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慌了?中国要在南极建卫星地面站:全球视角,美无权干涉

张勋评社会 2023-04-21 01:49:05

美智库慌了,这次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科考站。

日前,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研究了最新的南极卫星图像,认为“中国正在加快建设新的南极科考站”。根据Maxar(美国太空技术公司)在2023年1月拍摄的卫星图像,美智库专家自称辨认出了“临时建筑物、直升机停机坪、车站地基”等地面设施,声称“这是中国自2018年以来首次恢复在南极新站的建设”。

美智库认为,一旦中国最新的科考站建设完工,中国将拥有供“雪龙号”破冰船停泊的码头,站内还将包括一个带有卫星地面站的天文台,这将帮助中国填补在南极新领域的“重大空白”。

美智库:对中国的南极建设表示“担忧”

CSIS是美国的政策研究及分析组织,该组织成立的初衷是“帮助美国找到国家生存和民族繁荣的途径”。因此,美国智库代表的是美国立场,看待中国科考站的角度也完全是美国视角。

美智库在报告中将中国在南极、北极的科考建设活动描述为“大国野心”,认为中国在极地的科学建设提高了中国的话语权,不断扩大的科考站规模隐藏着“中国的战略利益和军事利益”。

美智库还认为,中国第五个科考站的选址非常微妙,如果该站建成了卫星地面站,中国可以用它来“拦截其他国家的卫星通信”,还能用来“收集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信号情报以及澳大利亚新阿纳姆航天中心发射的卫星遥测数据”。

美智库的的分析显然带有“中国威胁论”的意味,这也是“美国视角”的一贯立场,但这抹黑不了中国的极地科考。因为我国在南极的科学建设完全是合法、合规的行为,主要目标是为了探索南极资源、研究科学项目,这一点不容置疑。此外,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均拥有自己的极地卫星地面站,中国在南极建设地面站既合乎国际惯例,又符合《南极公约》的准则。

再者,我国在南极按依法依规建设基地、开展科考,这是中国自己的科研事业,和美国无关,具体怎么建设轮不到美智库指手画脚。

南极的卫星地面站:配合极轨卫星,究竟有什么作用?

根据运行轨道,卫星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赤道轨道卫星:这种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始终在赤道的上空飞行。地球同步卫星(GEO)就是一种特殊的赤道轨道卫星,其运行高度距地表为35786km,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卫星始终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

极地轨道卫星:也叫太阳同步轨道(SSO)卫星,这种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度,卫星经过南北两极的上空,轨道高度为600~800km,很多资源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都采用这种轨道。

倾斜轨道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既不重合也不垂直,倾角小于90度的称为顺行轨道,大于90度则称为逆行轨道。由于轨道平面可以倾斜,这种卫星有更多的可用路线,优点是覆盖范围大,信号强度均匀,能对特定地区定点侦查,也能对不同纬度的气象进行观测。

南极卫星地面站的位置相当特殊,与之对应的卫星就是极地轨道卫星,简称“极轨卫星”。和普通的同步卫星相比,极轨卫星有很多实用的优点:

其一,观测视角能做到全球覆盖,星下点轨迹覆盖范围极广,几乎不存在视野盲区。

其二,极轨卫星的运行高度不超过1000km,其中700~800km是最常用的轨道高度,远低于地球同步卫星,拍摄出的图像拥有更高的分辨率,画质更清晰。

其三,极轨卫星的轨道平面始终与太阳同步,即当卫星经过同一地区的上空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保持相同,对于光学成像卫星,这相当于提供了有效的特性波长。海洋与大气遥感卫星、气象卫星、侦查卫星等都适合采用极地轨道,这样方便获取最佳的拍摄视角,同时保证最好的成像质量。当然,通过对比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卫星图,还能得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极地科考站的建设进展。

中国极轨卫星与地面站搭配:用途多样,让人意想不到

极地轨道是重要的轨道资源,最佳的利用方式就是发射不同高度的极轨卫星。目前,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都拥有自己的极轨卫星,主要是气象卫星。我国的第一代极轨卫星是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共包含4颗卫星(FY-1A,FY-1B,FY-1C、FY-1D),在1988年~2002年完成发射。

该系列卫星功能强大,扫描宽度3000km,星下点分辨率1.1km,不仅可生成全球昼夜的气象云图,还能监测水体边界、海面温度、冰雪覆盖及植被生长状况,使我国获取了全球性的气象信息,摆脱了依赖国外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

在风云一号的基础上,我国自主研制出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即风云三号系列卫星,由3颗卫星组成(FY-3A、FY-3B、FY-3C),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五号系列目前也正在技术攻关中。

因此,我国的极轨卫星数量不少,观测的精度和稳定性也在不断提升。为匹配极轨卫星的发展需求,我国还需要借助卫星地面站发射并接收卫星信号,完成数据传输,建站的最佳地点就是在南北极,特别是陆地面积广阔的南极,建站的位置就十分优越。

根据日前《中国航天报》的报道,我国将在中山站建设卫星地面站,报道时间是2023年2月2日。而美智库则认为,中国第五个科考站也将建设卫星地面站,报告发布的时间是2023年4月18日。由此可见,南极卫星地面站的建设相当重要,不仅受到了我国的重视,还意外获得了国外的密切关注。

中国在南极科考站建设卫星地面站,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一方面,我国在南极拥有长城站、中山站等永久性的科考站,具备地面后勤基础;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促进南极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举措。可以说,卫星地面站对我国在南极的科学事业、海洋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极轨卫星和地面站发挥的实际作用,也可能让人意想不到。极轨卫星是多用途卫星,被广泛应用于地球测绘、天气监测、气象预报、海面温度测量、海洋动力学研究、森林火灾预警、全球植被分析、搜索和救援、火山爆发监测等等,综合能力表现出色。

全球观测能力拓展了极轨卫星的应用范围,在必要时期,卫星还可以实施调转视角、在线变轨等操作,潜在价值不可估量。就像太平洋汤加火山爆发时,我国风云二号、三号、四号气象卫星对特定区域扫描成像,并对后续影响展开持续跟踪观监视,这也体现了我国卫星强大的应变能力,拓宽了应用的边界。

美智库抹黑中国南极科考,实为嫉妒中国的进步

关于我国在南极科考站取得的新进展,美智库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这本质上是在嫉妒中国的南极科考成就。

在报告中,美智库强调了美国在南极洲取得的建设成就,称“美国在南极大陆保持着最大规模的科研建设”。对应的科考站是指麦克默多站,共建有200多栋建筑,是南极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被誉为“南极第一城”。但在建立优越感的同时,美智库却开始“双标”,认为“中国的建设速度明显更快”,并对中国在南极的建设速度感到“担忧”。

中国南极科考的飞速发展,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的事实。我国在南极的建设活动建立在遵循条约规范、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美智库没有权利说三道四。在海洋强国的道路上,任何抹黑都无法动摇我们前进的决心,自身的强大才是永远的硬道理!

0 阅读:94

张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