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老课文了。
看看这篇课文,我们熟悉它的内容吗?
全文如下: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面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招呼咱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一定要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在网络上搜索一下《一粒种子》的作者,都说是叶圣陶,但是,找到叶圣陶的《一粒种子》,会发现那是另一则内容完全不同的童话故事,篇幅较长,讲述了一个国王与种子的故事,与老课文《一粒种子》没有任何共同点。
我们找到湖北美术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 趣阅读课程化丛书:稻草人》中的叶圣陶版的《一粒种子》,看看它讲的是什么:
显然与我们熟悉的老课文是不一样的。为了找到《一粒种子》的作者,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课文在教材里的出没境况。
文革后,人教社编写的第一套教材《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里,《一粒种子》收录在1978年8月出版的语文第二册中。
这个版本,确定了《一粒种子》的定型版本,之后,人教社的教科书及各地编写的教科书中,均以此版本为准。
下面,我们接下来看一看《一粒种子》在各个版本中的显影情况。
在1982年人教社出版的五年制小学课本里,《一粒种子》出现在第二册中。
而在1988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课本里,《一粒种子》则收录在第四册中。
可以看出五年制课本放在一年级下册中,六年制的课本则放在二年级下册中,但不管如何,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都是春天,这样使学生能够结合季节的变化,感受这篇课文里对于春天催生种子发芽生长的现实场境。
1982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四省市小学语文教材联合编写组”编写的《语文第4册》中也收录了此课文。
1988年9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4册》以彩版的形式,刷新了这一篇课文的样貌。
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4册》中也收录了《一粒种子》。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的《语文:试用本 H版(二年级第二学期)》中,保留了《一粒种子》一课。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语文、思想品德第4册》中也出现《一粒种子》。
语文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的《语文:二年级下》也收录了《一粒种子》。
这一版里,大多数课文都注明了作者,而《一粒种子》这一课的作者却空空荡荡。
另外,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从2003年初版起,也收有《一粒种子》,一直到2011年还可以查到这篇课文。
北师大版也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后出现《一粒种子》的一本教科书。可以看出,《一粒种子》率先退出了人教版教材,然后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拖拖拉拉,一直到2011年,相继取消掉了《一粒种子》。
这里补充说一下,广东教育出版社于1991年12月出版的由“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地区)编写委员会”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4册》中,《一粒种子》改名叫《种子发芽》:
这个版本里,将种子拟人化为女性的“她”,而且注意一下,它的文字要比人教社1978年版本及之后被各版教材沿用的版本内容要多。下面我们会知道,这个版本,其实更接近于文革前教材里的版本。
那么,《一粒种子》的作者是谁?我们上面可以看到,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的教材中,对《一粒种子》的作者是采取了虚置的办法,未注明作者。
而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课外美文:小学拼音版》中,则在《一粒种子》的作者栏里署名为:佚名。
《一粒种子》的作者目前没有任何资料揭示出是谁。为刨根问底,我们有必要到文革前的人教版的教材里,寻觅踪影。
我们能够查到的最早出现在人教版教材中的版本是1956年9月版初版《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4册(初级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适用)》中。
这个版本之后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修订,大致可以看出,基本每一年都收录了《一粒种子》。
比较一下1956年的版本,我们发现,这个版本,要比文革后的版本内容更多一点。
我们首先注意一下,1956年版本的第一段,和文革的版本就不同:
1956年版本:一粒种子昏昏沉沉的睡在泥土里。它忽然醒了,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1978年版本: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在1956年版本里,用了一个“昏昏沉沉”的形容词,表现种子沉睡的状态,很是传神,但是这个词用的可不光彩,有损种子的那种懵懂的形象啊。
还有1956年版里,种子用的是“它”,而在1978年版本里,种子被拟人化成“他”了。
在1956年版里,种子破土而出之后,有一段对世界的赞美性的描写,而在1978年之后的版本里,则全部删去了。
我们看一下1956年版本中日后被删掉的一段:
——它看看自己,嫩绿的上衣,雪白的裙子,真漂亮。再看周围,象它一样打扮的同伴很多。大家一看见它,就很亲热的跟它说话。有的说:“我是昨天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今天出来的。”有的说:“明天还有同伴要出来呢!”——
这样,《一粒种子》的最早出现的时间上推到1956年。
我们再用《一粒种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的话,竟然发现,它最早的出处是在开明书店发行的《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第四册》中。封面上标明:叶绍钧编,丰子恺绘。版权页显示出版时间:民国二十一年六月初版发行。
叶绍钧就是叶圣陶。在这本教材里,《一粒种子》的课文标题叫《光明的世界》。
我们用《光明的世界》去查找一下,在叶圣陶的各种文集里,大都收有这篇文章。
我们随便找一本较为权威的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的《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里,在《光明的世界》文末注明:“1934年写毕,选自开明初小国语课本第四册”。
由此我们揭开了《一粒种子》的作者其实就是叶圣陶。
不过,奇怪的是,为什么日后在编入教材的时候,却把如雷贯耳的作者大名给遗忘掉的呢?由此导致很久以来,这篇课文一直以无主的游离状态出现在教材中。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溯源出《一粒种子》辗转进入语文教材的路径。
叶圣陶当初编写开明教材的时候, 撰写了不少课文,其中就包括《一粒种子》的前身《光明的世界》,其实我们看看叶圣老的原文,更多的倾向于社会化的童话性质,全文表达的是一种“向光明”的精神诉求。
到了1956年,人教社编写教材时,将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粒种子》,放入课本,之后一直沿用在课本中,一直到2011年左右,终于消隐在斗转星移的教材体系中。
令人不解的是,《一粒种子》的作者也在不断转换的过程中,丢失了真名实姓,而现在,我们知道原来它的作者是我们敬爱的叶圣老。
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叶圣老另有一篇童话,恰恰也叫《一粒种子》。这样,现在在网上查找《一粒种子》的作者是谁的时候,显示结果是叶圣陶,但这篇童话,却与教科书里的那篇童话南辕北辙。
而一直活跃在教科书里表现种子钻出泥土的童话《一粒种子》,作者一直难以落实,而没有想到的是,这篇被几代人熟悉的童话的作者,也是叶圣陶。
虽然《一粒种子》离开了我们的教科书,其实我们仔细品味课文里的炼词造句,非常有功底,这篇课文毫不逊色于叶圣陶今天还收录在教科书中的那些文章,甚至还有超越的潜质,至少我觉得这篇课文,要比那篇写于五十年代的《荷花》在可读性上要强的多。
不排除有一天,《一粒种子》还会走进我们的教材,带着它的作者叶圣陶的名字,重新给我们的未来一代提供“向光明”的精神鼓励与营养滋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