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汉光:新婚9天接到任务,潜伏42年,70岁回乡妻子还在等他

点点读历史 2024-11-08 02:26:28

《谢汉光:新婚9天接到任务,潜伏42年,70岁回乡妻子还在等他》

1946年初,26岁的谢汉光在香港刚与新婚妻子举行婚礼,却在第9天就接到了一份秘密任务——前往台湾潜伏。临别前,他只对妻子说了一句"等我回来"。此后的42年里,这位中共地下党员以农林技术专家的身份在台湾开展地下工作,其间辗转躲藏,甚至在台东一个偏僻山村以"叶依奎"的身份生活了38年。1988年,已是古稀之年的谢汉光终于借"探亲"政策回到阔别43年的故乡广东丰顺。令人感动的是,年逾古稀的妻子依然在家乡等候着这位"最长潜伏时间的中共地下党员"归来。这段传奇经历,不仅是一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更是那个特殊年代无数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缩影。

乱世青年觉醒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的火种在神州大地上蔓延,这一年谢汉光在广东丰顺县埔寨镇呱呱坠地。这个出生在殷实之家的孩子,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学习天赋。

19岁那年,谢汉光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开启了他人生的重要篇章。毕业后,他进入柳州农场工作,从一名林场试验技术员逐步晋升为农场主任。

这个看似平静的职业生涯,却在1942年迎来了转折。当时日军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土地,不少共产党员为躲避追捕逃到了柳州。谢汉光将农场变成了这些革命者的庇护所,他的人生由此驶入了革命的航道。

在这些革命者中,有一位名叫陈仲豪的青年给谢汉光留下了深刻印象。陈仲豪是广西大学的学弟,也是《学生导报》编辑部的骨干成员。两人因为同校同专业的缘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通过陈仲豪,谢汉光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革命者,其中包括另一位重要的朋友梁铮卿。三个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探讨革命理想。

然而1944年11月,日军在豫湘桂会战中占领柳州,谢汉光被迫北上逃往四川。在流亡途中,他体验到了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沿途乞食。

辗转到四川后,谢汉光在高县谋得一份教师职位。但战火很快又追赶上来,日军的轰炸迫使他再次转移到邛崃。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谢汉光来到了香港。在这里,他通过中共香港华南分局负责人苏惠和方方的介绍,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香港华南分局对这位农林专家的身份进行了慎重考虑。他们认为,谢汉光的专业背景和革命意志都十分可贵,是一把可以用在刀刃上的利器。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林技术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而这,仅仅是他传奇人生的开端。

初入台岛暗伏龙潭

1946年初的香港,一场简单的婚礼正在举行。新郎谢汉光和新娘相视而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命运却在第九天就给这对新人准备了意想不到的考验。

香港华南分局找到谢汉光,交给他一个秘密任务。台湾农林业发达,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专业人才潜伏其中。谢汉光没有多作犹豫,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使命。

临行前,谢汉光只对妻子说了一句"等我回来"。这简单的四个字,却成了他们夫妻二人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约定。台湾之行就这样悄然开始了。

抵达台湾后,谢汉光依照组织安排,与基隆中学校长钟浩东取得联系。钟浩东是当地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他帮助谢汉光在林业试验所莲花池分所找到了一份工作。

谢汉光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在台湾站稳了脚跟。他不动声色地开展工作,为后续党员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隐秘的联络网,就这样在台湾悄然铺开。

1947年初,一个名叫张伯哲的地下党员来到台湾。张伯哲与谢汉光的老朋友陈仲豪是高中同学,通过这层关系很快与谢汉光建立了联系。张伯哲也进入了莲花池林业实验分所工作。

两位地下党员同心协力,组建了中共台中工作委员会。因为张伯哲的党龄较长,他担任书记,谢汉光则担任副书记。台中地区的地下工作就此展开。

同年九月,谢汉光迎来了两位老朋友的到来。陈仲豪和梁铮卿相继被派遣入台,这让谢汉光的工作有了更有力的支援。梁铮卿因党龄较短,留在谢汉光身边当助手。

1948年4月,在谢汉光的引荐下,梁铮卿成为中共台中工委委员。而陈仲豪则被谢汉光介绍给钟浩东,在基隆中学任教,继续开展地下工作。

在基隆,陈仲豪创办了"海燕读书社",以教师身份掩护,在学生中传播进步思想。这个读书社成为了革命火种的孵化器,吸引了不少有志青年。

地下工作在谢汉光和同志们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像深藏在土壤中的种子,默默等待着发芽的时机。没人知道这群表面上的农林技术人员和教师,正在进行着怎样的秘密工作。

这段时期,谢汉光和同志们建立起了一个严密的地下组织网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赢得同事信任,同时也在为革命事业默默耕耘。他们用专业知识作为掩护,用工作岗位作为阵地,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播撒革命的种子。

