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亲自会见了包括荣毅仁在内的工商界代表,以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荣毅仁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商界领袖,通过这次会谈彻底转变了他对公私合营政策的看法。数月后毛主席居然亲自到访荣毅仁的工厂,这是对他的一种信任,也是对他的极大荣誉。毛主席为何如此重视荣毅仁?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荣毅仁
1916年荣毅仁出生在江苏无锡,从小便身处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商贾家庭。作为现代中国商业界的杰出代表,荣毅仁的一生是对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的不懈追求。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敢于改革的政治家,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荣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传其祖先荣启期曾被周天子封为“荣叔公”,并有幸师从孔子,学习儒家思想。家族的传奇不仅体现在其显赫一时的地位,更在于他们世代对商业与文化的热爱与承继。
历经朝代更迭,荣家在明朝正统年间定居江苏,紧随时代脉动,把握商机。他们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初步转变的阶段,其中荣氏的曾祖父荣锡畴更是一位见识非凡的商业先驱。

合照
荣家在荣锡畴的带领下开始涉足长途贩运业务,随着清朝中期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荣家把握住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先机,尤其是在清末洋务运动期间,荣氏家族的资本已积累至相当规模。
不幸的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家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祖父荣熙泰在战乱中失去了亲人,战后重整家庭并肩负起恢复家业的重任。荣宗敬与荣德生这对兄弟在继承家业后,大力发展面粉和棉纺产业,迅速崛起为民族企业的领军人物。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为荣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尽管这场革命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的封建面貌,荣氏家族仍然把握住了其中的商机,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出口业务达到了顶峰。

合照
当荣毅仁出生时,家族已积累了深厚的财富和社会影响力。他从小接受的是精英式教育,这让他拥有了扎实的学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荣毅仁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求学经历,更是为他日后在商界和政治舞台上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复无常和腐败无能后,荣家更加珍视家族的遗产和成就。荣毅仁的成长历程和教育经历,使他不仅成为了一位商业成功人士,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在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荣毅仁刚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本应是他人生的新起点,却不得不面对战争给家族带来的严重打击。荣家的业务遍布多个行业,战火使这些产业遭受了巨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荣家不得不搬迁到相对安全的香港。

荣毅仁
在香港尽管环境陌生,荣毅仁迅速承担起家族的重担,逐步掌握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为国内顶级的民族企业,荣家深知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民族责任。二战结束后,荣家决定回到解放后的上海,重振家族产业。
然而国内的内战让局势再次变得复杂。当时的蒋介石政府不断派遣特工对民营企业进行搜刮,试图为战争提供资金支持。荣毅仁坚定支持新兴的共产党,明确拒绝了来自蒋经国的多次合作请求。这一举动激怒了蒋经国,他恶意指责荣毅仁供应的低质量面粉是辽沈战役失败的原因。
面对来自国民党的极大压力,荣毅仁选择坚守自己的立场,这与那些选择外逃或逃往港澳台的资本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决定彰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信任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合照
荣毅仁以商业成就建立声誉,更以其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厚贡献赢得尊敬。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不仅捐赠了12架飞机,还提供了大量面粉支持前线,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之初,面对经济基础薄弱的困难局面,荣毅仁将自己积累的财富无偿捐献给了新成立的政府,全力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恢复。
1949年5月,随着解放军对上海的最后攻势,荣毅仁一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紧张的夜晚。第二天清晨,一位工厂的厂长赶来告知,解放军已经占领了城市,但他们并未侵扰民众,所有士兵都在街头安营扎寨,以保持秩序。
听闻此消息,荣毅仁驱车前往市区亲眼目睹了这一情景。解放军士兵们纪律严明,即便经过长时间激战,仍旧坚守军纪,没有一人侵犯市民财产。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对民众的尊重,让荣毅仁深受感动,更坚定了他留在大陆的决心。

荣毅仁
他回到家中,对家人宣布,工厂将立即恢复生产,参与到新中国建设的浪潮中去。荣毅仁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共产党领导下新政权的坚定支持。
在新的社会秩序中,荣毅仁以其企业家的身份和爱国者的热情,迅速投入到国家经济的重建和发展中,成为支持新政府政策,尤其是在工业和经济领域内积极作为的商界领袖之一。
在1950年荣毅仁收到了一个意外的邀请,要他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税务会议。对于一个商界人士而言,这样的邀请是非常罕见的,因为通常税务问题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工商业者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尽管心中满是疑惑,荣毅仁还是决定亲自前往北京,看看自己能否为改善当时的税收政策出谋划策。

荣毅仁的一家
在会议上,应陈云的要求,荣毅仁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当前税收体系的看法,尤其是关于税率调整和税收工作改进的具体建议。他的直言不讳得到了在场多数工商业同行的共鸣,就在荣毅仁准备进一步展开讨论时,一个税务局长却示意他言辞过多。荣毅仁不满于此,当场反驳:“既然是你们邀请我来的,为何不允许我畅所欲言?我若不说话,那么今天的到来就毫无意义了。”
这番话使会议现场一度气氛紧张。就在这时薄一波站了出来,支持荣毅仁的发言权:“邀请工商界来就是为了听取他们的声音,我们不能不让人家说话。”荣毅仁的坦率和薄一波的支持很快被上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后,决定邀请荣毅仁共进晚餐。
到了晚宴的当天,荣毅仁心情复杂地来到了宴会厅,他既紧张又好奇毛主席会对他说些什么。他甚至预想到可能会因为自己在会议上的直言而受到批评。但出乎意料的是,周总理的亲切与礼貌缓解了荣毅仁的紧张情绪。

