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三四月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春意盎然。
对于九尺村的居民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温暖的时节,更是品尝清明馍馍的最佳时机。
我第一次尝到这种馍馍是在几年前的清明节,那种纯正的野菜香味,至今难以忘怀。
每片馍馍外壳软糯,内里的馅料或甜或咸,透着野菜的清香,吃上一口,让人忍不住再来一口。
这种清明馍馍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融合了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馈赠。
昌衡村的昌衡厨娘团就是这美味的制造者,每逢清明,她们都会忙碌地制作这种传统小吃。
昌衡村的油菜花田一片金黄,花香扑鼻,村民们说,只有在这样的景象中,才会有做清明馍馍的好心情。
昌衡厨娘团的创立与发展昌衡村位于彭州市九尺镇西北面,是辛亥元勋尹昌衡的故里。
也正因为如此,村里浸润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2021年,村里的妇女们决定成立一个团队,传承和发扬传统的烹饪技艺,于是“昌衡厨娘”合作社应运而生。
这个团队的创意来自村里的李勇,她注意到村里有很多老年人和妇女,年轻人则大多外出打工。
李勇觉得大家可以利用空余时间一起做粽子、做馍馍,既丰富了生活,又能展示昌衡村的传统美食文化。
想法一出,立刻得到了村支两委的支持,不久后,“昌衡厨娘团”就成立了。
起初只有6人,不到一年便发展到近20人,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李勇说:“做美食不仅是为了吃,更是为了传承我们村的文化。
” 如今,除了清明馍馍,她们还推出了“文武粽”“昌衡月”等几款区域特色美食,受到了周边村庄和城市居民的喜爱。
从田园到厨房的美食传承眼看清明节气就要到了,昌衡厨娘团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厨房里,大家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分工:有的在洗艾草叶,有的在拌糯米粉,还有的在做肉馅儿。
整个流程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但厨房里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王阿姨是团队中的一员,她一边忙碌一边向我们介绍:“制作清明馍馍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
首先要将艾草叶洗净、煮沸、搅碎成泥状,再加入糯米粉和清水搅拌成面团,然后分成小剂子,放上喜欢的馅料,收口搓圆,最后放入蒸炉隔水蒸4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不一会儿,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清明馍馍就成品了。
胡大姐也是厨娘团的一员,她开心地跟我们分享:“合作社提供的平台不仅让我们有事情做,还能有额外的收入。
上周做清明馍馍我还挣了一千多块钱呢。
制作清明馍馍看似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
艾草叶的选择尤为重要,必须是田地间天然生长的,不能有一丝农药污染。
因为这些艾草叶不仅要调整馍馍的口感,还要保留独特的风味。
洗净的艾草叶还要煮沸去苦,然后搅碎成泥,保证每一口咬下去都有艾草香气。
拌和糯米粉也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反复搅拌,确保粉质均匀,柔韧适中。
至于中间的馅料,甜的有红豆,咸的有肉馅,各种口味满足不同人的喜好。
蒸馍馍的过程中,不能心急,要让蒸汽慢慢浸透,使馍馍内部的水分均匀分布,口感更佳。
每一环节都有厨娘们的细心和耐心,正是这种用心,才造就了清明馍馍的独特风味。
清明馍馍 ,不仅仅是一个美食清明馍馍不仅是美食,更是一段记忆和故事。
许多村民小时候跟着奶奶、妈妈学做馍馍,那种热闹的场面成了他们无法抹去的童年回忆。
如今,昌衡厨娘团的成立,又重新点燃了这种传统的文化记忆。
在昌衡村,大家通过一起制作清明馍馍,感受家的温暖,领悟中华美食文化的深厚内涵。
厨娘们说,每次看到家人朋友吃到自己亲手做的清明馍馍,心里就特别满足。
这种简单的幸福感染着每一个人,促进了村里的友爱与谐和。
昌衡厨娘团不仅在美食上做出了成绩,还积极参与公益讲解和讲座服务,帮助困境家庭。
她们以“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为使命,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村庄的发展。
结尾:清明馍馍,是一种季节限定的美味,但它带给大家的温暖却是长久的。
昌衡厨娘团用她们的双手,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忙碌得忘记了很多,但清明馍馍的香气总能提醒我们,那些质朴而真挚的美好,才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制作过程,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清明馍馍带来的温暖记忆,也明白食物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或许,我们也该在某一个闲暇时光,尝试自己动手,让这种传统的美味在我们手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