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朴钝”的庞统,当得起“南州士之冠冕”的称呼吗?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3-16 06:07:14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率军包围雒城,军师中郎将庞统率众攻城,被乱箭射中而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哀痛不已,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一说到庞统就泪流不止。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庞统剧照

一、南州冠冕

庞统,字士元,襄阳郡(治襄阳,即今湖北襄阳)人。

庞统虽然后世知名度挺高,但他小时却不是个早慧少年。史书称其“少时朴钝,未有识者”,意思就是,他小时质朴不敏,没有人觉得这娃以后会有大的出息。

不过庞统的叔叔庞德公倒是很重这个侄子。颍川名士司马徽比庞德公小十来岁,二人是至交,关系好到不用通报即可直接登堂入室。司马徽为人清雅,且有知人之明。庞统十八岁时,庞德公让他去拜会司马徽。

庞统见到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叶。庞统这憨憨娃也不知道去帮帮这老叔,就坐在树下和司马徽纵论起天下大势,汾酒必喝、喝酒必汾的道理来。两人这一侃,从白天一直侃到了月亮高升,司马徽对庞统的见识大为惊异,称赞庞统是“南州士之冠冕”,就是南方州郡士人中的那波儿万。

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两汉时期人物品评之风盛行,经“有知人鉴”的司马徽这一评价,庞统在士人圈里逐渐为人所知。后来庞德公更评司马徽为水镜、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庞统的名声就更响了。再后来,他被襄阳郡任为功曹,主掌考察记功。

二、性好人伦

庞统此人,知名之后,也好品评人物、培养人才。但他品人,总喜欢言过其实,就是别人有一分好,他就说上三分。

有人觉得这样评人不实事求是,就问庞统为什么要这样。庞统答道:“当今天下大乱,正道衰微,好人少而恶人多。要想敦化风俗、助长正气,不把好人说得更好,就不足以让人仰慕,从而使从善者更少。如果我选荐十人,即使有五人不肖,也还有一半的人才可为善政。让这一半的人去崇尚教化,就可勉励有善心者上进不止,何乐而不为呢?”

庞统此语,可以和诸葛亮以严峻律法治蜀对比着看。当时法正曾以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为喻,劝诸葛亮宽刑,诸葛亮说:“秦法苛繁,百姓怨道,所以高祖简法以得天下。但刘璋暗弱,威刑不素,致蜀土人士,专权自恣。所以严法就是为了纠正这一弊端。”(参见)可知这二人都不是读死书、背教条的书呆子,而是善于因时因势为政的良才。

孙刘两家赤壁合兵败曹操后,周瑜又击败驻守南郡的曹仁(参见),从而领南郡太守。因庞统名重荆襄,周瑜强征他为功曹,并委以大事。甚至有一种说法,说南郡之事全由庞统主理,“瑜垂拱而已”,也就是说周瑜乐得做个甩手掌柜。

周瑜为南郡太守,以庞统为功曹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去逝,庞统送周瑜灵柩至江东。江东士人早已听闻庞统名声,等到庞统要走时,一起送他到城西昌门,这其中包括陆绩、顾劭、全琮等日后东吴的重臣。

欢送间这几人问及各自优劣,庞统道:“陆君可谓驽马,但有余力。顾君可谓驽牛,却能负重致远。全君乐善好施而慕美名,类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一般,亦为一时才俊。”

这里的“驽”是才智平庸的意思。樊子昭起于商贩,由名士许劭推荐为官。刘晔与蒋济却评价,樊子昭虽处身高洁,却粗陋无大用。有人就问:“如先生所言,陆君之驽马,当胜于顾君之驽牛喽?”庞统答道:“驽马虽精于驽牛,但所载负仅一人耳。驽牛虽钝,却能日行三百里,其所载负也岂是一人而已?”

这话我们今天听起来比红红脸、出出汗刺激多了,但陆绩、顾劭却不为意,反而对庞统说:“假使天下太平,当与君再品四海豪杰。”顾劭还专门跑到庞统住处,再次请教道:“君有知人之名,我与足下相比,哪一个好点呢?”庞统道:“若论陶冶世俗,甄选人才,吾不及君。但若论帝王之秘术、安邦之精要,吾似乎略有所长。”顾劭听后深以为然,对庞统更加亲近——所以古人之风 ,我常心向往之。

“陆绩怀橘”为二十四孝之一

需要说明一下,陆绩博学多识,天文、历法、算数无不精熟,后虽被孙权任为奏曹掾,却一直不予深信,后远放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桂港)太守,三十二岁而亡。顾劭博览群书,名声甚至在陆逊之上,孙权专门把孙策之女相嫁。后官至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太守,三十一而亡。其长子顾谭,为太子四友之一。次子顾承,官至奋威将军。全琮则后被孙权重用,全族子弟受宠显贵。全琮还娶了孙权长女孙鲁班,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

三人无一不如庞统所料。

三、亲亚诸葛

庞统曾做过周瑜的属下,还到过江东,可有意思的是,以知人善任闻名的孙权,为什么放着这个“南州士之冠冕”不用,而让他从眼皮下走开呢?

