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晚清时的科幻小说,虚构了1999年的全球战争,中国大获全胜!

中华神秘文化 2020-10-19 10:29:13

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了!

1908年,小说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科幻小说——《新纪元》,作者署名碧荷馆主人。

按照晚清时期小说的分类,该书属于理想小说,是政治小说的一个分支。

不过,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它应该算是科幻小说。

《新纪元》中讲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末的1999年。

与20世纪初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在书中,1999年的中国已不复腐朽、落后,饱受列强欺压,充满屈辱与苦难;而是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

在作者的设想中,那时——

“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列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那各国在中国的领事,更是不消说得,早于前六十年收回的了。”

从经济上看,“国家每年的入息,有两千三四百兆左右。”(以一兆为一百万计,则为二十三四亿两白银)。

“统计全国的人民,约有一千兆。”(同上,约为十亿人。)

科技方面,“各种科学又异常发达,所有水陆的战具,没有一件不新奇猛烈。”

“铁路的轨线也早已密如蛛网,没有一处不是四通八达了。”

而在军事上,“通国的常备兵,共有二百五十万。若遇有战事,并后备兵一齐调集起来,足足有六百万。”

总之,“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

如此强大的一个“新中国”,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忌惮、猜疑和联手抵制。

“各国都个个惧怕中国的强盛,都说‘黄祸’必然不远。”因此各国要“筹划一个抵制‘黄祸’的法子”,但又“实在想不出一个抓制的善法”。

终于,战争的导火索来了!

在西历1999年,中国决定改用“黄帝纪年”(西历为耶稣纪年),并要“地球上同种诸国,及附属于中国之各贡献国,一体遵照”。

白种人各国感觉受到了威胁,遂结盟抵制黄种人各国。

恰逢此时,欧洲匈牙利国内占多数的黄种人(被认为是匈奴后裔),与欧裔白种人之间,在加入黄、白两个阵营的问题上意见不合,引发了纠纷,并酿成内乱。

黄种匈王求助于中国大皇帝。为维护匈牙利黄种人免受白种各国欺负,中国于是出兵远征欧洲。很快就演变为世界大战。

在巴拿马的华侨响应这场黄白大对决,夺取了运河;在美国和澳洲的华侨则分裂出去,建立自己的国家,触发美国参加欧洲阵营……

中国的西征舰队先在南中国海击溃西方联合舰队,继而和敌方决战于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地带,最后在亚德里亚海把欧洲联合舰队彻底击溃。

期间,中国的气球队(相当于空军)还大败了欧洲的气球队。(1908年时飞机诞生不久,要到1909年,美国陆军才装备了世界上第一架军用飞机。)

中国大获全胜,于是签订条约。条款包括:

西方各国承认中国有保护匈牙利之权;不得干涉黄种各国采用黄帝纪年;赔款一千兆(十亿)两白银;华侨所居之地划为租界,中国享有治外法权;中国在全球若干战略要地驻军;等等。

不难看出,这几乎就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翻版,只是中国成了胜利者,而列强成了被欺压的对象。

这也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屈辱地位的无奈与痛心,以及对未来中国崛起的憧憬和希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有感于当时中国之落后,主要在科学器物方面,所以非常重视科学。

他描述的黄、白大战,实际上主要是科学武器的会战。双方领导或参与战争的人物,都可算是今天所说的科学家。

比如,小说的主角、中国军队的统帅黄之盛,“在理科学堂卒业之后,又在天文、农务、水师、陆师、万国语言等专门学堂一一就学”,是个学理科的全才;

他的妻子金景“自幼即喜研究光学,狠造出几件新奇有益的器具”;他的哥哥黄之强则是个“电学专门名家”……

于是,这场世界大战就成了一群科学家以科学器具为武器的对阵。

不过,作者仍使用旧神怪小说里“放法宝”、“一物降一物”的观念,来描写未来的高科技战争。

比如,中国用“如意艮止圈”,制住了欧洲的“水上步行器”;而欧洲的“避电衣”,又克制了中国的“如意艮止圈”……

同时在书中,还流露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缺乏自信的心态:凡是先进的科学所造出的先进器具,均源于西方,中国只是改造、利用。

《新纪元》整本小说不长,约七万字,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一读!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