋的赵家皇帝就算有千般不是,好处也还是有的,那就是轻易不跟大臣们一般见识。像宋仁宗赵祯经常被喷一脸唾沫星子,照旧风轻云淡,赵构虽然不及祖宗大度,但这点容人之量还是有的。

可问题一旦涉及到江山安危和身家性命,那就不能忍了。

03

当时赵构面临的最重大的一个选择,就是到哪儿落脚的问题。

客观的说,当时投降派给出的定都建议确实是稳妥的

他虽然在应天府登基,却注定只是个应急的选择。要知道应天府在成为北宋的南京之前可是叫宋州,而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前担任的最重要的一个职务就是归德军节度使,驻节地就在宋州,可谓是大宋朝的龙兴之地。

可是北宋立国时却把国都定在了汴州(今河南开封),还曾考虑过洛阳和长安,就是没考虑过宋州。这是因为宋州周边无险可守,在漕运的便利程度上又不及汴州——老赵家最强盛发达时都看不上的地方,在如今女真人随时可能大兵压境的时刻,哪能是让赵构安心的立足之地?

于是他征询大臣们的意见,麾下的“三巨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宗泽的建议是回驾开封。而且老宗是如此的热衷此事,以至于天天给赵构上书,说京师粮价稳定,拥兵百万,士民皆怀忠义之心,天天盼着皇帝返京。谁要是敢反对,谁就是跟张邦昌一样的乱臣贼子:

“上疏请上还京。俄有诏:荆、襄、江、淮悉备巡幸。泽上疏言:‘开封物价市肆,渐同平时。将士、农民、商旅、士大夫之怀忠义者,莫不愿陛下亟归京师,以慰人心。其唱为异议者,非为陛下忠谋,不过如张邦昌辈,阴与金人为地尔。’”(《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第一个跳出来跟宗泽打擂台的“乱臣贼子”,居然是李纲。老李觉得老宗这家伙虽然忠义无双,但说话办事却不怎么靠谱。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可以去东京看看,顺道鼓舞下军心士气。不过这么干危险性很高,要是招惹到女真人可就麻烦了,没准靖康之耻还得重演一遍。所以赵构到了东京转一圈就得赶紧跑路,可以先到南阳(今河南宛城)去观察一下形势,如果站不住脚就再往洛阳或者长安跑。

为啥赵匡胤放着长安、洛阳不选而定都汴州?显然李纲给出的建议也是不靠谱的

为此李纲开始大力着手整顿军政,并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就是为了给赵构准备好各种后路。

至于黄潜善的意见根本不用想,那就是赶紧跑、往江南跑,而且跑得离女真人越远越好。

宗泽临死之前仍在高呼“渡河”,自然是最坚定的反攻派。所以他想把赵构弄到开封、以天子的旗号组织动员天下义士,再出兵收复失地,乃至直捣黄龙、迎回二帝,一雪靖康之耻。

李纲当然也是坚定的主战派,但相比宗泽更现实。他深知以大宋朝举国之力还被女真人打得落花流水,直至山河沦丧。如今赵构这个光杆皇帝要兵没兵、要粮没粮,就算真的有种、听了宗泽的话去组织反攻,那也是给女真人送菜的下场。

所以老李当然也想收复失地,但明白暂时做不到的现实,所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保住赵构这棵大宋正统的独苗上——要是这货再挂了或是被抓走了,那么大宋朝可就真的完犊子喽。

宗泽主攻,李纲主守,黄潜善主逃,而且态度都很强硬,谁都不能说服谁。那么赵构该怎么选?

赵构的选择是擢升宗泽为延康殿学士、京城留守、兼开封尹,黄潜善被升任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也就是当上了正宰相,而李纲则遭罢相,改授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更极端的是,坚决支持李纲,图谋恢复、迎回二帝的太学生陈东、抚州乡贡进士欧阳澈,被赵构下令处死。

赵构最终选了主逃路线,而且逃得比黄潜善建议的更远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据说是大宋朝的祖训,虽然赵桓和赵构先后破了戒,但这么赤裸裸的因言构罪,还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那么是啥让赵构如此炸毛?

04

在攻、守、逃这三条路线之争中,最不能让赵构满意的,就是李纲主张的那条。

后世都说赵构是投降派,其实是种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思路——就像鲁肃曾对孙权说过的那样,谁都能投降,就是君王不能。因为君王投降后,不但会失去所有的权势,还会生不如死。

说一国之君是个投降派?这在逻辑上就是说不通的

徽钦二帝前事不远,赵构应该比谁都懂得这个道理。他可能自私、胆小和怕死,但要说他就喜欢向女真人投降,这个道理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更何况他与女真人间还有着国仇家恨。或许那个不着调的爹和不靠谱的哥死不死的,赵构不怎么在乎,可问题是他事母极孝,与妻女感情极深,而赵构的生母韦贤妃,原配妻子、宪节皇后邢秉懿和5个亲生女儿都被女真人掳走了,而且受尽了屈辱。话说但凡是个正常的男人,会对此无动于衷?

