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起中央电视台的台标,想必大家脑海里能立马浮现出“CCTV”的标志。
它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的象征,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于中央电视台的共同记忆。
可令人意外的是, 这个广为流传的标志竟是出自日本人之手。
要知道中国14亿人口,怎么就连个台标也设计不出来?

1958年,北京电视台刚刚成立,虽然当时全中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不超过50户,但这个新生的媒体机构却肩负着重要使命。
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们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电视台,他们需要一个独特的标识,但台里没有专业的设计人员。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突然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不,我们去请毛主席题字?"

这个提议在会议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尝试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方案。
第二天一早,几位代表便来到了中南海,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他们被引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代表们鼓起勇气,向毛主席提出了想要毛主席提字的请求。
毛主席听后,露出了慈祥的微笑,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北京电视台"五个大字,代表们激动地接过宣纸,小心翼翼地带回了电视台。

从那天起,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台标开始出现在每个节目播出后,有时,它还会间歇性地出现在屏幕下方,成为了北京电视台的标志性符号。
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区的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部门认为,是时候成立一个能代表中国广电行业的标杆了,于是,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
新的名字意味着新的责任和地位,央视的工作人员们认为,有必要为这个新身份打造一个全新的台标。

他们开始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体现央视地位,又能传承中华文化的标识。
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方案如雪片般飞来,堆满了办公室,工作人员们日以继夜地审阅着这些方案,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个完美的设计。
经过几轮筛选,一个独特的设计脱颖而出,这个新台标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被认为完美诠释了央视的形象,这便是张德生设计的蝴蝶图标。

当时的张德生深知这是一个能够在电视史上留下自己印记的绝佳机会,他日以继夜地构思,灵感如泉涌,终于,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他的灵感迸发了。
张德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才"理论巧妙地融入设计中,他用两个椭圆线圈组成了一个优雅的蝴蝶形状,象征着卫星的运行轨迹。
随后,他又添加了代表光、电和影像三种元素的红、绿、蓝三原色,最后点缀上"TV"字母,一个独特而富有寓意的蝴蝶形台标就这样诞生了。

当张德生将他的作品呈现给台领导时,会议室里一片惊叹,台长一眼就相中了这个设计,认为它完美地诠释了中央电视台的形象和使命。
就这样,张德生设计的蝴蝶台标开始出现在电视屏幕的左上角,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标志性符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蝴蝶台标陪伴了无数观众度过了20多个春秋,它见证了中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张德生为自己的作品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而感到自豪,尽管他从未因此获得过任何额外的报酬。
然而,1998年,一个意外的变故打破了这种平静。

正值中央电视台庆祝开播40周年之际,张德生惊讶地发现,那个熟悉的彩色蝴蝶台标竟然被改成了统一的蓝色,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感到震惊和愤怒。
张德生立即找到台长,质问为何要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更改台标,然而,台长的态度却出乎意料地冷淡,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这种态度进一步激怒了张德生,他觉得自己多年来的心血被轻视了。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德生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决定将中央电视台告上法庭。

他的诉求很明确,要求恢复台标原貌,公开道歉,并支付20多年来的使用费30万元。
张德生认为,央视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更改台标,侵犯了他作为设计者的作品完整权和修改权。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张德生所愿,中央电视台的律师团队提出,张德生设计台标时是作为央视的员工,因此台标的所有权属于央视,央视有权对其进行修改。

这场法律持续了数月,最终法院判定台标归央视所有,驳回了张德生的诉讼请求。
这场官司虽然以张德生的失败告终,但它却意外地成为了中央电视台台标更新的催化剂,央视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必要设计一个更具国际化视野的新台标。
于是,他们开始向全球征集台标设计方案,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接轨的新标识。

在众多投稿中,一份来自日本的设计方案引起了评委们的注意,这份方案出自日本艺术家长谷川章之手,其简洁大气的双线CCTV标志令人耳目一新。
方案中,第二个"C"被巧妙地设计成红色,象征着"中央"的核心地位和广电行业的标杆属性。
当时正值中日关系友好时期,长谷川章的设计不仅展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情谊。

经过反复讨论和权衡,长谷川章的设计最终脱颖而出,新台标的启用让央视焕然一新,也为中国电视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好景不长,新台标很快遭遇了意想不到的质疑。

有人开始指出,这个新台标与美国CNN的标志风格十分相似,这种声音越来越大,给央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为了平息争议,同时保持设计的连续性,央视在2001年对台标进行了微调。

设计师们精心修改了字母的边缘,将其圆角化,减少了尖锐感,同时,他们适当拉宽了字母,并采用了灰色半透明设计,使整体效果更加柔和。
这些细微的改变既保留了原设计的精髓,又巧妙地化解了抄袭的质疑。
随着时代的发展,央视的台标也在不断升级。

2015年,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视觉需求,台标再次进行了更新,这次改版取消了衬线字体,使字母看起来更加现代简洁。
同时,在右下角增加了一个红色矩形方块,既呼应了"中央"的象征,又增添了设计的平衡感。
这个版本的台标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好评,它不仅传承了央视的品牌识别,还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从此,这个台标便成为了央视的标志性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节目和宣传材料中。
参考文献北京晚报——2002-02-27《CCTV央视台标究竟属谁 设计者一审败诉再次上诉》

凤凰网综合——2011-01-03《央视统一频道台标换新衣 网友质疑:怎还有英文缩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