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对于华夏儿女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新中国正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诞生。
而定国名就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为了能够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国号,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广泛征求了各界人士的意见,群策群力。
期间经过大家的激烈讨论,初步选出了几个比较好的名字。
而就在这紧要关头,作为国民党方面代表的张治中挺身而出,提出了关键性意见,最终成功定下了新中国国名。
那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新中国国名的确定1949年,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尤其是在三大战役胜利之后,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战争即将得到全国性胜利。
在这紧要关头,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便有了在1949年召开的首次新政协会议,期间探讨了建国之后的各种准备事项,其中就包括要确立怎样的新中国国名。
而之所以对新国名给予如此高的重视,离不开它所代表的丰富含义。
面对即将到来的全新时代,制定一个新的国名能够体现新政权的性质,强调国家主权的归属。
同时新的国名也能和过去的旧政权,也就是中华民国有所区别,彰显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象征着和旧时代的彻底决裂。
并且制定新国名对凝聚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内战和外部侵略之后,中国需要一个能够团结人民、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国名。
所以关于如何确定新中国的国名一事,也逐渐提上日程。
期间由于毛主席在讲话和会议中,都使用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一提法。
而在该名称的背后,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目标和理念,即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理念贯穿于新中国整个创建过程,体现了党对人民共和国思想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实践的相结合。
所以在最初讨论过程的时候,人们也对国名的意见也集中在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国名。
觉得可以将其确定为新中国的正式国名。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成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民主”和“共和”在意思上有重叠的部分,显得有些累赘,最好还是只保留其中一个。
不过对于到底是留下哪一个,大家的意见都各不相同。
像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张志让等人,就支持突出“民主”,觉得可以将国名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国”。
然后之后到了社会主义阶段还可以再次进行更改。
不过由于该名称过于冗长,以及改来改去十分不便,所以并没有多少人对此表示了赞同,于是场面再次陷入僵局。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张治中突然开口,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先是表示“共和”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
然后又说出了新的方案,表示不如在现有基础上,删掉两字,直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此言一出,立马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经过慎重思考,他对张治中的意见表示了赞同,觉得这个名字在简单清晰的同时,又充满了深刻的含义,非常适合当作国名使用。
在场其他人对此也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新中国的国名就在1949年9月被正式确定下来。
而对其做出巨大贡献的张治中,也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引发了众人热议。
张治中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同,张治中作为新政协会议的参与成员之一,并不属于我党人士,反而是来自国民党的将领。
他出生在1890年的安徽省巢县,受家庭影响,在六岁那年就入私塾读书,为考取功名做准备,但无奈最终还是名落孙山。
因家境贫寒,在落榜之后,14岁的张治中只好四处流浪,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期间他在商店做过学徒,在私营当过备补兵,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治中也从中看到了机会,毅然在扬州参加了反清起义,正式加入到了革命军的队伍之中。
在1917年护法运动和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之时,张治中均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力量。
带领将士们在前线厮杀,展现了出色的军事能力和指挥能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立马朝张治中发出邀请,将其任命为副总队长一职。
在此期间,张治中凭借优秀的作战能力和踏实可靠的品格,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和器重。
两人开始了长达二十几年的合作,张治中也因此成为了蒋介石最信任的军政要员之一。
更为难得的是,张治中虽然是国民党的高层人士,但同时也和我党保持着密切联系,始终是主张两党合作的代表人物。
毛主席,周总理和张治中
早在黄埔军校工作期间,他就和周总理、恽代英等人有过合作,结下了深厚友谊。
并且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张治中对我党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接触,这为他之后的政治转变埋下了伏笔。
在国民党任职的这些年里,张治中虽然身负要职,兢兢业业,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内部开始变得错综复杂。
这和张治中原本的初心相互违背。
特别是在抗日关系以及一些大事上的处理,更是让张治中颇感不满。
比如说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发生之后,他就曾向蒋介石上书,主张应该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除此之外,在国共合作的关键事件中,张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发生在1945年8月的重庆谈判,张治中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为《重庆谈判纪要》的签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并且在与中共代表的接触和谈判过程中,他进一步被我党的主张和诚意所打动,这使得他对国民党的失望愈发加深。
其次还有1949年9月的北平和平谈判,当时为了能让北平和平解放,国共两党进行了商议,而张治中正是国民党派出的首席谈判代表。
期间他和共产党代表经过多方商议,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但此方案却遭到了国民党拒绝。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张治中看透了国民党贪婪自私的本质,毅然接受了周总理的恳劝留在北平,并且发表了声明宣布正式和国民党决裂。
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党对张治中这样弃暗投明的有识之士也是欣然接受,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他也是给予了重任。
为新中国奉献一生其实,除了对新中国制定国名做出贡献之外,张治中还在新国旗的设计上提出了重要意见。
当时为了能找到合适的方案,中央进行了大量征稿。
其中郑考度的设计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该方案主要是以红色为底,配有一颗五角星和一条象征黄河的金色横杠。
但张治中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在他看来,这条金色横杠存在着严重的政治隐患,从视觉效果上来看,有暗示国土分裂之嫌。
此外还会让人不由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不符合国旗庄严肃穆的理念。
他的建议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高度重视,最终经过大家一致同意,由曾联松设计的国旗方案脱颖而出。才有了如今颇具中国特色的五星红旗。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张治中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首先在新疆的和平解放中,张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49年9月,受毛主席邀请,他被授予了负责争取新疆军政人员和平起义的重大任务。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一使命,张治中先是写了多封亲笔信劝说在新疆的包尔汉和陶峙岳选择起义。
然后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坚持不懈地给他们致电,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最终对包尔汉和陶峙岳造成了不小影响,成功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起义。
张治中
此外为了能让新疆尽快恢复运转,张治中还和彭老总一起商议过新疆省的施政方针,为新疆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就是他在参与国家会议和决策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对新中国的社会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比如在讨论宪法草案时,张治中就曾提出过意见,认为应当删除草案总纲第四条中“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
因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背后蕴含着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望,对此也获得了毛主席的赞同。
后来在任职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期间,张治中也起到了推动地方发展的作用。
他积极投身于西北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民族团结。
直到1969年4月,张治中因病去世,享年79岁。
作为一名杰出的爱国将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而努力着,尤其是在祖国统一上,张治中更是贡献了主要力量。
在他的建议下,选出了最适合新中国的国名和国旗,这不仅有利于体现国家性质与本质,也彰显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
自此新中国拥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也有了“五星红旗”这个象征和标志,它们的出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人们也不会忘记,在这背后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张治中,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爱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