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了解紫砂壶(四),初识紫砂泥料和优劣判断方法!

文气紫砂 2020-09-24 16:45:38

几百年来,紫砂陶土品类的命名并没有标准的谱考,大部分是以其自然色调的直观属性而命名:比如紫泥就是紫颜色的泥料,而烧出来呈现红色的就叫做红泥,其他还有墨绿泥、青泥、青灰泥、紫红泥等等都是这样称呼的。其中,唯独作为黄色调的团泥没有叫黄泥,可能叫黄泥很难与山田里的黄色泥土相区别,而用泥料性质,各种泥料“团”在一起,称之为“团泥”或“段泥”。

再具体到某一类泥料中,不同的产区、性质、调配又能再细分成更多的泥料。譬如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都将作为配制段泥的原料。因此就出现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段泥、灰段泥等。

又比如在类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合粘土,能呈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金黄段”。但无论如何,没有标准纯正的绿泥砂粒存在的“段泥”,是不具备传统缎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谓好泥料的相关基础知识(可翻看之前的文章),才能作出最终正确的判断。

忠告:如果没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接触对比,光靠看“书”或听故事,是远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玩家(包括文本)!因此,面对复杂狂热的市场和眼花缭乱的“壶涂世界”,就像是一串串迷茫考题,大多数人必然是难以答解,而且又没有可信的部门和机构来依赖,所以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誉,再根据主观喜好,包括颜色、质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价比等来作为依据,否则,就当作一种乐趣,认真地学一学再玩吧。

紫砂泥料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矿源的品质。其次,加工、配方、练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更细一点考虑,制作作品的工艺,施工的功力以及烧成的条件等,也都会影响到材料的最终表现结果。不过,一般壶友没有感性认知,是无法看懂泥料的真正优劣。

这里说一个概念的纠正,很多壶友很喜欢用“真假”来形容紫砂泥,我最常被问到的就是“泥料对不对,是不是真紫砂...”,其实按矿物学结构的角度来看,紫砂泥和其他许多陶土一样,主要是含硅、铝、钛、铁及一些颗粒不等的盐类物质,只存在组合比例和颗粒构成上的一些区别,因此,只要黏土和矿粒级比合适,可塑性大致在可制作的范围之内的泥料,都是可以用来制成杯、壶、盆、罐等器皿的。所以,泥料问题谈论“优劣”比“真假”更有具体意义(添加了金属氧化物的化工泥不在此范围内)。

大家可以用一个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把几种相似的作品,从色泽的自然性、颗粒的丰富性、质感的柔和性、结构的致密性等方面进行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对比。最根本要点,还在于其可欣赏范围的内涵和机理质感。

至于其他一些特征,如壶体表面的亮度和敲击声音的清脆程度,那不是绝对的标准。有的壶很亮但却不一定是好泥,有的壶敲起来很响却不一定是好料。这些,都是要进行综合全面地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不同色调的泥料,对于所应该表现的具体造型,也是需要考虑和讲究的。比如,活泼圆润的款形比较适合用红泥、朱泥来做;浑厚凝重的形态比较适合用紫泥、青灰段来做;而端庄方正的造型则适合于更深颜色的降坡泥或者红皮龙来表现。一般来说,简洁是一个基本原则,越简洁的形制却越是难做好。而越是自然简单的色调,留给玩家品味的空间就越大。

对于本山外山泥料的看法:

市场上有许多紫砂产品所用的泥料,都是采用了黄龙山以外矿区的矿料,甚至还有非宜兴地区的矿料(溧阳、长兴、安吉)。当然,泥料的品质是难以达到本山矿的质量指标,当然,也有一些泥质是比较接近的,这让没有深度专业了解的人来辨别,恐怕是很难的。但既然属于同一矿脉,并且矿质指标都是相接近的原料,那么本山与外山又怎么能有绝对的标准呢?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

1、任何东西的造假,都是由于市场需求量过大以及部分商人逐利胃口的膨胀所致。

2、本山料,有,但大部分都拿来做价格更高的全手壶了。不夸张的说,今天的紫砂市场需求量光茶壶每天就要消耗几十吨紫砂泥,而杯盆罐以及杂件的用泥量就更大了,全部要用黄龙山底下的矿源是难以想象的。更别说还早就封矿了。因此,采用同一余脉的其他可以代替的泥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有时就实在只能含糊一点了。

6 阅读:3228
评论列表
  • 2020-10-23 19:38

    宜兴有三派:高级职称派,做工实力派,稀有泥料派!😃😃

  • 2020-11-03 18:59

    第一把壶看着真舒服,说不上哪好就是看着好

    文气紫砂 回复:
    这就是眼缘和感觉了!
  • 2020-12-21 20:51

    最好是那把子治石瓢

  • 2020-10-31 11:27

    第一把嘴弱了,第二把身桶不够张力,下面两把不咋滴[吃瓜]

    文气紫砂 回复:
    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