这样庞统又回到荆州。在刘备被群下推为荆州之主时(参见),庞统被委以荆州从事,并代理耒阳(今湖南耒阳)令。但庞统在耒阳,却不理政事,因此又被免官。

我想孙权和刘备初时对庞统的不待见,更大的可能是,他们这些实干型的人物,对爱品评人物之流,多有些不屑。毕竟,刘备对有国士之名的许汜爱理不理,对许靖也十分看不上。

这时东吴的大政治家鲁肃出手了,他给刘备写信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他应该担任治中、别驾这样的职务,才能施展他的才华啊。”所谓百里之才,就是治理方圆一百里的人才,大致来说就是县令长一类。而治中、别驾都是州牧、刺史的重要佐吏。

伏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这时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这话,刘备又想起原来拜访司马徽时,水镜先生谈及的“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于是又召见庞统。庞统这次没藏着掖着,与刘备一番长谈,刘备大为惊异,当即拜庞统为治中从事。

据说当时刘备问庞统:“先生曾担任周瑜的功曹,我那次到江东,听说周瑜曾密谋要孙权扣留我,有这回事吗?”庞统道:“有。”刘备听了惊出一身冷汗:“当时我正在危急间,有求于孙权,不得不去。当年孔明曾谏我莫去,我当时想着孙权一心提防曹操,应该意不在我。我这真是行险,非万全之策。而先生与孔明,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因此对庞统更加信任。

后来,庞统和诸葛亮一起,并为刘备帐下军师中郎将。

四、荆州之辩

我们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立国方略,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先图鼎足三分,后求一统全国。在刘备据有荆州后, 下一步就是要入主益州。这时一个馅饼突然从天下掉了下来。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到荆州,议迎刘备入蜀抗汉中张鲁(参见)。法正因在刘璋处才华不得施展,见到刘备,觉得这才是可以辅佐的明主,于是向刘备建议,借入蜀之机,趁机谋夺益州。但这时刘备却有些犹豫。

刘璋引狼入室,终失益州

庞统于是出面了。他对刘备说:“荆州之地,经这几年战火,已荒敝残破,人才流离。况且这里东有孙权,北有曹操,想凭此以成鼎足之势,实在是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兵精粮足,财货无数,如今正可借此机会以定大事,主公有什么疑虑呢?”

刘备道:“方今天下,与我势同水火者,曹操也。曹操峻急,我以宽厚。曹操暴虐,吾以仁德。曹操诡诈,我以忠诚。我行事每与曹操相反,才成就今日之功。如今我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这是我不取益州的原因啊。”你看,刘备那时就知道立人设的重要性了。

庞统一笑道:“主公,当今天下纷扰,行事应经权达变,非拘泥于常理所能成也。攻取昏庸,兼并弱小,逆取顺守,此春秋五霸之业。事成之后,封以土地,有何负于信义呢?若今日不取,恐益州终为他人所得啊。”

刘备听后,也就顾不上道不道、义不义的了,就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留守荆州,自率庞统、黄忠、魏延等万余人入蜀。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庞统则认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庞统与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分歧。事实果然如此吗?

荆州七郡位置图

首先我们需要对荆州作一个了解。汉时荆州下辖七郡,从北到南依次是: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加上后新析置的章陵、南乡(或说襄阳),故称荆襄九郡。但其时的荆州重心在江北三郡:南阳、南郡、江夏,荆南四郡则基本还是未完全开发之地。所以据有荆州主要就是说据有江北三郡。

从客观上说,诸葛亮提《隆中对》时,曹操尚未南下,刘表治下的荆州可算是汉末乱世的一处世外桃源(参见)。而经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后,荆州已是“荒残”。从主观上说,诸葛亮是给刘备规划建国方略,当然要把荆州说得越重要越好。而庞统是要刘备坚定入蜀的意愿,所以要把荆州形势说得越危急才行。所以只能说两人面对的问题不同,所以所说也不同,很难说二人对荆州认识产生分歧。

但要说二人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完全一样,又不尽然。这个我们稍后再说。

五、取益三策

刘备入蜀后,刘璋到涪城(今四川绵阳)相迎,双方欢宴百日,一时亲密无间。

庞统此时向刘备献计道:“如今正可乘此机会,挟持刘璋,则可不劳师动众一举而定益州。”刘备则说:“我们初入益州,恩信未立,此事恐难成功。”因此未采纳庞统建议。

庞统提议挟持刘璋,可比之诸葛亮长坂坡前提议袭襄阳。可见二人见识不相上下。可惜,刘备都不用。

刘璋回成都(今四川成都)后,刘备北上至葭萌(在今四川广元),却驻兵不前,而广树恩德,收邀人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暗通刘备的益州别驾张松,被其兄张肃告发,刘璋因此处死张松,并下令各关隘封闭道路,阻断交通。双方正式撕破脸皮。

