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掩饰他的出身?

书童读史 2024-03-21 19:01:41

提到朱元璋的出身,朱元璋自己的用词是布衣,无论是《明太祖实录》,还是《明史》,都提到了布衣这词。

在《明太祖实录》上,吴元年十月二日,是这么记录的。

上御戟门与给事中吴去疾等论政务因谓之曰:“吾以布衣起兵,与今李相国、徐相国、汤平章皆乡里,所居相近,远者不过百里,君臣相遇遂成大功,甚非偶然。”

《明史·太祖本纪》里也提到了布衣这词。

诏曰:“朕淮右布衣,因天下乱,率众渡江,保民图治,今十有五年。荷天眷祐,悉皆戡定。”

还有朱元璋自己写的《大明皇陵碑文》,也能看出他的出身。

这碑文直抒胸臆,是朱元璋的行文风格,这篇碑文是朱元璋本人所写。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孝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从这碑文中也能看出来,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朱元璋起兵后,认识了这么多的谋士,他从谋士身上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其实这篇碑文,朱元璋写得还真是挺有感情的,写的时候也是触景生情,想起来当年的那些坎坷经历了。

这些史料中,都能看出来,朱元璋不在意大家知道他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身布衣,元末动乱,日子过不下去,出家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章在庙里当和尚的日子也过不上了,朱元璋流落多地,上街化缘。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不掩饰他的出身呢?

首先,朱元璋的生命中的大多的温情部分,给了他的亲人。

在明朝建立后,算计和他一起征战的兄弟们,但是对于亲人,他的皇子们,就算作恶多端,也就是写在《御制纪非录》里痛斥他们的恶行,在他的皇子死后,谥号上能看出来他对儿子的态度。

例如他的次子朱樉,在朱樉死后,朱元璋给他写的祝文,看起来就像檄文,罗列了诸多恶行,后来给朱樉谥号的时候,有一句是“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

就算朱樉做了诸多恶事,朱元璋也没有对他儿子下手,可见朱元璋对待亲人的态度。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儿子这样,对于他的父母,他自然也不会忘记。

其实仔细看《大明皇陵碑文》,就能看出来朱元璋字里行间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这不是作秀的文字。

所以,他自然就不会掩饰他的出身,从感情上,他就忘不了年轻的时候吃的苦,动乱日子里,亲人离世,看到了一幕幕人间惨象,这也是朱元璋最终选择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朱元璋不掩饰他的出身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希望他的儿子们要知道他创业的艰难。

吴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曾经派他的长子朱标,次子朱樉去临濠谒陵墓,他希望他的儿子们懂得民间疾苦,知道他创业艰难,以稳固大明江山。

朱标是把他的话听进去了,但是朱标早死,让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帝国的继承人,才有了后来的朱允炆继承皇位,朱棣的靖难起兵。如果朱标继承皇位,也许历史的走向又是另一回事了。

只能说,朱元璋低估了荣华富贵对于儿子的影响。朱元璋从布衣变成了皇帝,儿子也变成了皇子,那些艰难困苦,是朱元璋忘不了的过去,但是他的儿子们,又有几个懂得民间疾苦的呢?

再次,朱元璋不掩饰他的过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根本不认为他的出身是一件让他感到耻辱的事情,所以不仅不掩饰,还在诏书中会提到他出身布衣。

古代史上,真正能从底层人当上皇帝的,还真不多,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个。元末,朱元璋流落街头,社会动乱,加上天灾,朱元璋看到了那些家破人亡的惨象,让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能理解这些百姓的艰难的,所以他不会认为他的出身是他的耻辱。

最后,朱元璋不掩饰他的出身,也是一种对于局势的把握,跟随他征战的这些人里,很多人都是农民,如果他在当上了皇帝之后,就改说他祖上也是出身阔绰,也显得不伦不类。

当然了,关于朱元璋的出生,也免不了被神化,《明史》开篇就提及了,朱元璋出生时,室内红光,邻居还以为发生了火灾,赶过来一看,虚惊一场。

这类故事,古代史上写了不少,重要人物出生,天有异象,尤其是涉及到皇帝,更是写得绘声绘色。

皇帝这类故事,就是为了神化皇帝的正统地位,证明天子是上天在人间选的代理人。

朱元璋没有掩饰他的出身的必要,坦诚他的出身,更容易让人民信任,这点对于他的统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综合种种原因,朱元璋没有掩饰他的出身,我们也得以在多年后,知道了这位出身布衣的天子朱元璋。

史料参考:《明太祖实录》《明史》《大明皇陵碑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2024-03-21 19:57

    想当年,我白手起家…终于当上了皇帝 要是我我也毫不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