1948年夏天,这个地下组织网络进一步扩大。通过不断发展新的同志,培养进步青年,革命的力量在台湾岛上悄然壮大。每一个加入组织的新成员,都让这个网络更加牢固。

刀口求生藏深山

1949年初,大陆战局风云突变,三大战役的胜利消息传到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在台湾岛内大规模搜捕共产党员,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

《光明报》上刊登的《做好准备,迎接台湾解放》一文,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篇报道将长江以北解放的胜利消息传遍台湾,更令蒋介石震怒不已。

台湾主席陈诚接到蒋介石的命令:一个月内必须抓捕所有与《光明报》印发相关的人员。随后,四名宣传《光明报》思想的台湾大学生被捕,供出了基隆中学的地下组织。

钟浩东被特务逮捕,但他始终保持沉默,用生命保护了其他同志。1950年10月,这位坚强的战士昂首走上刑场,用鲜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

基隆中学的地下党组织随即被破获,十几名地下党员被捕。陈仲豪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中,只得南下寻找谢汉光求援。

一路上,陈仲豪白天要饭,晚上睡鸡窝,历经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了谢汉光。但危险并未远去,国民党的搜捕行动正在向台中蔓延。

就在陈仲豪离开台中不久,1949年9月下旬,特务们如期而至。台中地区的大规模抓捕行动全面展开,地下党组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50年初,祸不单行,中共台湾省工委遭到破坏,主要领导人蔡孝乾被捕叛变。蔡孝乾供出了包括谢汉光在内的多名地下党员。

谢汉光的两位战友先后遭遇不测。张伯哲被捕后惨遭杀害,梁铮卿也在"匪华东局潜台组织叛乱案"中被捕牺牲。谢汉光的名字被列入通缉名单,成为"梁铮卿案"的未捕要犯。

面对四面楚歌的险境,谢汉光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道路。他逃到台东,在一个偏僻的高山族小村庄里隐姓埋名。

机缘巧合下,村里一个叫"叶依奎"的农民失踪了。在村长的帮助下,谢汉光顶替了这个名字,从此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生活。

这一待,就是整整三十八年。这位曾经的农林技术专家,完全融入了山村的生活。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村民改善农业生产,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

国民党当局多次派人搜寻谢汉光的下落,但始终一无所获。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谢汉光就像一片树叶,完美地融入了茂密的森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地下党员在深山里默默等待着。他的黑发渐渐变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没有露出任何破绽。

在这漫长的三十八年里,每一天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谢汉光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智慧,在刀尖上走出了一条生路。他的经历,成为中共地下工作者中最漫长的潜伏传奇。

归乡团圆终圆梦

1987年,台湾宣布解除戒严令,这个消息让深山中的谢汉光看到了回家的希望。次年,台湾开放了回大陆探亲的政策,68岁的谢汉光终于等来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988年12月8日,谢汉光以"叶依奎"的身份,踏上了回乡的轮船。经过四十二年的等待,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终于踏上了返乡之路。

当谢汉光回到广东丰顺县埔寨镇时,眼前的一切让他难以置信。他的妻子依然健在,就在老家等着他。四十三年的分离没有磨灭这份等待,当年的青春少女如今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

回到家乡后,谢汉光立即向丰顺县政府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详细叙述了四十多年来的经历,但由于身份需要核实,政府只能暂时给予他每月120元的"困苦台胞"补助费。

谢汉光向政府提交了张伯哲、梁铮卿等人的烈士事迹,却收到了"需要进一步确认"的回复。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战友陈仲豪。

陈仲豪回到大陆后一直在教育战线工作,从汕头华侨中学教师做到校长,后来还参与筹办了汕头大学。得知老战友还活着,陈仲豪激动不已。

1993年,陈仲豪联合十几位潮汕老干部,共同为这些在台湾牺牲的地下党员奔走呼号。他们上书相关部门,为这些革命先烈证明身份。

第二年,陈仲豪找到了当年的另一位战友李絜(即徐懋德),请他向中共中央组织部反映情况。组织部高度重视这一历史问题,派出调查组来到广东,深入调查核实。

经过组织部的认真调查,张伯哲、梁铮卿等人的烈士身份终于得到确认。谢汉光的党籍和离休干部待遇也随之恢复,他被正式评为"潜伏在台湾时间最长的中共地下党员"。

1995年,谢汉光在女儿的搀扶下,与陈仲豪进行了最后一次会面。两位老战友回忆往事,那些惊心动魄的岁月历历在目。这次会面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后的告别。

1996年,77岁的谢汉光因病离世。这位在隐蔽战线上坚守了一生的共产党员,完成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他的传奇人生,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最动人的注脚。

谢汉光的一生饱含着苦难与辉煌。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林专家,他本可以过着安稳的生活,却选择了最艰难的革命道路。他的《林分调查之初步研究》至今仍被台湾学界推崇,却不能以真实姓名署名。

相比于牺牲的战友,谢汉光是幸运的。他最终平安回到大陆,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子和亲人,亲眼见证了战友们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

谢汉光的故事,是无数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生命在刀尖上起舞,用青春和热血铺就了革命胜利的道路。现在的和平岁月,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像谢汉光这样的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