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有什么能耐,能够让诸葛亮以其与徐庶相提并论?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3-16 06:07:12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季汉先主章武元年(221年),丞相诸葛亮告诫属下多谏他的过失。他说:“过去我与崔州平(崔钧)相识,常听到他对我得失的评论。后来与徐元直(徐庶)相交,总是受到他的启发教诲。之前与董幼宰(董和)共事,他总是言无不尽。后与胡伟度(胡济)一起,他屡次向我谏言。”所谓直言相劝为诤友,因此这四人可以并称“诸葛四诤友”。

董和游戏图

一、躬率以俭

董和, 字幼宰,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南郡属荆州刺史部辖下。

董和虽然是郡人,但其祖籍其实是益州刺史部下的巴郡江州(今重庆)。汉末时分,董和又率宗族西迁,被益州牧刘璋任为犍为牛鞞(今四川简阳)长、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令。

当时蜀地物产丰饶,人们奢 侈成风,尤其是那些商界大佬,穿着直比王侯,饮食玉液琼浆,婚丧嫁娶,千金散尽。

董和在任上,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他穿粗布衣,吃糙米饭,处处不越礼制。这里需要对“越礼”进行一下解释。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比如汉初就规定,商人不许穿戴丝绸,不许持有武 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汉末虽有所松动,但“货殖之家,侯服玉食”严格来说仍是越礼之举,这也是董和尽力纠正的原因所在。

董和在刘璋时从县长做到郡守

在董和的身体力行下,他前后所治理的几个县,都风化大行。所谓“公生明,廉生畏”,董和这“躬率以俭”,使得治下百姓都对其心存畏服而不敢冒犯。

二、外牧殊域

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辖下的一些豪横却对董和的严厉做派很是忌惮。他们不敢惹严厉的董和,就去惹暗弱的刘璋。经过一番运作,刘璋同意转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属国是针对降服或内迁异族设置的一 级行政机构,略同于郡。其长官称属国都尉,级同于郡太守。巴东属国治涪陵(今重庆),辖境相当于今重庆东南部诸县。

董和从县令长转为属国都尉,这得说是升了。但从州治所在地成都转到蛮 夷聚居区,又难说是升迁。你要说刘璋暗弱吧,他这明升暗降的一套却玩得明明白白(参见)。不过成都官民却不同意,几千老幼相互搀扶着要求董和留下来。刘璋拗不过民 意,就让董和再留任两年,然后将他转为益州太守。

这里的益州,不是我们惯常说的东汉十三州那个益州,而是益州刺史部下辖的益州郡。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昆明),辖境在今云南,当时更是蛮 夷杂处之地。刘璋这是把董和进一步“发配”边地了。

益州郡位置图

不过董和倒不以为意,依然和过去一样清廉节俭。在和当地蛮 夷之民相处时,他也推诚置腹,因此深受当地人 民的信任和爱戴。

三、内干机衡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蜀地,征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令其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这里的左将军、大司马是指刘备,也就是说,刘备一定益州,就把董和纳入了核心幕僚圈(参见)

这就是刘璋和刘备的差距。

董和与诸葛亮一起,劝善黜恶,相处非常融洽。不过在刘备称帝的前夕,董和去世。以董和的履历,以及他和刘备、诸葛亮的关系,他若活着,一定会受到重用,实是可惜可叹。

董和前后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就是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对内参赞军国大事。但他一直清廉自约,去世之日,家中竟无一石之粮。故陈寿评价其“蹈羔羊之素……蜀之良臣”。这里的“羔羊之素”出自《诗经·羔羊》,指的是清廉、正直之士,董和实不亏此名。

刘备定益州,以董和为掌军中郎将

四、诸葛诤友

季汉先主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他告诫属下,参与国事,应集思广益,远小嫌,识大体。他说,能够远离小事的烦扰而不惑者,唯徐元直(徐庶)也。而董幼宰署事七年,不避劳烦,有时一件事要往返十来次与我互相通告。如果我们大家能做到元直的十分之一,再像幼宰那样忠勤国事,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少多了。

他进一步说:“过去我与崔州平(崔钧)相识,常听到他对我得失的评论。后来与徐元直相交,总是受到他的启发教诲。之前与董幼宰共事,他总是言无不尽。后与胡伟度(胡济)一起,他屡次向我谏言。我虽资性浅薄,不能尽数采纳他们的意见,但与这四人始终友好,也始终明白他们敢于直言的益处。”

这里的崔钧、徐庶,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好友(参见),胡济曾任丞相府主簿,诸葛亮去世后,相继任中典军、中监军、前将军、汉中都督、镇西大将军、右骠骑将军。这四人对诸葛亮直言相劝,我们不妨称他们为“诸葛亮四诤友”。

董和与崔钧、徐庶、胡济共为诸葛四诤友

董和之子董允,后官至侍中、守尚书令,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季汉四相。而在民间传说中,董和是十殿阎罗的第七殿泰山王,司掌热恼地 狱。所谓生而有节,死而成神。这也许是人们对董和蕞大的敬重。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