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佛陀悟道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先是跟随阿罗蓝仙人和郁陀迦仙人学习禅定,但未获得真正的解脱。
后到尼连禅河附近的树林中修苦行,六年间,日食一麻一麦,直至形枯心竭,濒临死亡,也始终未能成道。
于是决定放弃,走出苦行林,来到尼连禅河边,让清澈的河水洗去了身上的积垢,并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供养。
然后来到伽耶山一棵高大的菩提树下,铺草打坐,发誓不达到究竟觉悟,不离此座。
如此经过七天,据汉传佛教典籍记载,在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中夜,东方明星起现时,释迦牟尼终于大彻大悟,证得无上菩提,成为真理的觉悟者——佛。
不过,对于佛陀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而悟道的,佛教经典中却记载了多种说法。大致来看,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说佛陀是在禅定的最高层次、止息了一切心识的“灭尽定”中,修得了解脱;
一种则说佛陀是在“第四禅”中,观四圣谛(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而悟得解脱的大慧,由此成佛。
我们知道,原始佛教把主要的禅定分成了九个次第,即——
四个色界的禅定:1.初禅,2.二禅,3.三禅,4.四禅;
四个无色界的禅定:5.空无边处定,6.识无边处定,7.无所有处定,8.非想非非想处定;(以上四禅和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
以及最后、最高层次的禅定:9.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一共九个次第。
由于这被认为是佛陀所说,所以不单小乘佛教视之为修禅定的必经阶次;大乘佛教也认为,这是佛教对禅定传承的传统说法,也是佛法禅定系统的基本体系。
传统上一般认为,四禅八定是佛教和外道共有的,佛陀成道前,向阿罗蓝仙人和郁陀迦仙人所学习的,就是四禅八定。
然而,即便修证到了四禅八定的最高峰——“非想非非想处定”,佛陀认为仍不能彻底解脱,于是在四禅八定之上,又加了第九次第定——“灭尽定”,这是佛教所独有的阶次。
但在传统上,佛家又非常重视“四禅”,尤其是第四禅,认为证悟、解脱、神通,皆由此第四禅而发出;乃至认为当初,佛陀就是由此第四禅而证得无上菩提的。
这常常令现代的佛教研究者感到困惑。
一些学者认为,四禅尤其是第四禅在佛教中被重视的程度,与其在禅定序列中的低级位置极不相符,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这些学者倾向于认为,四空定以及灭尽定可能是后期加入的,佛陀所讲的主要是四禅。
也有学者指出,当初可能是因为佛陀先从外道学得此四空定,亲证之后认为其解脱并不彻底;为了表示佛法的超胜,所以在四空定之上又别开灭尽定,从而保留了这并不必要的四空定。
也就是说,从实修的角度看,佛家的禅定其实可以止于四禅,不必再向上去争取什么四空定。
也有佛教史家指出,上述有关佛陀悟道的两种说法,可能与早期僧团内对于“俱解脱”和“慧解脱”两种解脱之道的争议有关。
主张“俱解脱”(定、慧均解脱)的一派认为,只有入于“灭尽定”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而“尚慧轻定”的一派则举出“慧解脱的阿罗汉”,以相抗衡——
在原始经藏中,甚至存在一种“全分慧解脱”的记载,即不依靠任何禅定,仅仅依靠智慧就能证得阿罗汉(比如只要思维“四圣谛”、观“十二因缘”、领悟“五蕴无常”等,就能得到解脱)。
而这两派观念的形成,很可能跟佛陀方便说法的特点有关:据说,佛陀往往会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说法对象来演说佛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因此在经典记载中,有时他更强调“定”,有时又更强调“慧”。
而第四禅之所以备受佛家重视,可能与其在定、慧之间的平衡地位有关——
上面所说的禅定九次第,基本是按照禅定状态的深浅来排序的:四禅→四空定→灭尽定。第四禅并非最深度的禅定,然而却是相对清醒状态下的禅定,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智慧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对以上说法,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成佛如何?不成佛又如何??
万法不离真中!世上一切法,即非法非非法,当世人是名为法。法为一切事理规律,宏观大局微观事理的神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勿诸菩萨摩诃萨众,于四静虑、四无色定,心生染着生长寿天。是故如来、应、正等觉,不许菩萨摩诃萨众,于四静虑、四无色定,心生染着久住其中。何以故?满慈子!若生欲界速能圆满一切智智,生色、无色无斯用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世尊告舍利子:“诸佛法尔,不许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天。何以故?舍利子!勿诸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天,远离所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余无边菩提分法,由斯迟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舍胜定地寂静安乐,还受下劣欲界之身,不许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天失本所愿。”
追求“绝对禅”的想法,惠能认为“是一种病态”。道家有“练虚还道”的见解,仅仅得“虚”,不足以成道。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你真无知!!!!佛家是外来异端宗教,不是中华文化!!!!!!无知!!!!!!😜😜😜😜😜😜😜
非想非非想定于灭尽定就如同你的手心和手背。
应以慧为主。通经通禅不通慧。证得初果无机会。
定慧是修练的过程,超越生死后才能得到解脱而往生净土。不可用言语解释的佛法超出你的想象!
佛说王思聪很苦,太苦了。。
看你解释就头疼,还不如看佛经简单。
阿弥陀佛
非想非非想定,非禅可得定,禅而不得定!
学佛是为了脱离尘世轮回、往生极乐吧,那怎么样才能呢?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吗?和尚们念的经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导信徒修炼的说明书、还是菩萨们的花名册呢?因为我问过一个学佛的人: 大悲咒到底是什么,里面的梵语译成汉语是说了什么?他回答说是: 里面都是佛的名字。所以我才有了疑惑。还有,各种经是中文呢,还是梵语的中文发音呢?
有修有证才能理解,搞学问看记载光从文字做结果走不通理解不了
佛法讲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回复可以在公屏上回复,没必要私回😁😁实在不行,临时建个讨论组或者群😁😁😁
再多描述都是在识心层面
因为第四禅可生本心本我。
可是可是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嘛?人家不知道啊,所以世人都不听我说 你说 他说。 世人只听两种学说。 一种他自己说,另一种很多人都说。[吐舌头笑]
“四禅八定”是在身上造文章,佛陀是修尽四禅才发现不究竟,才有菩提树下彻悟一说,因为此定有出有入,<<坛经>>行由品第一中所示“不求禅定解脱,只求见性”,说的就是这回事。在佛教中,“四禅八定”归为外道定。
依文本所推,仙是一种境界,佛亦是一种境界.....
隔靴搔痒,不亦乐乎![呲牙笑]
扯球淡!在初禅前,未到地定,就有证悟的机会。二禅未到地定,三禅未到地定,四禅未到地定,都有证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