张松暗通刘备而被杀

庞统这时向刘备献上三条攻益计策:“暗选精兵,昼夜兼程,直袭成都。刘璋既无武略,又无准备,则一举可定益州,此为上计。镇守白水关(在今四川青川)杨怀、高沛,是刘璋帐下名将,曾数次写信劝刘璋谴主公回荆州。我们可借口回救江东(时曹操攻孙权,孙权以同盟之名要求刘备相救),引二人来见。二人既见我们回荆,必不为备,轻骑前来,我们可擒此二人,并其军兵,以向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今重庆奉节),联接荆州,再设法徐图益州,此为下计。此时形势危急,若主公犹豫不决,将很快陷入困境。主公切不可拖延啊。”

刘备略一思忖,采纳中计,擒斩杨怀、高沛,南下直指成都。

刘备军一路“所过辄克”,很快又打到了涪城。在此地,还发生一件事,可说明庞统和诸葛亮的不同。

且说刘备在此再次设酒作乐。席间,刘备醉醺醺对庞统道:“今日宴会,可称乐否?”庞统却冷冷道:“攻占别人国土,而以为乐,此非仁者之兵也。”刘备被泼一瓢冷水,不禁恼道:“当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也不是仁者之兵吗?先生此言不当,当出帐冷静一下。”庞统一笑,从容而出。

但刘备一世枭雄,很快意识到自己言话不当,于是再请庞统入席。庞统回来后,也不向刘备请罪,仍是饮笑自若。刘备看庞统不理他,就过来问庞统道:“先前之言,是谁的错呢?”庞统又是一笑:“我们君臣都有错。”刘备听了大笑,因此席间气氛又活跃起来。

刘备此时一路奏捷,不免有点得意忘形。而庞统此言,个人理解,是他作为谋主,考虑此后战事比刘备更多,因此给刘备泼点冷水,也是劝告他不要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从而轻敌致败。

从此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要比诸葛亮“社会”得多。你想此时若是诸葛亮在场,他断然不会直接开喷主公刘备,即使喷了被驱逐出帐,回来也一定是先向刘备认错,再言及其他。我想这也是起于草根,“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刘备,和庞统在一起更放松的原因。

刘备跟庞统在一起,更能放得开

对此,晋史学家习凿齿和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都认为,是刘备有点忘乎所以,而庞统说“君臣俱失”,只不是为刘备分谤罢了。

事实也证明,此后的战事并不顺利。益州从事郑度甚至提出坚壁清野,耗死刘备,幸亏刘璋没有采纳。刘备不得不再调诸葛亮入蜀增援,诸葛亮遂留关羽守荆州,而与张飞、赵云一起入蜀。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庞统进围雒城(今四川广汉)。庞统率众攻城,被乱箭射中而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哀痛不已,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一说到庞统就泪流不止。

为表示对庞统的怀念,刘备还拜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更升为谏议大夫,拜官仪式由诸葛亮亲自主持。刘备还追拜庞统为关内侯。后主景耀三年(260年),季汉朝廷追谥庞统为靖侯。

庞统之子庞宏,字巨师,为人刚正,她好品评人物。庞宠因看不起尚书令陈祇,受到陈祗打压,后卒于涪陵(治涪陵,即今重庆彭水)太守任上。

附带说一下,庞统的弟弟庞林,后也入仕季汉。在刘备东征时 ,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军身份,随镇北将军黄权驻长江北岸。夷陵兵败后,庞林和黄权一起投魏,受魏封列侯,官至钜鹿(治廮陶,即今河北宁晋)太守。有关庞林,还有件逸事:他的夫人习氏,是荆州大族习祯的妹。赤壁战后,襄阳属曹操,习氏因此和庞林分离,独自一人在魏地抚养庞林之女十余年。庞林投魏后,二人才得以重聚。曹丕听闻此事,还专门赐习氏帐闱、衣服,以表彰其节义。

庞林曾为黄权参军

六、伏龙凤雏

司马徽曾评价“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将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三国演义》里更称“伏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诸葛亮后世称为“古今贤相苐一人”,但庞统因为早逝,因此能力多受质疑。怎么看待此事呢?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也就是说,比之魏国,庞统是荀彧一类的人物。我想陈寿此语,是对于庞统“性好人伦”,善于品评拨识人才来说的。

但我细读史书,觉得刘备虽同时以诸葛亮、庞统为军师中郎将,但其实是把诸葛亮当萧何来看,而把庞统当张良来用的。而庞统逝后,刘备又得法正。可惜法正也早亡,因此诸葛亮才身兼萧何、张良之任,才终被累亡。

若龙凤俱在,天下未可知也

假使庞统、法正一人长在,用为谋主,有理政之能的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食,也许,三国会是不一样的结局?

历史不容假设,谁知道呢。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