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壶(四)

文气紫砂 2021-02-02 17:07:46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约三十五万件,其中我们有幸能看到的紫砂器物也不过寥寥几十件。

今天就由我带领各位爱壶的朋友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几百年前紫砂壶的魅力,欣赏下那时紫砂壶的泥料特点和制作工艺。

注:本篇所用部分图片和文字来自故宫博物院!

紫砂梅花鹿

紫砂梅花鹿、清乾隆

紫砂梅花鹿,高12.8厘米,长13.8厘米。

一只小鹿睁大眼睛机警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姜黄色砂泥制成。鹿的毛色暗黄,通体布满白色梅花斑。双眼及四蹄皆为黑色,神情警觉,聪明可爱。鹿与 “禄”同音,寓意高官厚禄,因此明清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品的装饰。

此紫砂小鹿形态逼真,做工精致,代表了宜兴窑制作皇室御用文玩的高超水平。

很多壶友聊起紫砂器,都默认为紫砂壶,其实紫砂还有紫砂花盆和紫砂雕塑。

齐天大圣、现代

紫砂雕塑分小型雕塑和大中型雕塑,小型雕塑和紫砂壶可互相结合,也单独制作茶盘的摆件,而大中型雕塑主要用于陈设装饰。

紫砂雕塑和木雕、泥雕、石雕、甚至石膏雕塑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木雕不耐水气,哪怕上了清漆,漆层也会干裂。泥雕硬度有限,容易破损,时间一长也容易褪色。石雕结构稳定,但是很难表现出较细较深的纹路。石膏雕塑最理想,唯一的缺陷是只有白色一种色调。

荷花翠鸟、现代

紫砂雕塑,由于紫砂泥的韧性和砂性,既能撑得起大型雕塑,也能表现出细微处的沟壑转折。再加上紫砂泥丰富的色彩,使其具有足够的艺术表现力。烧制之后,性质稳定,不怕水火以及岁月的侵蚀。

传统的紫砂雕塑一般取材于自然生活,佛教人物的大型雕塑是紫砂人物雕塑中一个很大的分支。其中多以大日如来,观音像,和十八罗汉最为常见。

千手观音、现代

伏虎罗汉、现代

在动物雕塑中这件公鸡,以其羽毛和色彩引入注目,也展现了极高的制作难度。

描金泥绘烹茶图题乾隆御制诗文执壶

紫砂胎描金泥绘烹茶图题乾隆御制诗文执壶、清乾隆

反面

紫砂胎描金泥绘烹茶图题乾隆御制诗文执壶,高15.8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5.9厘米。壶体呈圆筒形、短颈、长弯流、耳形柄、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钮。

通体在黄粉色的砂泥上施朱红色陶衣,从其班驳的磨损处可见点点粉色胎泥。壶腹一面饰委角长方形开光,内题乾隆皇帝御制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七言诗:“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做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 句末钤圆形篆体“乾”字及方形篆体“隆”字印章款。另一面饰泥绘庭院烹茶图。

清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上流行以御题诗作装饰,诗句内容多为乾隆皇帝围绕器物有感而发,整件作品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这种官窑流行的装饰内容被运用到紫砂器的制作中,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其中需要上漆、描金的,烧好素胎后送进宫中进行二次加工,光素或印花的则直接在宜兴烧好。

描金工艺在第二期有过详细的描述,这里不做重复,此壶印刻的诗句和烹茶图具有宫廷紫砂的典型特色。

绿地粉彩描金瓜棱执壶

紫砂胎绿地粉彩描金瓜棱执壶、清乾隆

紫砂胎绿地粉彩描金瓜棱执壶,高11.2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8厘米。壶体呈瓜棱形、圆鼓腹、圈足。曲柄,短弯流。附瓜形盖,盖顶置宝珠钮。紫砂内胎,盖及腹部绘绿地描金粉彩莲花、蝙蝠、杂宝纹。通体以金彩为主,其间点缀红、黄、蓝等色,设色艳丽,富丽堂皇。外底署金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壶是先在宜兴烧内胎,进呈宫廷后由造办处再加工,工序为描金、彩画、书款。经如此过程,这件作品才算完成。

