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当一个行业从概念逐渐落地,政策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动驾驶行业也是如此。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搭载智能驾驶系统的车企越来越广泛,高速NOA、城区NOA应用越来越普遍,自动驾驶行业也避不发展初期面临的监管不足、恶性发展等问题。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自动驾驶行业正进入行业发展倒逼政策出台的阶段。在4月16日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后,行业媒体纷纷表示自动驾驶行业进入了“强监管”时代。
推进会中所提到的《通知》其实就是2025年3月2日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智驾最前沿早在《通知》发布后,就对其进行了分析,随着这份《通知》再次被提及,智驾最前沿再来聊聊它对于自动驾驶行业的影响。

中国的汽车工业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传统汽车的监管要求已然完善,但在面对“车即电脑”的新时代,这些监管逻辑显得力不从心。过去汽车系统升级需要到维修厂刷写,现在动动手指就能OTA远程升级;以前车辆出厂后功能固定,现在很多车主买到的是“期货车”,还需依靠“金币”解锁软件新功能。这种变化是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灵活性和用户体验,但也使得监管面临具体要求不足、相关文件滞后等问题。尤其是涉及到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高级自动驾驶功能,更可能出现无据可依的窘境。因此,对于自动驾驶行业,监管模式必须从静态的、事后的,转向动态的、预防式的治理。
《通知》的出台,其实就是在这样一个节点上,填补了监管空白、理顺了管理机制。在我看来,这份通知有几个层面是特别值得深挖的。首先,它明确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车企对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安全负责,不只是出厂前的质量,也包括升级过程、运行状态、乃至未来某次因更新带来的隐患。过去车企对软件升级往往采用“灰度上线”策略,既能降低成本,也方便“边运营边完善”。但这种模式在没有监管配套的背景下,极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有些升级变相修改核心参数,比如激活了未经充分测试的自动驾驶功能,却未及时告知用户潜在风险等情况经常出现。这次的监管升级,其实就是在告诉企业,每一次OTA更新都不是轻松“发个包”的小事,而是一项带有法律责任的行为。

更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引入“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完整技术参数,并要求在准入申报时完整、真实地上报相关信息。这在技术层面看,等于是推动企业将本来“藏在系统后端”的如感知精度、决策时延、执行鲁棒性等能力,透明化、量化并可比对。这对于企业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很多企业在做高阶辅助驾驶时,更多依赖的是黑箱模型,数据闭环在企业内部,外界根本看不到其技术水平的真实情况。而现在,一旦这些技术指标成为准入必要条件,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将其能力模型进行标准化描述,也必须对其数据可靠性负法律责任。换句话说,这种制度要求将“说自己牛”和“真的牛”之间的鸿沟给填平了。

在召回管理方面,这次《通知》也体现出很强的前瞻性。智能网联汽车的召回逻辑,和传统汽车有本质区别。传统汽车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如转向机构、制动系统、油电混合模块等零部件层面,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只能靠大规模人工检测甚至换件处理。而智能网联汽车的缺陷,很多时候体现在系统协同失效、算法误判、应急逻辑不完善等维度。比如摄像头识别交通灯失误、导航路径规划错误引发误入施工路段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硬件问题,而是数据和软件的协同逻辑出了错。过去,这类问题很难界定是否属于“缺陷”,也没有明确规定企业是否应该召回。而现在,通知通过要求企业补充完整技术参数,并对OTA更新内容备案,建立起了完整的数据链条,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便可以回溯更新记录、参数变动,从而追责到位。这也倒逼企业在做每一次技术部署时,都要充分考虑系统可靠性和用户端可能的极端使用场景。

引入“汽车安全沙盒”的概念,更是《通知》的一大亮点。这个机制本质上是给企业一个有条件试错的空间。在当前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果一味强调全流程“零风险”,不仅不现实,还会扼杀创新。但如果没有监管红线,任由企业“试错”到底,代价可能是车祸、人命和信任的彻底崩塌。因此,“沙盒监管”是非常符合自动驾驶发展规律的制度设计。企业可以在限定范围内,比如封闭测试场地、高安全区域甚至虚拟仿真系统中,对新算法、新功能进行深度测试,并同步向监管机构汇报进展。这种机制既不妨碍企业探索“无人区”的技术突破,又确保即便出现bug也不会“上路就出事”,有效平衡了创新和安全之间的矛盾。

另外对OTA升级的分类监管也很重要,这里非常细化并贴近实务。过去企业只需要在内部完成软件验证测试,更新包一发布,用户就自动接收。但这中间其实蕴含很多灰色地带。比如升级内容涉及的是否是核心驾驶功能?是否在更新中“暗改”了传感器灵敏度或者地图数据?这些往往是公众和监管部门无法知情的。而现在,监管要求将OTA分为几类处理——普通更新、功能迭代、参数变更、缺陷修复,并按类型分别处理备案和许可流程。这意味着,如果企业的升级行为会对驾驶体验产生实质性变化,必须预先取得相应许可,不能再靠“灰度更新”蒙混过关。同时,对于涉及自动驾驶功能的OTA更新,更是要遵循与新车准入一样严格的技术审核机制。对用户来说,这是对他们“买到的车会不会变成不认识的车”的一种保障;对企业而言,这是对其技术自信、运营透明度和法律意识的全面拷问。

从行业层面看,这次通知也将推动一个很大的结构性调整。以前智能网联汽车的行业竞争更像是技术竞赛,谁能先推出无图自动驾驶、谁能实现城市NOA(领航辅助),就能占据市场风口。但现在,随着法规越来越精细化,合规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谁能建立起一整套从研发测试、准入申报、OTA流程管理到事故报告机制的合规体系,谁才能在大浪淘沙之后存活下来。这也会促使行业资源向那些真正懂产品、懂法规、懂用户的企业集中。一批以“快速迭代”著称的创业型车企,可能在新的监管框架下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擅长技术积累与风险管理的头部企业,则会因为符合规范而获得更多的政策背书和市场信任。
长远来看,这种全面升级的监管体系,也会倒逼行业真正去思考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边界。我们不再是单纯追求技术的堆叠和指标的极限,而是更关注“功能实现之后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一个系统是不是在99%场景下都能开不是重点,关键是那1%失效时,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接管机制?一个车能不能自动变道不是亮点,亮点是当系统判断失误时,它是强行操作还是安全中断?监管体系一旦将这些问题制度化,行业的发展思路也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堆技术”转向“做产品”,从“卷参数”转向“保安全”。
智驾最前沿以为,这次监管体系的变革,是一次系统性的升级,也可以说是中国智能汽车行业步入成熟期的标志性动作。它并不阻碍技术的前进,相反是在为技术创新设定安全护栏,让智能驾驶能够稳稳走在既有轨道上,而不是随时脱轨。未来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各项配套标准的不断出台、监管机制的逐步完善,中国的自动驾驶行业不仅会变得更安全、更理性,还会在全球市场中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和治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