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也是数百种鱼赖以生存的天堂。长江禁渔进入第三年,禁渔成果逐渐显现。湖北网友在长江边发现了令人欣喜的一幕:随着天气回暖,江水上涨,江边浅滩的水草刚好处于半淹没状态,成群的鲤鱼在追逐中进入草滩产卵,场面十分热闹。
鲤鱼产出的卵属于粘性卵,需要粘附在草叶上孵化。因此在每年三四月份,怀卵的雌性鲤鱼特别喜欢出没在水草茂盛的水域。习性相近的鲫鱼更是如此,每年2~8月份只要水温合适,鲫鱼都能自然繁殖。怀卵鲤鱼在湖北江边成群出现,这说明长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产卵场的功能得到了维持。
现场网友的做法也值得点赞,看到一些有搁浅风险的鲤鱼扎堆后,网友主动将鱼群往深水区域驱赶,可见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长江禁渔效果:野生鱼群频现,怀卵鲤鱼越来越常见每年3~5月是长江鱼群集中繁殖的时期,随着春汛的到来,长江的渔业资源可谓达到了“年内高峰”。特别是在禁渔之后,野生鱼群出现的消息不断涌现,和禁渔之前的“资源枯竭”、“无鱼可捕”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四川宜宾的三江新区,当地网友用无人机监测到了一群在江畔追逐嬉戏的鲤鱼群,水底的卵石、水草清晰可见。只见画面中有五六条3~4斤重的雄鲤在追逐一条雌鱼,时而静默休息,时而快速摆尾,这种现象就是“摆籽/甩籽”,为繁殖产卵的典型信号。
安徽芜湖的十里江湾也出现了大量鱼群,以鲤鱼、鳊鱼居多,繁殖场面蔚为壮观。十里江湾是长江边上的一个“生态宝地”,沿江建设有全长10.4km的生态景观带,水草茂密,饵料丰富,水温适宜,不仅为鱼类的繁殖提供了绝佳条件,还有利于鱼卵的孵化和幼鱼的营养补给。
在安徽池州,连接升金湖和长江干流的黄湓闸也成了鱼群迁徙的重点水域,这里的鱼群黑压压一片,挤满了两三百米长的河道。体型较大的鲢鳙肉眼可见,不少鳊鱼、鲤鱼乃至鳡鱼混入其中,几乎要把水面染黑!
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相信今年的长江也会出现同样热闹,或者规模更甚以往的繁殖场面。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近年来出现的鱼群中,繁殖期的鲤鱼尤其常见,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鱼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怀卵的鲤鱼之所以常见,是因为鲤鱼对繁殖条件的要求并不太高,一是水温适宜,日均水温在18~25℃之间即可,二是产卵场环境适宜,基本上只要有水草就能繁殖。此外,鲤鱼还有靠岸繁殖的习性,江湖浅滩的产卵场几乎随处可见,被人们目击的几率自然也就更高。
同样都栖息在长江,为何怀卵的草鱼却很罕见?相比于怀卵的鲤鱼,带籽的草鱼反倒是非常少见。草鱼是我国的四大家鱼之一,但我们在池塘、水库中看到的草鱼大多都是人为放养的苗种,野生的草鱼相对较少,怀孕的野生草鱼就更加罕见了。
草鱼又叫草棒、草鲩、白鲩,在野外环境中以水草、浮萍等植物为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纯草食性鱼类。野生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性情活泼,成年后有聚群往返于江河和湖泊的习性。每年4~6月是草鱼的繁殖期,成年雌性草鱼的怀卵量高达30~138万粒,按最少的30万粒计算,产卵量也相当可观了。
但相比于鲤鱼,草鱼对繁殖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繁殖行为更加隐蔽,生理发育上也比较晚熟,具体而言就是:
1,草鱼的繁殖条件是水温合适,产卵场环境适宜。草鱼对繁殖水温的最低要求是18℃以上,这一点和鲤鱼相似,但产卵的地点并不是在水流近乎静止的草滩中,而是在开阔的江河中。
2,草鱼没有靠岸繁殖的习性,野外洄游现象不明显。等到水温合适,性腺发育成熟的草鱼便从湖泊中聚集,洄游到长江中逆水而上,最远可抵达宜昌江段。繁殖结束后,鱼群陆续回到饵料丰盛的湖泊中索饵,也有一批亲鱼会停留在江中觅食。可以说,草鱼的洄游避开了人类活动最频繁的浅水区域,难以被人们发现。
