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作品《史可法殉城》赏析
袁庆禄 《史可法殉城》 套色木刻 200×400cm 2013-2016年
该作品源于国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特邀创作,历时四年艰辛创作,最终以最高得票率成功获得专家委员会评审收官验收,并于2016年11月20日参加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受到广泛好评。被专家和媒体称为:“这是一幅开绘画之先河的一幅木刻版画作品”。
史可法(公元1601-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顺天大兴(今北京)籍,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等拥立福王于南京,授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以史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不卑不亢,流传万世。清兵大举南下,史可法由扬州至白洋河部署防御,后退保扬州。他知城终不可保,决心以身殉国。清豫王多铎命降将李遇春招降,一日来五书劝降,史可法不启封,投之于火。清军攻城,城破,他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清兵追及,大呼:“我史督师也!”被俘。多铎以洪承畴为例劝降,史可法慷慨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壮烈就义。后人以衣冠葬于扬州天宁门外之梅花岭。南明隆武帝予谥忠靖。乾隆中,追谥忠正。后人编《史忠正公集》传世。
袁庆禄 《史可法殉城》 套色木刻(局部)
袁庆禄 《史可法殉城》 套色木刻(局部)
袁庆禄 《史可法殉城》 套色木刻(局部)
袁庆禄 《史可法殉城》 套色木刻(局部)
袁庆禄 《史可法殉城》 套色木刻(局部)
袁庆禄 《史可法殉城》 套色木刻(局部)
袁庆禄 《史可法殉城》 套色木刻(局部)
《史可法殉城》木刻草图 第1稿
60×120cm 2013年
《史可法殉城》木刻草图 第2稿
200×400cm 2013年-2014年
《史可法殉城》木刻草图 第3稿
200×400cm 2014年-2015年
《史可法殉城》木刻草图 第4稿
200×400cm 2015年-2016年
袁庆禄《史可法殉城》人物局部图
作品评论
这些写实而唯美的作品,通过娴熟的刀法和强烈黑白对比的运用,形成了宛如油画却又并非油画的特殊审美意趣。我尤其喜欢画面中那些由浅灰、深灰或棕色、黑色组成的层层叠叠的套色处理、势如疾风般变换多端的刀法组合,这些遒劲有力的木刻刀法,或长、或短、或交错、或顺序排列,展现了极富力度的美感和版画艺术独具的审美意趣,从而区别于其他绘画门类,是一种以刀代笔,捏刀向木(鲁迅)的痛快!其中裹挟着艺术家的情感或情绪在心灵中的悸动。这一切在作者近期巨幅历史版画《史可法》中得以充分体现,发挥得更为酣畅淋漓。画面中特具的黑、白、灰色调和锋利的刻刀、印痕,烘托出历史情节悲剧般的壮烈!大块的版画特有的黑色展示着瞬间的凝重,鲜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在这幅作品中,集中形成了袁庆禄版画艺术的根本特征,从某种意义来看,袁庆禄的木刻人物画创作,在中国近百年的版画史上,开创了独特的风格,填补了版画作为小画种而边缘化的遗憾。如果说版画艺术是一棵大树的话,我们需要这遒劲有力的一枝,使得这棵大树更其丰硕而壮大。
也许有人会奇怪,将自己的艺术探索从架上推向行为、装置、影像。作品从写实、具象走向抽象的笔者,为何能如此肯定和赞美袁庆禄这一写实的、颇为传统的甚至有些古典的艺术取向?这使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徐冰在评介我的作品时说过的一段话:“谈应天齐的画又谈回到反映生活的老话题上了,但我想我们谈的老话题可能比喊叫着‘观念、观念’走向现代更有效些,因为我们从当下起步,从真实中去寻找。”
我想说,无论古典的、现代的或当代的,只有按自己真实的心灵指引去推进探索、去表现或再现生活,方为艺术中的上上境!
节选自评论《刻刀下凝固的岁月-----袁庆禄肖像》作者:应天齐(深圳大学教授,著名版画艺术家)(来源:邯郸文联 今日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