瓷器装饰发展到乾隆时期出现奢靡绮丽的风气,宫廷紫砂器也深受影响,紫砂胎加彩极为盛行。此壶藏有一对,原存放于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喜爱的御用紫砂精品。

紫砂胎的画珐琅是极其稀有的,目前知道的只有两把,就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

珐琅器有铜胎和瓷胎之分。分别叫做铜胎画珐琅和瓷胎画珐琅。最早制作的珐琅器就是铜胎画珐琅。

去年有一件流落日本的铜胎画珐琅混方菊花壶,在香港的拍卖会上,拍出了1.6亿的天顶星价格,大家可以仔细欣赏一下。

铜胎画珐琅菊花纹方壶、清

这件铜胎画珐琅以皇帝专用的明黄色打底,混方壶体菊地四面开光,分别用嫩红、草绿、天青、灰蓝四色绘制菊花,整体的色泽明快鲜亮,而且还有丰富的色泽变化,让菊花看起来有很好的层次感。这个不仅需要绘画的技法,还需要有绘画材料的特性作为支撑。

与铜胎画珐琅相比,瓷胎画珐琅开始的时间要晚一些,大约是康熙二十年开始的,在制作上要更加的麻烦。

红釉地画珐琅寒梅争春玉壶春瓶、清乾隆

先要由清宫造办处在江西景德镇定样,瓷土也是优中选优,需要经过多次的淘洗、提炼、搓揉,然后才能制成坯。阴干以后进景德镇的官窑,高温烧制。

烧制成型以后,再千里迢迢地运到皇宫大内(造办处)。由宫廷画师针对不同的器型出不同的画稿,交由皇帝决定,皇帝决定完以后,再画上去以后经过二次烧制成型。

瓷胎画珐琅胭脂紫地九秋同庆小碗、清雍正

瓷胎画珐琅充分显示出了画珐琅器本身所具有的薄、平、光、艳、雅等特点。珐琅釉料质地细腻,涂施均匀,表面光洁平滑,基本无砂眼,色泽艳丽明快,颜色品种也日趋丰富。到了康熙晚年,瓷胎画珐琅已经完全成熟,并且在雍正、乾隆两朝也极为兴盛。

紫砂胎画珐琅的出现,无疑比瓷胎画珐琅的出现,要更晚一点。清宫造办处珐琅作记载,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另奉旨:此壶款式甚好,照此壶款式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其柿形壶的把子做圆些,嘴子放长,钦此。由此可见,清代紫砂壶进入皇宫内,其实是雍正时期的事,而紫砂胎画珐琅很有可能是雍正时期才开始有的。

而故宫博物院的一对紫砂胎画珐琅瓜棱壶是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的旧藏。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从壶底露出的胎体看,可能是30-40目左右的红泥。吃温不会太高,估计不会超过1170℃,容量约为500-600毫升左右。

而壶体的画珐琅施以蓝底,并以莲花蝙蝠杂宝纹和卍字牡丹杂宝纹做为装饰。莲花纹和卍字纹是佛教文化的体现,而蝙蝠纹则是同福音,也象征着福气,牡丹纹更是象征着富贵吉祥 。纹样边线的描金,更是让这把壶宫廷味十足,贵气逼人。

画珐琅的东西都是收藏品,并不是说含硼、含砷的就是画珐琅器了,必须是康雍乾清三代的东西,底款带有年号,而且必须是清宫造办处做的东西,才能称作是画珐琅器。而紫砂胎画珐琅,更是少之又少。现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一对紫砂胎画珐琅,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一对了。

江苏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境内水土利陶,砂壶宜茶。

宜兴紫砂陶创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明代万历年间,紫砂陶盛极一时,由日用陶逐渐演变为工艺美术品,并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手工艺闻名于世,将中国陶器之美发展到极至。也是从这时起,宜兴窑制品同样受到皇帝的青睐,开始进入宫廷。

“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壶”系列将分为十期叙述,作者希望能以孱弱的笔力更好地便于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欣赏和学习。

感谢您的收藏、点赞和关注,期待与您切磋壶艺!

1 阅读: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