所以后来宋金达成绍兴和议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女真人释放了韦氏归宋,否则赵构宁可打到底:

“金人遣萧毅、邢具瞻来议和,帝曰:‘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誓信,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不然,朕不惮用兵。’毅等还,帝又语之曰:‘太后果还,自当谨守誓约;如其未也,虽有誓约,徒为虚文。’”(《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而且此时的赵构,还是个刚满20岁的年轻人。也许后来他的心已肮脏、血已冰冷,但起码在当时以及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构还是有着年轻人应有的冲动和理想的。

否认了这一点,就很难解释后来的岳飞、韩世忠为何能受到重用并屡建功勋——要知道在大宋朝的绝大多数武将都混得灰孙子不如,凭什么他们就能例外?

岳飞等名将能建功立业的前提就是赵构的支持。一旦不支持了,结果就是十二道金牌和莫须有

但即便如此,他也很难相信宗泽的那些许诺能够兑现。

在后来的东京保卫战中,宗泽确实数次击退了金军,一度保住了这座大宋朝名义上的京师。但其前提是什么?因为赵构不在这里呀!所以东京对女真人来说就是块鸡肋,打得很是三心二意,那么他们打击的重点又在哪里?

当时的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伐宋战略有二,其一就是打掉宋人的最后一支强军,即西军;其二是抓住赵构,彻底断绝宋朝皇统。为此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开始,金军主力兵分两路,其中西路军10万兵马在富平之战中大破西军18万人,将这根北宋最后残存的脊梁彻底打断;东路军的10万精兵则由完颜宗弼率领,一口气打进江南内部,一路搜山检海将赵构撵到了海上避难。哪怕是在徒劳无功北撤途中,女真人仍能在黄天荡一战中杀得名将韩世忠全军尽墨,最后不得不跳水逃亡。

其时金军之强,宋军之弱由此可见一斑。

试想一下,如果赵构按照宗泽的建议返回东京,那几乎就相当于在女真人面前竖起一块大靶子,上边还墨迹淋漓的写着“快来打我”这四个大字——要是金国的20万精兵倾力来攻,试问在当时谁能守得住?

弄不好历史上就没有南宋这个王朝了。

谁都知道宗泽的意见不可取,但没人愿意在这位忠耿的老臣头上泼冷水。毕竟这位当年对皇帝可是有过救命之恩,而赵构最后也是用升官的办法,把宗泽糊弄过去拉倒。

要是赵构不逃,历史上可能就不会出现南宋这个王朝了

但李纲注定就不会有这样的优待。因为他就是个纯粹的“空降干部”,跟登基前的赵构可没有任何交情。

话说赵构还是很念旧情的。想当初在落难时追随过他、保护过他乃至于有恩于他的,无论是像黄潜善、汪伯彦、耿南仲这样的投降派,还是像宗泽、朱胜非、王渊、康履这样的主战派,赵构都对他们不错。就算后来有失势、坐罪乃至意外死掉的,也都能享受追赠身后荣誉的待遇。

唯一的例外就是张邦昌,那还是因为老张偷了赵构的小妈,着实让他火冒三丈。

就像东北那旮旯的张老帅曾说过的那样,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这句话无论放在古今都通用。

所以别看李纲名气大得很,但对赵构来说就是个职业经理人,而非一起创业打天下的亲信班底。所以对他的使用自然只有“疗效”这么一个指标,犯不上谈感情。

不过老李给出的药方实在不咋地,而且态度还不端正、竟敢“孩视”赵构,所以主政仅75天就被迫下岗,其实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那么李纲主守的主意,为什么最不遭赵构待见?

因为此时的赵构,已经不是靖康年前那个连东京都没出过的康王了。他在金营当过人质,清楚女真人是多么的凶悍善战;他还领过兵,知道大宋朝花费巨资养活的那帮兵油子有多渣。所以宗泽主攻的主意虽然馊了点,但起码对赵构的名声是有好处的,至少身后能落得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美名(可参考朱由检)。可要是听李纲的呢?守不住是一定的,弄不好到头来逃都逃不成,还得落下个无能的骂名,他到底是图个啥?

当时宋军就是打不过女真人,这是铁的事实,找啥借口都没用‍

所以先溜为敬才是最符合赵构心意,也是最现实的做法。后来所发生的一切也证明了此言非虚——完颜宗弼所率领的东路军一路南下,宋军所谓的沿河、沿淮、沿江防线比纸糊的也强不到哪儿去,几乎是一捅就破,像应天府、扬州、建康(今江苏南京)、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大城要隘更是唾手可得。最后完颜宗弼一路畅通无阻的追到了明州(今浙江宁波),逼得赵构下海避难,这才逃过一劫。

要是他听了李纲的话,傻乎乎的躲在那些号称坚不可摧的堡垒里死守,结果会怎样?就算能一路从南阳逃去洛阳、长安,结果也不过让金军的东西路军包了饺子的下场。

05

因为赵构一登基就撒丫子开跑,所以在后世没少挨骂。再加上后来绍兴和议时冤杀岳飞,以至于脑袋上畏战投降的标签,似乎永远没有摘下来的希望。

但事实上从建炎南渡到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间的十几年里,赵构大部分时间都是个非常坚决的主战派。不承认这一点,就没法解释像朱胜非、吕颐浩、赵鼎、张浚等主战派能够先后担任宰相,更没法解释像岳飞、韩世忠、吴玠等名将在此期间为何能源源不断的得到支持并屡立功勋。

赵构主过战,也主过和,这一心路历程的转变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

否则以赵家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和防备,岳飞怎么可能会在外征战至绍兴十一年才收到十二道金牌?