3,最苛刻的要求:持续的水流刺激。上个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草鱼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跟踪调研,直到80~90年代仍有科学家对未竟课题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水流的加速度是决定草鱼是否产卵以及产卵时间长短的重要条件。在宜昌以下的长江干流,草鱼的产卵现象和江水的上涨现象相互呼应,当涨水幅度为1.5~3.5m时,草鱼在起涨0.5~2天后便开始集中产卵,而且涨水的幅度越大,产卵规模也就越大。在涨水过程中,流水不断刺激草鱼的性腺,最终促使雌鱼排出卵子。
4,相比于鲤鱼,草鱼的性成熟时间更晚。鲤鱼一般在2冬龄就能性成熟,在光照充足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鲤鱼最小1冬龄就能成熟。而草鱼一般需要4年才能发育成熟,最快也需要3年,对应的体重一般为4~5kg。在同样的时间内,成年草鱼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及鲤鱼高,繁殖资源来之不易。
5,鲤鱼是分批产卵,草鱼则是一次性产卵。和鲤鱼不同,草鱼在一年中只繁殖一次。根据科研人员的观察,5月份鱼卵全部排空的雌性草鱼,其卵巢组织在6~9月份仍处于第II期,不可能在当年的夏季或秋季迅速完成从第II~IV期的二次发育进程。也就是说,草鱼的卵巢在一年内只出现一次成熟高峰,无法分批排卵。
草鱼的繁殖:困扰科学家的生态难题由此可见,草鱼自然繁殖的地点不会选择在静水或缓水的浅滩处,即便水草丰富,环境适宜,草鱼也绝无排卵的可能,因为草鱼产出的卵子为漂流性卵,鱼卵遇水膨胀,在缓水或静水中直接沉底,无法漂流孵化。
在20世纪50年代,草鱼的自然繁殖曾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当时,长江还是我国淡水鱼的主要产地,产量占全国的60%,人们从长江中采捕野生的草鱼苗投放到池塘中饲养,同塘放养的鲤鱼、鲫鱼都能自然繁殖,但草鱼却偏偏无法产卵,这让鱼类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不单是草鱼,就连青鱼、鲢鱼、鳙鱼同样也是如此,“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无法繁殖”似乎成一个魔咒。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在上个世纪,福建武夷山市的渔民观察到了池塘中草鱼的自然繁殖迹象,当地渔业专家赶到后,马上采集了21万粒受精卵,最终还成功孵化出了15.3万尾草鱼。
经过分析,专家发现该池塘的生态条件和普通池塘很不一样。当年4月20日,亲鱼停止进食后,鱼塘主人便不停地往塘内冲水以改善水质,流量高达40吨/小时,水流的刺激使得池塘水体具备了理想的繁殖条件,从而激发了草鱼自行产卵的可能。
这种现象为鱼类学家攻克草鱼的繁殖难题打开了思路。经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我国科学家总结出了“生理生态相结合”的模式,终于在50~60年代攻克了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难题。有了先辈们坚持不懈的苦心钻研,才有了我国现在草鱼575.5万吨、鲢鱼383.7万吨、鳙鱼317.7万吨、青鱼71.7万吨的养殖成绩,这也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惊世之问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可以说,看似不起眼的草鱼繁殖行为,实则改变了整个中国淡水渔业的格局。
总结长江禁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量的野生鱼群在禁渔后频繁出现,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因为禁渔杜绝了人为捕捞,为鱼儿创造了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和繁殖场所,长江禁渔这才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春夏两季,鱼儿聚集主要是为了繁殖添丁。相比于繁殖期的鲤鱼,长江中怀卵的草鱼更加少见,这背后隐藏着草鱼近乎苛刻的产卵要求。只要能保护好长江的水环境,不断改善水质,野生草鱼就能实现通过自然繁殖壮大种群,更惊艳的场面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