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分别代表什么?

人生这出戏 2023-03-09 23:12:22

《道德经》被民间形象比喻为“天书”,尤其是道篇,不仅难懂,而且很难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尤其书中“注解”又加入了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更是显得扑朔迷离。

不像大学、中庸、论语等等至少在生活中可以有个对照。

如果你对《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中“道是如何生出万物”的有些疑惑,我们试着用贴近现代语言的表达,举个例子,看能不能有新的领会。虽然例子也不太严谨,但至少可以对这句话多一个参考。

假设一个人被清空记忆,放到了一个没有人的星球。当他醒来后,我们作为第三视角,可以看到他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作。

好像小时候婴儿的状态,只是身高体重不同,也可以正常行走。

对于他自己而言,并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周围的山、水、草原是些什么,他只觉得每一处都很新鲜。

因为此时头脑没有对比,没有二元对立,但我们作为第三视角,可以观察到他很快乐。

而且这种快乐是由内而外的。因为他并不依赖高山、流水来使自己快乐。此时再美的景色,只是对于我们来说。对于他来说根本称不上"景色"。

这时你可能会问,他的喜乐从哪来的?

此时此刻,这个当下,他只有“一念觉知”,是这“一念觉知”透着喜乐。

你可能又会问,他在觉知什么?答案是这时他没有“小我”的概念,没有小我的主体自然不会觉知到任何客体。

这一念觉知,没有觉“什么”,也没有知道“什么”,只是“纯粹”的觉,“纯粹”的知。

这也就是,道生一的“一”。

直到他走着走着,碰到了一面镜子,走到镜子面前发现动动左手,面前的也会动,摇摇头,镜中的也会摇头,然后摸了摸自己的胸口,镜中的人也会照做。此时他觉察到了自己的身体,也就在此时“小我”和客体出现。

到这里,也就是“一生二”的“二”,指这一念“纯粹的觉知”,落到了主体(小我)和“客体”上。

接着他开始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到了的太阳,也发现太阳的位置会移动。

你这时会问,他怎么知道太阳的位置在移动?

这也就是二生三的“三”,小我、现在的太阳、和之前太阳的位置比对。

同时由于感受到位置和状态的变化,隐含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同时产生。

到这个“三”的时候,实际我们的人生已经初步建立。完全是在这种主体、客体、客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的分析比对下建立起来的。

三生万物就好理解了,由于有了这样的机制,也就是脑的逻辑架构,可以通过五官(眼耳鼻舌身)和念头,不仅仅可以调取过去的记忆到当下,而且可以通过五官和念头投射未来,由此对人、事、物赋予好坏、是非、善恶的意义,同时不断的建立脑回路,加深印象。

在下一次遇到同样境遇的时候,会生发各种不同的情绪:高兴、悲伤、兴奋、恐惧……

万物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透过道德经,无论是学佛还是修道,其实都是在解构这个由五官和念头组合的不断增大的“小我”。

其实,按照金刚经中的话,也根本不需要解构“小我”,因为它本身就是虚构的,本质上只是“电子信号”在脑中的成像,本来就是无常的。需要的也只是“放过”。

最后,我们再从上到下,梳理一遍,从不生不灭的道,生出没有区别,没有评判、没有分析的“一念觉知”。

其实这“一念觉知”最多也是觉知到“道”本身,或者说透过人的身体,“道”觉知到了它自己,其他的全部不存在。

出现小我、客体和另外的一个客体分析比对后,隐含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应运而生,其他的万物包括我们情绪,都是在这样的架构下建立的。

修行修心也只是这个过程的“反向”。

2 阅读:82

人生这出戏

简介:分享修心体会,聚焦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