而且我一向认为,赵构南逃的场面虽然难看,却是当时情况下唯一现实而且正确的选择。

如果赵构听了宗泽或李纲的话结果会怎样?可以拿朱由检做个反例。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立国大顺后发兵直捣北京,朱由检就有了迁都南京的打算。事实上在前一年清军第六次入塞后,他就跟周延儒商量过迁都的事情,但被懿安太后所阻。这回皇嫂不当拦路虎了,可这种很有畏敌逃跑嫌疑的论调总不好从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口中说出吧?是不是应该由忠心耿耿的大臣们率先提议,然后朱由检坚拒,忠臣们再苦谏,甚至还得强行将其抬上南行巡幸的马车,造成皇帝陛下心不甘情不愿被迫迁都的事实,是不是一切就很完美了?

可惜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于是哪怕朱由检将期盼的目光扫遍朝野,竟然没有一个大臣体察君心,愿意跳出来为他分忧。最后气得朱由检大骂“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三垣笔记·附识卷中·崇祯第二》)。

既然跑不成,那就主动进攻吧。这回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建泰倒是毛遂自荐了,结果这厮一出京城就被李自成的大军吓破了胆,干脆蹲在保定城中不战、不降也不走,直到最后被抓了俘虏。

朱由检其实不想“君王死社稷”,可惜找不到他的黄潜善配合

等到李自成在宁武(今山西忻州)打败周遇吉后,大明江山已经摇摇欲坠,明廷内部围绕战、守、和的争议也公开化了。内阁首辅陈演、次辅魏藻德等主战,却拿不出像样的军略,连出征的军费都不知道去哪儿找。左中允李明睿呼吁迁都南京,却被斥为“邪说”,连左都御史李邦华提议太子朱慈烺先南迁都遭到反对,最终在乱糟糟的争吵声中朱由检只好宣布“君王死社稷”,并说出了那句留存青史的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明季北略·卷二十·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三日》)。

既不能战,又不肯走,那就只能死守一条路可走。而一旦连守都守不住,那么朱由检只好去上吊了。

结果朱由检一死,大明朝彻底群龙无首。还有心保家卫国的大明官员、将士不知为何而战,只能投降拉倒。而那些一直被当猪养着、当贼防着的诸藩则可以彻底放飞自我,纷纷称帝称君,士大夫们则为了哪位王爷才是正统吵得不可开交。要不是满洲人追杀得紧,那一大堆南明小朝廷间弄不好还得先来一场内战。

试想要是朱由检先跑了,哪怕是让朱慈烺先跑出来,这样的事情还会不会发生?满洲人还能不能那么顺利的横扫天下?

这时候又可以拿赵构给朱由检做个反例了。

赵构被女真人一路搜山检海撵到了海上避难,最终才逃过一劫,还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可谓是丢人丢到了姥姥家,死后被骂了千年。可一时的蒙羞受辱换来的是什么?那就是南宋152年的江山。

试想若是由朱由检跑到南方主持大局,南明还会那么轻易的被满洲人抹除吗?

因为赵构是赵佶的亲儿子、大宋朝赵家最正统的接班人,所以甭管他被女真人搜山检海得多狼狈、绍兴和议得多丢人,也别管什么苗刘兵变、淮西兵变闹得有多凶,更别管他冤死岳飞、偏信秦桧有多荒唐,但最终的结果都是赵构稳稳当当的在那张龙椅上安坐了36年,后来还做了25年的太上皇,却从来无人能动摇过他的位置、质疑过他的意志。

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赵构不惜代价的苟且偷生,才有了后来的南宋王朝。否则不管换了谁来做这个皇帝,结果都不见得比南明好到哪儿去。

所以要是朱由检也逃了的话……

好吧,这个话题不能再扯下去了,否则该挨骂的就是我了。

7 阅读:432
评论列表
  • 2022-09-13 18:28

    逃跑没啥可耻 关键是逃跑后他干了什么 励精图治一雪前耻还是亡命奔逃胆魄尽丧 这才是关键[笑着哭]

    UC一霸 回复:
    历史的重担交给了他,他没有担起来,否则也能名流千古。估计是被金俘虏后,见到了很多惨状,被吓破了胆。
  • 2022-09-26 00:15

    说明朝怎么不说北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