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曾历经无数的风雨沧桑。它见证了列强的贪婪与残暴,也书写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篇章。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寻找可掠夺的地盘。当德国强大起来时,却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可占之地已被欧美列强瓜分殆尽。于是,德国开始在海外进行零星的抢夺,仅占领了非洲少数地区。而中国,成为了德国最为看重的目标之一。
19 世纪后半叶,德国地质学家利西霍芬来到中国考察,为德国寻找落脚点。他先后八次来到中国,最终发现山东胶州湾极具价值。胶州湾背靠山东腹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山东人勤劳能干,且气候适宜。德国人由此将侵占目标定在了胶州湾。
1898 年,青岛被德国强行租借为殖民地。德国在此修建了军事要塞和军港,将其打造成为德军在远东最重要的支点。德国按照本土标准,大力建设青岛,修建了下水道、自来水厂、发电厂、水电管路、柏油马路、绿地公园等。青岛迅速发展,人口从 2 万增长到 17 万,成为中国第六大城市,被威廉二世称为“德国文化模范区”。
德国起初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获得胶州湾,但屡次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当时并未觉得德国有多厉害,甚至不如日本可怕,壮着胆子拒绝了德国的要求。随后,李鸿章出访德国,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向李鸿章当面提出德国需要在中国有一个据点,声称这是出于帮助中国拒绝列强侵吞的考虑。在华的德国人德崔林也向德国海军司令克努尔建议,德国最应该占领的是山东胶州湾。然而,清政府的拒绝最终让德国人认清,对中国而言,“道义是绝对陌生的,只有武力才是他们唯一能懂的语言”。
1897 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省巨野县某教堂被杀死,这就是著名的巨野教案。德国以此为借口,强烈要求清政府进行巨额赔偿,否则就强行占领胶州湾。在沙俄的默许下,11 月 13 日,德国舰队向胶州湾发起攻击,并很快强行登陆,占领了胶州湾。尽管山东军方想与德军作战,但清政府认为德军武器先进,战必败,便拒绝与德国作战,眼睁睁看着德国人占领胶州湾。1898 年 3 月,李鸿章和德国人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把胶州湾租给德国,为期 99 年。
德国人在青岛的扩张,引起了日本这个强盗国家的窥视。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深陷欧洲战场,对万里之外的青岛鞭长莫及。日本鬼子趁机而动,对青岛志在必得。日军中将神尾光臣率领近 5 万精锐的第 18 师团,配以好几百架重型火炮和几十架战机,杀向青岛。日本并非单独作战,还有英国这个盟友。英国出动了 2000 人的部队,配合日军在青岛与德军作战。
德军在胶州湾一带沉下大量水雷,防止其他国家海军从海陆进攻青岛。日军舰队作用有限,英军在青岛附近的洋口登陆后,与日军会合,联合向青岛发起攻击。日德双方在孤山、浮山一带展开激烈战斗。德军虽然人数少,但德制武器质量高,炮火并不比日军差,且弹药充足。双方你来我往,日军出动飞机轰炸,德军也毫不示弱。日英德三大强军的海陆军在中国的土地上打来打去,而北洋政府为防止三国扩大战区,给三国划定了交战地带,这既滑稽又悲哀。
日军凭借人数优势,艰难地向德军阵地推进。在釜山,仅 58 个德军士兵凭借充足的弹药、险峻的地势,让日军无可奈何。日军只能靠人海战术,付出惨重代价后才迫使德军投降。在四方山,德军同样顽强抵抗,但最终因人数少、补给困难,被日军密集炮火压制后后撤。随着时间推移,德军的绝望情绪越来越大,最终大量日军如潮水般攻向德军总部,德军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日德在青岛作战,青岛百姓受损严重,1500 多户青岛市民受伤,经济损失高达近 2000 万银元。日本占领青岛后,企图将其霸占领合法化。1919 年,巴黎和会召开,日本要求把胶州湾归日本所有,遭到中国北洋政府的强烈反对。中国虽为战胜国,但在英法美等国的威胁下,准备同意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把胶州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全国各界愤怒,学生们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法国巴黎的华人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迫于国内强大压力,北洋政府最终决定不在合约上签字。
然而,青岛依然处在日本手上。美国看到日本在中国势力大涨,为了自身利益,于 1921 年在华盛顿召开太平洋会议。在英美两国的压力下,日本把青岛还给中国,中国保证日本在青岛的特殊利益。至此,被日本侵占的青岛又回到了中国的怀抱。
青岛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的历史。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保卫自己的领土和人民。我们应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