毛主席在见到荣毅仁时,握着他的手笑称:“荣先生,你可是大资本家啊!”而周恩来则加以玩笑:“他是我们中国民族资本家中的‘少壮派’。”这样幽默的开场使得晚宴的气氛轻松而友好。
晚宴上毛主席谈笑风生,与荣毅仁等人畅谈甚欢,但始终没有提及荣毅仁在会议上的言论。这让荣毅仁颇感意外,也对毛主席的宽容与大度印象深刻。回到上海后,荣毅仁遵照毛主席的建议,更加积极地与工厂工人交流,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认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上海的社会秩序和工商业逐渐复苏,街道繁荣,大型工厂陆续恢复生产,城市景象焕然一新。
在1954年,荣毅仁被选为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一个关键的会议上,他勇敢地向毛主席主席提出了一个敏感但关键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阶级关系已经改变,我们是否能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从对抗性转变为非对抗性?”这个问题反映了荣毅仁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

荣毅仁
毛主席对荣毅仁的问题表示赞赏,并当场表扬他善于思考、提出问题。这个交流激发了毛主席后来在全国政治会议上详细讨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言,从而深入阐述了这一政策理念。
荣毅仁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1957年1月,在毛的推荐下,陈毅邀请上海市的相关部门进行“拉票”,确保荣毅仁成功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主管经济工作。
1959年荣毅仁被调往北京,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尽管他的资本家背景在政治风波中造成了一些困扰,幸运的是,周恩来总理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和保护,鼓励他要坚强地面对各种考验,最终平安度过文化大革命的风波。

合照
到了1976年10月,华国锋和叶剑英领导的政治决策终结了长达十年的动乱。随后,1977年7月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领导职务,标志着他的第三次政治复出。
在这之后,邓小平重返政坛,开始着手管理国家的科技和教育发展,并逐步清除政治阴霾。到了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领导人,作出了开放与改革的历史性决策。
1979年1月,邓小平邀请了荣毅仁等数位商界领袖讨论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荣毅仁被委以重任,开始筹划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旨在将其打造成引进外资和促进国际贸易的关键平台。

荣毅仁纪念馆
10月4日,中信正式成立,荣毅仁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为了支持他的努力,邓小平明确表示,荣毅仁的专业知识是他所在领域的宝贵财富。在荣毅仁的领导下,中信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象征,成立不久便推动了诸多创新。
例如,为解决江苏仪征化纤项目的资金问题,他首次通过海外市场发行债券,成功筹集了所需资金,确保了该项目的顺利进行。荣毅仁的思想与实践在多年与中共领导人的接触中发生了转变,从一个民族主义商人变成了一个拥护共产主义的企业领袖。
1985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政治理想。荣毅仁的成就在国内获得认可,次年他还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并在《福布斯》杂志被评为“中国首富”,这些荣誉反映了他在商业和政治上的双重成功。

荣毅仁
在1989年,香港股市遭遇了严重的波动,众多投资者纷纷套现,纷纷撤资逃离香港市场。此时荣智健洞察先机,看到了这一危机背后隐藏的机遇。他注意到了香港电讯——一家由外资控股、主营电信业务的大型企业。荣智健相信,这是一个黄金机会,可以大幅扩展中信的业务版图。
随即,荣智健在中信公司内部迅速召集董事会,详细阐述了他的收购计划。经过激烈的讨论,董事会最终批准了他的提案,收购香港电讯所需的资金庞大,高达数十亿港币。荣智健提出了一套复杂的融资方案:中信公司将发行10亿港币的香港电讯认股权证和2.24亿美元的零息债券,并向多家银行申请总计54亿港币的贷款。
这一融资方案是香港中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精准的市场判断。尽管无法获得中国银行的担保,导致借贷利率相对较高,但荣智健对自己的市场判断充满信心。他的坚持和决断最终使中信以103亿港币的价格成功收购了香港电讯20%的股份。

荣毅仁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信正式进入了香港的电讯行业,也为接下来的三十年电讯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荣智健的前瞻性和决策力再次证明了他的商业智慧,这次收购成为他众多成功投资中的典型例证。
2007年他管理的中信泰富采购了90亿澳元的累计期权合约,不幸遭遇澳元大幅贬值,中信泰富的股价随之暴跌近80%,亏损高达126.62亿港元。尽管最终在北京中信母公司的支援下度过难关,但这次事件对荣智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促使他从中信泰富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将公司交由子女们管理。
退居二线后,荣智健在离任前提醒后继者们:“保持稳健,行动要谨慎,绝不可贸然投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教训,避免下一代重蹈覆辙。尽管近年来荣智健未再亲自出马操作商业大盘,他在商界的影响力依旧不减。根据最新的《胡润百富榜》,他以11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位列其中。

在一次采访中他向年轻一代传授经验:“市场竞争是自由的,财富是靠努力赚取的。我的经历证明,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我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借鉴。天空无限,海阔凭鱼跃,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荣智健,只要你敢于梦想,勇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