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长期以中国台湾为制造核心,其超过93%的先进制程产能集中于此。
截至2024年,台湾地区拥有超多的12英寸超大晶圆厂,覆盖从3纳米到110nm+工艺的全世代技术,支撑着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芯片需求。
与此同时,台积电在中国大陆的南京工厂自2016年投产后,凭借成熟的28/16/12nm制程技术,持续贡献稳定利润,成为其海外布局中少有的“现金牛”。
这种“台湾+大陆”的模式曾让台积电在成本与技术上占据优势。中国大陆市场不仅提供低成本的制造环境,其庞大的芯片需求也推动南京厂连续四年盈利,2024年单年利润达259.54亿新台币,累计四年利润超477亿新台币。
然而,随着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压升级,台积电被迫调整战略。2020年起,其先后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4nm/3nm晶圆厂、在德国与欧洲企业合资建厂、在日本熊本布局特殊制程产线。这一系列动作被解读为“分散风险”:通过多地设厂,规避可能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或自然灾害对供应链的冲击。
美国政府的高额补贴(如亚利桑那厂获得66亿美元)和欧盟《芯片法案》的支持,看似为台积电的全球化铺路,但实际运营却陷入泥潭。
以美国厂为例,其建设成本比台湾高出50%,工人效率仅台湾的1/3,导致2021-2024年累计亏损394亿新台币。日本与欧洲工厂同样未能逃脱亏损命运,比如三年间亏损79.33亿新台币。
台积电的财报数据揭示了一个矛盾现象:大陆工厂支撑利润,海外扩张吞噬收益。
美国:四年亏损394亿新台币亚利桑那州工厂因高昂的劳工成本、基建不足及文化差异,良率提升缓慢。尽管台积电在2024年开始投产了,但2024年亏损仍创下143亿新台币新高。
日本与欧洲:技术适配难题日本熊本厂专注车用芯片,但当地供应链薄弱,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欧洲工厂则因28/22nm制程市场需求增长乏力,陷入不赚钱的窘境。
大陆:低成本与高需求的黄金组合南京厂凭借成熟的制程技术、稳定的政策环境及大陆本土客户的强劲需求,实现连续四年盈利,成为台积电非台湾省地区布局中唯一“正向输血”的据点。
这一“以华养美”的模式引发广泛争议。一方面,台积电的全球化是应对地缘政治的无奈选择:美国施压要求产业链“去中国化”,而大陆市场又是其难以割舍的利润来源。
另一方面,网友批评其“赚大陆钱补贴美国亏损”,本质上反映了大家对台积电这种行为的反感,赚中国人的钱,去补贴美国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台积电的商业模式已被政治化。美国工厂的亏损本质上是为获取地缘政治筹码付出的代价,而大陆的盈利则凸显了市场规律的力量。这种撕裂状态,或许正是全球化退潮时代芯片产业的缩影。
台积电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技术霸权与商业利益之间,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当“安全”成为比“效率”更重要的考量时,芯片制造的全球分工体系正被重塑。而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加速攻克先进制程、培育本土供应链,或许才是打破这一现实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