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此人,中国历史或被改写?他被判死刑,毛主席大怒:立即放人

女公子来也 2024-07-13 12:14:1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2年,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

一封封举报信如同潮水般涌向各级机关,揭露着隐藏在暗处的腐败与不公。

然而,在这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中,一封关于王盛荣的举报信却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怎么可能?”翻开举报信的毛主席喃喃自语,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

王盛荣是谁?为何毛主席如此信任力保此人?

从码头少年到革命英雄

王盛荣出生于晚清乱世,社会动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盛荣的童年时期都是在打工中度过的,奔波劳累也只求一口果腹之食。

经历使然,幼年的王盛荣便早早地体验到了阶级压迫与实世不公,盼望着有机会将这日月换新篇。

1927年,王盛荣终于实现愿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了科学的指引与同路的战士,王盛荣干劲十足,他先后担任了少年共青团的负责人,并在苏联学习了俄语。

1933年,正准备动身前往莫斯科参加党务会议的王盛荣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护送三万五千美金至上海中央局,以解其经费短缺的危机。

其实王盛荣并不是这项任务的第一人选,这项任务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次启动执行了。

前两次的失败也并不是由于敌人的强大,而是败给了个人的一己私欲。第一位作为信使的是一名团级干部,带着临时中央好不容易凑齐的七千五百美金潜逃到了香港。

临时中央只得提高护送级别,再次筹款一万两千美金,结果第二位师级干部也没能抗住诱惑,携带巨款消失。

第三次筹款事毕,临时中央选定的人选仍然不是王盛荣,而是张爱萍同志,但张同志考虑到自己不会上海话,也并非上海人,时局敏感很难躲过盘查,便举荐了在上海工作过的王盛荣。

面对组织的重托,王盛荣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肩负的不仅仅是金钱的重量,更是组织的信任和革命的希望。

为了完成任务,王盛荣精心策划,以学者的身份为掩护,巧妙地将美金藏匿于书籍之中。

他辗转多地,选择先到香港掩人耳目,再迂回到上海。

到达香港时,王盛荣也是忐忑不安的,他并不懂粤语,身边又无接应的战友,导致情报传递有误,中央一度怀疑他是否也要叛逃。

然而,王盛荣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终于独自抵达上海。

到达上海并不是任务的结束,王盛荣还需要骗过海关的搜查。

此时在上海的工作经历就派上了用场,他面不改色地与搜查人员进行交谈,流利的上海话与满是外语的书籍成功蒙蔽住了海关。

当上海中央局的领导看到王盛荣带着巨款安全归来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紧紧握住王盛荣的手,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这次事件已经证明了王盛荣绝不是一个贪财爱财之人,那他又为何陷入贪腐举报?

从战友到恩人

的确,人是会变的,君子也会在足够重的诱惑中堕落。那么多封的举报信里,也不乏曾经的革命勇士。

但毛主席对王盛荣的关注与信任,不仅来自其在护送党费事件展现出的优良秉性,更来自曾经的救命之恩。

1932年初冬的瑞金,苏区中央局紧急召集作战会议,聚焦于临时中央提出的南昌战役构想。

彼时,毛泽东同志因前一年赣南会议上的路线之争而暂别红军指挥权,正处低谷。

此刻,苏区临时中央的掌舵者,是一群刚从苏联学成归来的青年才俊,他们满怀革命热情,却对中国大地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

依据苏联经验,他们力主红军向江西的核心城市——南昌发起攻势。

这一决策,却让青年毛主席深感忧虑,他深知红军虽众,却面临枪弹匮乏的困境,直面城市将是场消耗战,故力主采取更为灵活的围城打援策略。

遗憾的是,这一见解并未获得临时中央的采纳。

被边缘化的毛主席,毅然决然地踏上赣南的考察之旅,尽管那里条件艰苦,交通闭塞,但他与民众的紧密相连给予了他无尽的力量。

然而,长时间的辛劳使他不幸患上了痔疮,不得不暂时在一偏远村落休养。

谁知,毛主席修养的地点竟被泄露了出去,一股反动武装随之悄然逼近村庄。

警卫员们迅速反应,誓死保护毛泽东的安全,一场激烈的交火在村中展开。

但敌众我寡,形势危急,毛泽东还是陷入了围困。

就在毛主席命悬一线之际,一道英勇的身影——少年先锋队总队队长王盛荣,带着援军如同天降神兵,精准射击,瞬间扭转战局。

面对负伤的毛主席,王盛荣毫不犹豫地提出背其撤离。最终,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他们成功突破重围,反动武装被彻底歼灭。

即使事情已过多年,毛主席仍记得此次事件的凶险,所以当看到曾经的救命恩人竟然变成了贪官时,毛主席迫切地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

真相大白,洗去冤屈

毛主席心中疑惑,遂将周总理叫来询问情况。

周总理对此事同样感到惊讶,但他很快恢复了平静,并向毛主席解释:“王盛荣并没有犯错,他的行为是在执行我的指示。”

事情还要从王盛荣被举报贪污的这一千吨钨砂说起。

在抗战时期,中国向苏联出口了大量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以偿还贷款,其中就包括钨砂。而王盛荣正是这一重要交易中的关键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计划继续与苏联进行矿产交易,以换取急需的机械设备和国防用品。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王盛荣的肩上。

为了提高产量,王盛荣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蒋介石留下的钨砂资源。

他向周总理请示,并得到批准后,用一千吨钨砂换回了货车、汽油等生产工具,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有人却将这视为贪污证据,上报给了上级部门。

毛主席在得知真相后,对周总理的决定表示理解,并下令立即释放王盛荣,恢复其名誉。

这场误会虽然给王盛荣带来了一些困扰,但最终真相大白,他也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和嘉奖。

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王盛荣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即便曾暂时被误解的阴霾所遮蔽,但其光芒终究穿透了云层,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从误判的深渊到平反的曙光,这段充满曲折与艰辛的旅程,不仅是对王盛荣个人坚韧与正义的颂歌,更是对那个时代不屈不挠精神的深刻铭记。

参考文献

高溪泉.为中共地下党冒险送经费——记“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的王盛荣[J].纵横,2010(6):36-36

宋凤英.王盛荣:首届中革军委委员的百岁人生[J].党史博采(下),2010(7):10-14

109 阅读:31027
评论列表
  • 2024-07-21 12:04

    搞了张年轻王明的照片,该不会王盛荣也叫王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