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沈醉赴香港探亲,小女孩问:你为何用竹签刺江姐?他怎么回答

点点读历史 2025-01-05 20:18:39

80年沈醉赴香港探亲,小女孩问:你为何用竹签刺江姐?他怎么回答

1980年的一列开往香港的火车上,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正与故友闲聊。老者便是当年的国民党特务头子沈醉,如今已是年过花甲。

一旁的小女孩听着大人们的谈话,突然瞪大了眼睛,指着沈醉问道:"你就是那个用竹签刺江姐的人?"列车包厢内顿时一片寂静。

沈醉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轻轻将小女孩抱到膝上,目光中透着深深的惆怅。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曾经的特务头子在三十年后依然难以释怅?当年那个让江姐备受折磨的刽子手,为何会流露出如此复杂的神情?

一、沈醉的特殊身份

世人皆知沈醉是国民党特务,却不知他年轻时也曾是一个满怀革命热血的青年。

1914年,沈醉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普通的农家。那时的湖南,正值军阀混战,枪炮声不绝于耳。年幼的沈醉常常跟着母亲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对战乱深恶痛绝。

1933年,19岁的沈醉考入了湖南大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那时的湖南大学,正是革命思潮最为活跃的地方。沈醉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读书会,研读进步书籍,讨论时局。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35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学潮改变了沈醉的人生轨迹。那天,沈醉带头组织了一场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游行,被学校当局视为"闹事分子"开除学籍。

无处可去的沈醉,只得投奔在长沙任职的姐夫余乐醒。谁知这一走,却踏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原来余乐醒是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一名要员。在他的引荐下,沈醉进入了国民党保密局。从此,这个曾经的进步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特务。

在保密局里,沈醉展现出过人的才干。他精通文史,能言善辩,很快就得到上级赏识。1938年,他被派往重庆,成为"军统"特派员。短短几年间,沈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特务,一步步爬到了四川"军统"的要职。

1940年,一个意外的机会让沈醉崭露头角。当时重庆"军统"正在侦破一起特大谍报案,沈醉凭借缜密的推理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破获了这起案件。这一战功,让他声名鹊起。

之后,沈醉又破获了多起重大案件,深得戴笠的器重。1945年,他被任命为重庆"保密局"局长,成为了权倾一方的特务头子。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任务落在了沈醉头上——审讯新近被捕的地下党员江竹筠。这个任务,不仅改变了沈醉的命运,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那时的沈醉,又怎能想到,这个决定会让他在三十年后的火车上,面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时,流露出如此复杂的神情?

在渝州城的那个审讯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还要从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说起......

二、审讯室里的两个选择

1948年6月的重庆,一场大雨淋湿了整座城市。渝中区一栋灰色建筑的地下室里,传出阵阵脚步声。这里是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审讯室,江竹筠被关押在此。

"江竹筠,现在给你最后一次机会。"特务头子徐远举坐在审讯室的一把木椅上,面前站着几名特务,沈醉就在其中。

江姐却只是冷冷地说了句:"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徐远举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好,既然你这么硬气,那咱们就来硬的!给我脱了她的衣服!"

就在特务们准备动手的时候,沈醉忽然向前一步:"徐处长,这样做恐怕不妥。"

徐远举转过身来:"怎么,沈醉,你小子心软了?"

沈醉摇摇头:"不是心软,是这个办法不管用。我在湖南办案时见过,这些共产党女特工,宁死不屈的多得是。倒是有个法子......"

沈醉走到墙角,从一捆竹子中抽出几根,掰成细签:"用这个,既不会伤及性命,又能让人生不如死。"

这就是后来让江姐饱受折磨的"竹签刑"由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沈醉提出这个建议时,实际上是为了阻止一场更为残酷的酷刑。

在重庆"军统"内部流传着一个说法:那天如果不是沈醉及时出面,徐远举准备对江姐施以"烙刑"。这种酷刑会在犯人身上留下永久性的伤痕,远比竹签更为残忍。

审讯持续了整整三天。每当徐远举要升级刑罚时,沈醉总会提出一些看似残酷实则相对温和的方案。他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特务圈里被称为"沈氏审讯法"。

然而这些"缓刑"之举并未能改变江姐的命运。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渣滓洞,江姐和其他革命志士一起,英勇就义。

三十年后的火车上,当沈醉向那个小女孩讲述这段往事时,他说:"有时候,人生就是在两个更坏的选择中,找一个稍微好一点的......"

这番话还没说完,火车已经驶入了一条漆黑的隧道。而在这片黑暗之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揭晓......

