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新金融琅琊榜的第四篇「协创文章」
监制:董云峰
生成:DeepSeek 豆包
引子:
近期,多家银行对外宣称开始应用DeepSeek:
工商银行:基于“工银智涌”,率先引入DeepSeek系列开源大模型底座,并面向全行开放使用。
江苏银行:本地化部署微调DeepSeek,运用于智能合同质检和自动化估值对账场景。
重庆农商行:在企业微信上线基于DeepSeek的智能助手应用“ai小渝”。
新网银行:完成DeepSeek-R1在实验环境中的部署,进入实验探索阶段。
……
DeepSeek: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皇帝新衣”?
也就一个春节假期,AI世界变天了,DeepSeek席卷一切。
当某城商行宣称借助DeepSeek每天节省9.68小时工作时长,当某大行凭借其将信贷材料识别准确率推高至97%,当一些中小银行怀揣着仅用557万美元训练成本实现技术跃迁的梦想时……
自2025年初掀起的这场AI热潮,或许正在演变成银行业的一场自娱自乐,抑或是自我幻觉。
在这场看似繁华的技术竞赛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亟待审视的问题。
01
效率崇拜下的技术滥用
DeepSeek“降本增效”的神话,如今已悄然变成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新型KPI陷阱。
某城商行采用R1推理模型实现邮件分类自动化,从表面上看,人力成本似乎得以降低,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90%的识别成功率意味着每天仍有10%的异常数据需要人工进行复核。
这使得基层员工被迫陷入“AI质检员”的新困境,而系统的运用并没有减少总的工单数量,工作负担并未真正减轻。
某农商行借助技术将尽调报告生成时间从3小时大幅压缩至20分钟,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AI生成的“行业对比分析”中却频繁出现虚构上市公司财报的现象,这一严重问题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这种只追求效率数字,而忽视内容质量的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技术应用场景的严重错配。某城商行强行部署DeepSeek-VL2用于解析养殖户手写收据,为了验证AI的识别结果,银行不得不额外增派3名信贷员前往实地核验。
这意味着,技术所带来的解决成本很可能超过了问题本身,忽略了实际的业务需求和成本效益。
此外,DeepSeek引以为傲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在银行实际业务中频频露出马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若发生在信贷材料审核中,恐怕会酿成“AI审批,人类背锅”的黑色幽默。
所谓“智能客服7×24小时服务”,实则是将客户推入预设话术的迷宫。当用户咨询复杂的理财产品条款时,DeepSeek往往以“请咨询客户经理”草草收场——这与传统电话客服的“按0转人工”有何本质区别?
02
数据依赖中的风险积累
银行对DeepSeek的过度追捧,正在悄然制造新的风险源。
以某农商行为例,其构建的客户360°画像,整合了纳税、电商、社交等多达18类数据。然而,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却错误地混淆了数据关联性与因果性,将“凌晨转账”与“欺诈风险”强行关联。这一错误关联直接导致夜市摊主贷款通过率骤降40%,无端殃及许多正常经营的小商户。
更为危险的是,为了满足AI模型对数据的大量需求,多家银行纷纷将2019年前的过期客户数据重新激活。这些数据中包含大量失效的联系方式和作废的证照信息,随时可能引发数据泄露的严重后果。
尽管有银行宣称采用“区块链+DeepSeek”的双重安全保障,但如果攻击者通过Prompt注入的方式诱导模型输出脱敏数据,仍有可能导致客户信息被暴露。
需要警惕的是,当技术防护仅仅成为一种心理安慰,银行的数据治理能力并未随着AI技术的应用而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银行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治理,这不应当是空话套话。
03
创新竞赛中的资源错配
DeepSeek引发的“AI大跃进”,深刻暴露出银行业在技术认知上存在的结构性缺陷。
头部银行不惜耗费千万资金部署多模态模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60%的算力却被消耗在领导讲话稿生成、党建材料润色等非核心业务场景上。由此,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偏离了银行的核心业务目标。
某省联社更是采取极端手段,强制柜员使用DeepSeek直播卖理财。这一举措导致45岁以上员工离职率飙升,这种试图通过技术暴力推行“年轻化”的策略,与金融普惠的理念背道而驰。
金融普惠旨在为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群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而这种做法却剥夺了部分员工的工作机会,也不利于银行服务的多元化和全面化。
中小银行的处境则更为尴尬。尽管DeepSeek-V3的训练成本仅为GPT-4的5%,看似成本低廉,但区域性银行若要实现基础部署,每年仍需投入300万的维护费用。对于本就资源有限的中小银行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弯道超车”不过是新一轮资源错配的遮羞布,中小银行在追求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
04
技术谦卑:回归金融本质
银行真正需要的,并非对DeepSeek的盲目追捧和顶礼膜拜,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应用防火墙,确保技术能够真正为银行业务服务,而不是带来更多的问题和风险。
首先,应建立价值校验机制。在每项AI部署前,都必须通过“成本-收益-风险”三维评估。只有当收益明显大于成本,且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予以实施。
其次,明确人机权责清单至关重要。要清晰划定AI决策的禁区,在信贷审批等关键业务场景中,必须保留人工否决权。
最后,构建伦理约束框架不可或缺。建立AI应用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将生物特征、家庭关系等敏感数据用于模型训练。这不仅是对客户隐私的保护,也是维护银行信誉和社会稳定的必要举措。
当某股份行重新启用信贷员“数塔吊”的传统土方法来验证房企风险,当社区银行开始耐心教老人用存折本与AI客服“斗智斗勇”时,这些看似回归传统、甚至有些倒退的举措,却深刻揭示了金融业最朴素的真理:
技术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工具,而不是让人沦为技术的奴隶。
银行与DeepSeek的关系,本质上应是工具与工匠的和谐配合,而绝非主人与奴隶的荒诞狂欢。
05
结语
DeepSeek不是银行业的救世主,而是照妖镜:
它既放大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技术焦虑,也暴露出金融科技落地中的急功近利。
当银行用“AI替代率”作为KPI时,或许更该思考:
我们究竟需要技术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最终沦为AI幻觉的集体买单者。
毕竟,在“每天减少9.68小时工作量”的光鲜数据背后,被优化的可能不是流程,而是基层员工的饭碗——这才是AI赋能银行最辛辣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