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多地已经开启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也称“第四针”)工作。针对大家所关心的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相关问题,我们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教授解答如下。
视频加载中...
目前第二次加强免疫主要针对哪些人群?间隔时间多长?
目前,我们正迎来新冠疫情防控的攻坚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需要重点保护好脆弱人群。
尽管我国普通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但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仍有待提高;而且随着时间延长,体内的抗体水平会明显降低,无法提供足够的体液免疫。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接下来的重点是要保护好脆弱人群,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免疫保护,以减少感染、重疾和死亡风险,这是出台第二次加强免疫“实施方案”的重要初衷。
现阶段,第二次加强免疫主要针对以下人群:第一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第二是有较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第三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比如艾滋病毒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癌症患者等。此外,其他感染高风险的人群,比如医务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人群,也可接受第二次加强免疫。
上述人群在第一次加强免疫后,间隔6个月以上可接受第二次加强免疫。
如果已经感染过新冠,是否也需要接种疫苗?
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是多久之前感染过新冠的。对于近期感染过新冠的人群,体内已经诱发了较高水平的免疫反应,所以没有必要很急着接受第二次加强免疫。但是,一般感染新冠或接种疫苗后的第3个月开始,体内的抗体滴度会开始下降,到了半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很低了。因此,对于感染新冠超过半年的人群,接受第二次加强免疫是可以的。
第二次加强免疫大多推荐“序贯方案”,那么什么是序贯方案?序贯方案有什么优势?
我们现在的新冠疫苗种类主要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mRNA疫苗。这些疫苗的技术路径不太一样。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包含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是以新冠病毒的棘突(S)蛋白或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作为疫苗抗原的候选靶标;mRNA疫苗则是向人体递送新冠病毒S蛋白或RBD的核酸序列。
所谓的“序贯方案”也称“异源接种”,或者我们常说的“混打”,比如在基础免疫阶段采用灭活疫苗方案,加强免疫则转换为腺病毒载体疫苗或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这种序贯接种方案可以发挥不同技术路径疫苗的机制互补作用,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因此,现在一般都主张序贯加强免疫策略。
多数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他们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和反应性问题。应该如何解释这些问题?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已经有30多亿剂次,整体上的安全性良好,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低。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假如不为高危人群接种新冠疫苗,一旦感染发生重症或危重疾病,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而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显著降低重症、危重症比例,减少死亡风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危人群接种新冠疫苗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既往的不良反应数据也显示整体上是安全的。
需要稍微注意的是,对于急性疾病期或者慢性疾病活动期的患者,可以适当推迟接种,待疾病稳定后再接种;对于一些病情控制不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需要专科医生的评估后才能接种疫苗;正在接受肿瘤放化疗的患者,接种疫苗可能也有一些不良反应的风险,但对于肿瘤控制良好、处于疾病稳定期的患者,接种疫苗是安全的。
总之,在接种疫苗前,需要个体化地评估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以决定是否暂缓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