三、不为人知的暗中帮助

世人只知道沈醉是国民党特务头子,却不知在他的职位背后,还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

1947年春,重庆"军统"内部流传着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大规模搜捕行动前,总会有地下党员提前转移。起初,没人在意这种巧合。直到一位姓张的特务发现,这些消息都是从沈醉的办公室传出去的。

可笑的是,当张特务准备向上级报告时,第二天就被调往了四川边远山区。据说,这是沈醉的授意。从此,再没人敢过问这件事。

1948年初,一份绝密文件从沈醉的保险柜里消失了。这份文件记载着重庆地下党组织的最新部署图。按理说,丢失如此重要的文件,足以让沈醉丢官罢职。但他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可能是打扫时不小心扔掉了。"

更令人费解的是,同年4月,一批被捕的地下党员在押送途中"意外"逃脱。负责押送的正是沈醉的亲信。事后调查时,沈醉拍着桌子说:"这些人就是无能!"然后便不了了之。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位曾在"军统"当过文书的老人才道出真相:原来那些地下党员的"逃脱",都是沈醉精心安排的。他会在押送路线上故意安排一些可靠的关卡,让地下党员有机会逃走。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1948年下半年,重庆"军统"的一些重要文件,竟然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地下党的手中。这些文件大多涉及特务机关的部署和行动计划。

有一次,沈醉的一位手下亲眼看见他半夜在办公室复印文件。但第二天,那个手下就被调去了看守所当看门人。这个调动,显然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

1949年初,一份记载着国民党特务网络的机密档案,神秘地出现在了重庆地下党的联络站。这份档案成为后来肃清特务的重要依据。而档案的来源,直指沈醉的办公室。

沈醉这种冒险行为,在当时是要掉脑袋的。一旦被发现,株连九族都是轻的。但他依然在明处当特务头子,暗地里却在帮助地下党。

就在火车上,那个小女孩又问:"那你为什么要帮助共产党呢?"

沈醉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指着窗外说:"你看,我们的火车马上要过江了......"

这个话题的转折,引出了另一个更大的秘密,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在云南的惊人一幕......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抉择

世人都道1949年的云南是国民党的最后据点,却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上演着一出惊心动魄的大戏。

1949年秋,蒋介石急电云南,命令沈醉火速赶赴昆明,接管当地保密局的防务。这道命令背后,还附带着一份威胁信:"若有闪失,你全家性命难保。"

沈醉一到昆明,就发现情况比想象的更为复杂。当地军阀龙云已经在暗中与共产党谈判,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则在筹划着撤退台湾的后路。

就在这时,一位老朋友找上了门。此人正是当年湖南大学的同窗,如今已是中共地下党的重要成员。他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解放军即将对云南发起总攻。

10月底的一天深夜,沈醉在昆明的官邸里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电话那头说:"云南保密局的防务部署图,明天必须送到指定地点。"

第二天,一份详细的防务图纸,通过一个卖菜的老农,辗转送到了解放军指挥部。这份图纸上,不仅标注了国民党在云南的部队分布,还有所有秘密电台的位置。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沈醉还暗中安排了一批特务,在关键时刻策应解放军。他们的任务是在总攻开始时,破坏国民党的通讯设施。

12月5日,当解放军向昆明发起总攻时,国民党的通讯系统突然全部瘫痪。电台发出的求援信号,竟然一个都没有发出去。这一切,都是沈醉暗中安排的结果。

当解放军进入昆明城的那一刻,沈醉正站在保密局的楼顶。他看着国民党的旗帜一面面降下,新中国的红旗一面面升起。

然而,这位功臣并没有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因为在他的身后,还背负着太多的历史包袱。那些曾经做过的事情,那些不得已的选择,都需要一个交代。

就在火车上,小女孩又问道:"后来你为什么要去坐牢呢?"

沈醉望着窗外飞驰的山水,缓缓开口:"有些账,总是要算的......"

这句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还要从他入狱后的二十年说起......

五、囚室到自由路

世人都道沈醉立下大功,助解放军攻下云南,却不知这位功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站,是重庆第一监狱。

1950年春,沈醉被押送回重庆。在这座他曾经当过"主人"的城市里,如今成了阶下囚。他被关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牢房里,牢房的窗户正对着当年的军统总部。

同年夏天,沈醉接受了专案组的审讯。他坦白了自己在军统期间的所作所为,包括那次对江姐的审讯。专案组的档案记载,沈醉交代了大量重要情报,为肃清残留特务提供了关键线索。

狱中生活枯燥,但沈醉找到了打发时间的方法。他开始在狱中教其他犯人识字,用石头在地上写下一个个汉字。狱警发现后,不但没有制止,反而给他找来了粉笔和黑板。

1953年,监狱开始让犯人参加劳动改造。沈醉被分配到监狱的农场干活。那片农场就在嘉陵江边,种着蔬菜和粮食。沈醉常常一个人在地里默默劳作,那些农具和当年手中的特务证比起来,重量可谓天壤之别。

1960年,一个重大的政策变化让沈醉看到了希望。国家对一批表现良好的战犯实行特赦。沈醉因为之前的立功表现和改造期间的好表现,获得了特赦的机会。

走出监狱的那一天,沈醉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妻子和孩子的下落。打听了许久,才得知妻子已经改嫁,带着孩子去了香港。这个消息对沈醉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但生活总要继续。获释后的沈醉被安排在重庆一家工厂当工人。他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每天准时上下班,日子过得平淡而规律。

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放宽了探亲政策。沈醉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他申请去香港探望阔别多年的亲人。

在这趟火车上,沈醉遇见了那个问他"为什么要用竹签刺江姐"的小女孩。讲完自己的故事后,沈醉对小女孩说:"江姐是英雄,我是罪人。这辈子,我都对不起她。"

火车缓缓驶入了深圳火车站,沈醉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准备下车。这一趟从囚室到自由的路,他走了整整三十年。

至于在香港见到亲人后发生了什么,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