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步走向成熟,车载系统从最初单一的信息导航功能,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多媒体娱乐、实时路况提醒、远程互联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平台。技术的进步本应为驾驶员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行车体验,但部分车企却将这一核心系统视为额外广告传播的平台,通过在显示屏上插入弹窗广告、信息推送和促销活动来获取商业收益,还有某些车企在车上电前先弹出一个广告,以吸引消费者。作为一个在其他智能终端很常见的操作,当应用到车载系统中时,却被消费者大量抵制。车载系统,可以有广告吗?

其实车载广告与安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不同于电梯广告或手机弹窗广告,车辆使用时多为高速前行的状态,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道路情况和突发状况。而当车载系统的显示屏上不断闪烁着各类广告信息时,驾驶员的视觉和认知资源必然会被分散,从而降低对道路环境的关注程度。分心驾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由于强烈的视觉冲击、动画效果还是音效提示,这些广告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占据驾驶员的注意力,使得本应专注于前方路况的驾驶员分心,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事实上,任何一个微小的分心都可能在高速行驶的路上演变成致命的安全隐患,这不仅是对驾驶员个人生命安全的威胁,更是对公共交通安全的一种严重挑衅。
广告的植入也会对车载系统原本应承担的核心功能产生干扰。随着智能快速技术的发展,智驾系统最基本的作用是提供精准的导航、实时的路况信息以及紧急状况下的安全提醒。当这些关键功能被广告信息淹没时,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无法迅速获取必要的操作提示或避险信息。如在一个需要快速判断和反应的转弯或变道场景中,或者在使用导航的关键阶段,车载系统同时播放大量与行车无关的商业广告,无疑会使驾驶员分散注意力,延迟反应时间,从而增加事故风险。这种由于信息冲突所引发的安全问题,或是车企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时所忽视的严重后果。

不可否认,广告作为一种市场营销手段,其本质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其展示的时机、方式以及对驾驶员安全的潜在影响。部分车企为了吸引广告主的眼球,往往会选择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广告内容,采用高频闪烁、动画变换甚至声音提示等手段,试图在短时间内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这种设计在娱乐性质较强的媒体平台上或许能够提高广告效果,但在驾驶环境中却可能成为致命的干扰因素。驾驶员在应对道路上不断变化的交通情况时,本就需要保持高度警觉,任何无关紧要的信息都可能成为事故链条上的一环,而这种“高效”广告正是点燃安全隐患的导火索。
除了可能对驾驶员注意力造成直接干扰之外,广告植入还会引发一系列间接问题。频繁的广告展示容易让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长期处于高强度的视觉刺激环境中,不仅会降低驾驶员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还可能引发眼部不适甚至短暂的视力模糊。当广告与紧急提示信息在同一显示屏上同时出现时,驾驶员可能会因难以区分两者的优先级而产生混淆,从而延误对紧急情况的正确判断和反应。还有部分车企在设计广告展示策略时缺乏必要的安全性测试,未能充分考虑广告信息对驾驶环境的干扰效应,这种粗放的商业行为无疑是在对驾驶员生命安全进行不负责任的赌博。

当前我国在车载系统广告展示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尚不完善,监管空白给了部分企业钻法律漏洞和市场灰色地带的机会。虽然国家在交通安全和产品质量方面已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面对新兴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广告植入现象,相关部门的反应和干预措施往往滞后于技术更新的速度。这不仅使得部分车企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敢于冒险试水,更使得消费者在面对车载广告时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和安全保障。监管部门若不能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和标准,明确车载系统中广告展示的边界和时机,将会在未来造成更多由分心驾驶引发的安全事故,对整个交通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智驾最前沿以为,车企在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时,必须将“安全”二字始终置于首位。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智能汽车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更在于确保每一位乘客在行车过程中的生命安全。若一些车企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增长,往往忽视了产品的核心价值和安全本质,将广告收入置于优先位置,这种短视行为无疑是一种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和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不负责任。企业应深刻认识到,任何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安全保障的做法,终将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消费者信任,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任何一种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安全保障的行为,都无疑是在冒着不可承受的风险。车载广告的过度植入不仅可能导致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还可能在更深层次上侵蚀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信任基础。企业若能正视这一现实问题,积极调整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潜在安全隐患,更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起负责任、以安全为先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