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芯片代工龙头,目前台积电在全球一共有26座晶圆厂,这26座工厂,分布在全球六大地区,分别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美国、日本、新加坡及德国。
从工艺来看,也是覆盖先进制程与成熟工艺的完整版图,有12寸、8寸、6寸工厂,非常完备。接下来,我们透过其工厂布局,窥探一下这家半导体巨头的战略抉择与产业趋势。
台积电现有26座工厂中,12英寸晶圆厂达20座,承担着从2nm到28nm的全部先进制程生产。这些工厂的地理分布呈现鲜明特征:
中国台湾(14座):占据12寸厂总数的70%,覆盖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四大园区。其中台南科学园区单厂月产能达12万片,3nm产能在2024年实现三倍扩张,成为AI芯片需求暴增的核心支撑点。
美国(3座):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工厂计划建设6座厂(但目前实际是3座,另外3座只是计划,未统计在内),其中首座4nm厂于2025年量产,2030年推进2nm制程。
日本(2座):熊本工厂聚焦22/28nm车用芯片,第二厂2027年投产后将覆盖12nm制程。
中国大陆(1座):南京厂生产16nm/12nm/28nm芯片,2024年新增28nm产能后年产能达97.8万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积电最前沿的3nm及以下制程全部部署在台湾本土。新竹宝山厂区计划2026年底实现12万片/月产能,高雄厂2025年量产2nm后会再扩建。这种布局使台湾地区集中了台积电约85%的先进制程产能。
二、成熟工艺:区域化分工明确在8英寸和6英寸成熟制程领域,台积电的布局呈现差异化特征:
8英寸厂(5座):台湾新竹/台南厂区主攻0.15μm-0.25μm模拟芯片和电源管理IC;上海松江厂以0.35μm-0.11μm制程服务本土需求;新加坡厂专注模拟/传感器芯片。
6英寸厂(1座):台湾新竹厂生产0.45μm以上传感器等低复杂度芯片,主要满足物联网终端需求。
这种分工体现了成熟制程的区域化适配策略:车用芯片需求旺盛的日本熊本厂、汽车电子集中的德国德累斯顿厂(规划中),均选择28nm及以上特殊制程,直接对接当地产业链需求。
不过,台积电正在改变策略,那就是正加速美国布局,并且将最先进工艺也转向美国了,亚利桑那州工厂全部投产后,3nm及以下制程的30%产能将落地美国。但深入分析可见:
技术代差:台湾厂区依然会更先进一点,毕竟美国首厂2025年仅量产4nm,2030年才能触及2nm,存在1-2代技术代差。
成本差异:美国厂投资成本是台湾的3倍,即便获得66亿美元政府补贴,其晶圆成本仍比台湾高20%-30%。
客户结构:美国厂主要服务苹果、AMD等大客户,但核心订单仍依赖台湾产能。
这种布局更多是应对地缘政治的被动选择。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坦言:"在美国生产芯片的成本比台湾高50%,全球化供应链已被破坏。"
台积电的全球布局揭示半导体产业深层逻辑:
技术主权优先:最前沿的3nm以下制程主要放在台湾,确保技术领先优势。
区域市场适配:中国大陆厂聚焦中端制程,日本/德国厂专注车用芯片,实现本地化供应。
政治风险对冲:美国建厂虽成本高昂,但可维系大客户合作关系。
这种"核心保留+区域配套"的布局模式,既守住了技术护城河,又通过全球化生产网络分散风险。随着3nm产能逐步向美国倾斜,台积电正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技术保密、成本管控与地缘政治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其未来十年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