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部队联合发起了针对国民党军队的夏季攻击,标志着国共两党战略决战的大幕悄然开启。于华东战场,粟裕指挥麾下许世友、宋时轮等军事将领,调集了十四万精兵,仅用短短八日,即将王耀武率领的十万敌军全部消灭。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战局极为有利的时刻,宋时轮却公然违抗上级命令,而聂凤智更是擅自篡改了作战指令。济南战役期间,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这些异常情况的出现?
经过两年多的军事对抗,我军战场态势日益有利,国民党军队则持续后退,解放的局面逐渐清晰。当华东野战军协助刘邓大军成功撤离大别山后,随即对济南至徐州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全面攻势。至七月十六日,华东野战军成功占领兖州,山东大片区域获得解放。国民党几个主要军团被分割并包围,仅能在几个大城市中固守,陷入了困境。在山东,国民政府仅存的掌控之地为济南,而这座城市也已成孤立无援之势。因此,在攻克兖州后,毛泽东立即向山东部队下达了新的作战指令,要求他们迅速攻占济南机场。尽管我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但要攻取济南,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济南古城墙历史悠久且坚固,历经日军与国军的多次加固,其防御力堪比铜墙铁壁。彼时,济南城内仅驻有九支正规部队与五支保安部队,总兵力约十万,但部队编制颇为混杂。尽管如此,蒋介石仍为其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加之城墙的防御优势,无疑加大了攻城难度。华东野战军经过一系列战斗,士气愈发高昂,三十二万大军迅速完成了战前准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出发前夕,济南突降大雨,连绵不绝,迫使粟裕推迟了夺取机场的计划。雨水导致军中众多装备受潮,道路也变得泥泞难行,此时冒险进攻反而可能给敌军可乘之机。因此,粟裕向军委提出休整一个月的请求,旨在恢复体力,同时制定更为周密的作战方案。随后的会议中,毛主席改变了原先的决定,指示山东兵团负责攻打济南,而粟裕则率领其余部队南下江南。但粟裕坚持要在中原地区打几场硬仗,于是豫东战役随即爆发。
粟裕最初将战术焦点锁定在邱清泉指挥的第五军上,但对手行动狡诈,加之其左翼的区寿年兵团战斗力弱,为粟裕提供了战略上的优势。区寿年兵团覆灭后,粟裕转而着手规划进攻济南城的方案。尽管第五军在最近的战役中元气大伤,但作为国民政府的五大精锐之一,其恢复能力不容小觑。济南的战略位置对国民政府至关重要,一旦战事爆发,第五军等部队势必会前来增援。针对此情况,粟裕设计了三项策略:首要策略是利用我军擅长的围点打援战术,先在运动战中消灭第五军,再顺势扩大战果,包围并歼灭其他敌军,关键在于阻断徐蚌线。第二策略是集中主要火力攻城,同时派出小规模部队牵制援军。第三策略则是同时进行攻城与打援行动,派遣一两个纵队攻占机场,切断敌军的空中支援,以此调动徐州的国民党军队。与此同时,王耀武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后续的战斗部署,然而,他的努力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城中的十万守军无力抵抗,他屡次请求蒋介石,希望刘峙能调兵增援济南。然而,当时内部派系纷争激烈,刘峙一直拖延未动。直至济南战役爆发,在蒋介石的一再催促下,刘峙才勉强空运部队前往。但这些增援部队作用有限,刘峙生怕自己的部队被华东野战军歼灭,便让王耀武的部队冲锋在前,结果那十万大军仅支撑数日便溃败。在这一个月内,粟裕三次调整计划,最终决定由华东野战军十一个纵队负责阻击援军,山东兵团主攻济南。八月十二日,粟裕整合部分地方部队加入山东兵团,总兵力达到十四万,由许世友统一指挥。而他则率领剩余的十八万主力部队,在周边执行阻击任务。具体部署为,大军分为东西两大集团,其中西线集团由三纵、十纵、鲁中南纵队及地方武装组成。
宋时轮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主力部队执行正面进攻任务,同时,九纵、渤海纵队及军区部队构成东线集团,在聂凤智的率领下,负责协同作战。粟裕在分配完各部队的作战职责后,却遭遇了西线指挥官宋时轮的突然反对。宋时轮表示,十纵当前的兵力配置与弹药储备均未就绪,以这种状态发起正面攻击,恐难以取得理想战果。当时,不仅有华东野战军的高层出席,还有其他军区的代表在场,粟裕与陈士渠随即对宋时轮进行了劝说,但宋时轮不为所动,最终无视军纪,愤然离席。会议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收到了宋时轮的辞职申请,他声称自己健康状况不佳,请求返回东北。此事迅速上报至中央军委,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满。无论宋时轮有何不满,直接离场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不少领导建议撤销宋时轮的职务,但粟裕选择为他担保。粟裕亲自调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陈唐兵团之前的一场阻击战。
彼时,宋时轮指挥的第十纵队担纲诱敌重任,旨在诱引敌军深入梁山区域,然而这一行动被邱清泉所识破。随后,第十纵队与第五军及八十四师展开了长达八天的激烈交锋,成功达成预定目标。但在撤离之际,第五军迅速攻占梁山,并派遣机械化部队疾速南下,企图夹击叶飞与陶勇两部。面对此变,宋时轮当机立断,调转矛头攻击八十四师,不料邱清泉的主力始终潜伏于梁山,致使第十纵队遭遇突袭,面对第五军的猛烈火力,几乎无力招架。得知战况后,陈士渠命令宋时轮率部北渡黄河,却不料落入了敌军的伏击圈,加之敌机空中火力支援,局势愈发严峻。此役中,第十纵队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超过一千五百,随行的四千余名民夫亦全部捐躯。中央军委对宋时轮擅自渡河的决定提出批评,这让宋时轮内心倍感压力。战事紧急,宋时轮虽心有不甘,却也无言以对。此后,这块心病一直压在心头,第十纵队亦迟迟未能得到兵力补充。
他担忧历史会再次上演,因此在会议上拒绝了这项军事命令。经粟裕开导,他主动向上级坦诚了自己的失误。多方筹备后,九月十六日晚,宋时轮与聂凤智指挥两路军队对济南的国民党军展开了全面攻击。粟裕原本预估需要十五天来解放济南,但胜利的进程超乎预料地迅速。西线部队迅速推进至长清,国民党军战斗力薄弱,在我军的爆破攻势下,外围防线迅速失守。西线部队攻势凌厉,一小时内接连攻占三个战略要点,随后采取三路并进策略,迅速封锁了西郊机场。在东线,聂凤智所部也成功夺取了敌军的三角防御阵地。
经过不到两日的激烈交锋,济南的防御体系迅速瓦解。此时,聂凤智心生一计,他决定让主力部队发起猛烈攻势,迫使敌军在两个战场间疲于奔命,以加速战局的终结。西线部队调集全部火炮,对国军实施了压倒性的打击,王耀武见状,连忙调遣两个旅前去增援,但这些增援部队均被阻挡在外围无法突破。战斗持续到第三天,驻守机场的吴化文八十四师选择了投降。与此同时,聂凤智带领部队势如破竹,迅速解放了南北区域。王耀武陷入极度困惑,无法判断我军主力的真实位置,只能被动地调动部队四处增援。这种被动应战极大地消耗了士气,尽管期间刘峙将主力部队空投至战场,却未能起到显著作用。得益于聂凤智的大胆策略,我军仅用八天时间便攻入了济南城,成功歼灭了王耀武麾下的一支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