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粟裕位列新中国开国大将之首,军事作战能力毋庸置疑。他尤其重视对军事地图的应用,他曾说:
“熟悉地图,熟悉地形,是指挥员的基本功。‘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
粟裕不仅熟读地图,而且在行军打仗时,更是要看各种比例的地图,范围越大越好。正因如此,他才能够在熟识地图的情况下,跳脱出战场,从战略全局出发思考问题,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粟裕在残酷的战场上同敌人展开激烈的较量,打出了一个个精彩的、令人叫绝的经典战例,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将领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
在多次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劣势下,粟裕是如何顶住巨大的压力,找到胜利的时机呢?或许,从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的讲述中,我们能够窥见一二。
曾担任过粟裕作战情报参谋的徐充回忆称,当年,在抗大五分校学习期间,有时候会碰到粟裕来作报告。
一次,他曾被安排帮忙做记录,然而,随着粟裕精彩绝伦、滔滔不绝的讲话,徐充早已将做记录一事抛在了脑后。
粟裕与人相处,平易近人,平等待人。无论对方官职大小,他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尊重。
叫自己的参谋徐充面谈时,他会说“请”。来到房间后,粟裕还会十分客气地让他“请坐”。讲话时,粟裕总是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发言,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司令员的身份高高在上。
虽然粟裕性格平和,但在打仗这件事上,他有着自己的坚持,敢于直陈意见。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一切有迹可循。
解放战争初期,受武器装备、兵力差距悬殊等原因,我军的行动屡屡受挫。然而,粟裕却打下了“苏中七战七捷”的战争奇迹,极大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其实,根据中共中央外线作战的方针,粟裕正奉命率领华中野战军向西转移,以便配合南下的山东野战军作战。
就在这时,粟裕在对当地的形势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得出了“苏中更符合进行内线作战的条件,应该打一仗再转移。”
虽然违背中央的作战方针,但粟裕还是向中央发去电报说明自己的意见。由于苏中距离延安较远,信号时好时坏,但来回电报又多。这就使得双方的沟通不是很顺畅。
不过,经过反复商量、研究后,中央同意了粟裕的请求,并表示“可以先打一仗试试。”结果,第一仗就打赢了。
中央见状,便表示“那就再打第二仗看看。”众所周知,第二仗也大获全胜。粟裕接连打赢两场战役让中央有了把握。
就这样,粟裕以少胜多,接连打下七场胜仗,歼灭了国民党兵力超过5.3万人。粟裕也因此一战成名,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了我军中的一名出色的司令员。
相比于苏中七战七捷电告中央“内线作战”的压力,粟裕在1947年底向中央提出的“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决战”的压力更是超乎想象。
就连粟裕也表示“自己的建议获得中央同意后,在发动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时是最紧张的。”
1947年底,为了打破中原战场僵持不下的局面,中央决定由粟裕率部渡过长江,以此达到牵制住国民党一部分兵力的目的。
命令下达后,粟裕虽然积极进行渡江部署,但同时,他也静静地站在军事地图前,分析着战场的形势。
经过反复思考后,粟裕认为“将战火烧到敌人的腹地”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我们10万人到江南去,部队在转战中预计有5万人的伤亡,如果以同样代价在中原战场,可以歼灭敌人2-3个整编师,对打开战局更为有利。”
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发去了完全相反的战略设想,即先跟国民党在中原地区进行决战,之后再渡江南下。
收到粟裕的来电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并亲自召集他参加会议。最终,中共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
虽然这也能够说明粟裕的军事能力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但作为这一战略的策划者之一,粟裕本人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
但一切正如粟裕所想,三大战役后,解放军渡江作战以摧枯拉朽之势展开。
粟裕虽然指挥部队打出了很多经典战例,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在军校学习过。他是从一名普通的战士通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成长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粟裕奉命承担起了关于解放台湾的一系列工作。1950年,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粟裕的身体出现问题,这一年年底,粟裕在妻子楚青的陪同下前往苏联治疗。
1951年9月,粟裕回国,并进入总参工作。在总参工作期间,粟裕却因“三次越权”事件,导致自己以后仕途不顺。
总参谋部的人员配置是最豪华的,但同时也是人员变动最大,被不少人称作“最难干”的。
徐向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总长,聂荣臻是副总长。不过,徐向前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履职,这一时期,总参的事宜其实是由聂荣臻元帅负责的。
总参的事情十分繁杂,聂荣臻还同时负责着其他工作,因此,聂荣臻元帅曾一度疲劳过度。最终,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中央决定选择新的人来负责总参的工作。
1954年10月,粟裕正式出任总参谋长。粟裕的军事能力自然无可挑剔,总参的工作在这一时期也进行得相当顺利。
然而,专于军事的粟裕却缺乏政治敏感度。他习惯将战场上直来直往的方式带到总参的工作中,这就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使得他在不经意间犯了错。
1958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判,他被批“个人主义”,虽然有毛主席的信任,但他还是离开了总参。
这令粟裕困惑不已,对此,陈赓私下曾帮他分析了原因:
“自古以来,有两种人是最不受待见的,一种是实事求是,不愿逢合他人的;而另一种便是功劳很大的。这两种你都占了,你能不被打压吗?”
粟裕在1958年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事情一直压在他的心中,他希望能够为自己恢复名誉,摘掉扣在自己头上的“个人主义”的帽子。
但遗憾的是,毛主席在世时,虽然曾安慰他,并对他表示信任,但也由于时代原因,未能帮他平反。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接过了军委主席的职务,但直到他1981年卸任时,也没有下达过任何关于粟裕1958年时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指示。
邓小平出任军委主席期间,聂荣臻元帅任副主席。而他也曾在1958年批评过粟裕。因此,尽管粟裕在这一时期多次向中央反映,但下面的人或许是顾虑聂帅,在没有任何指示的情况下继续拖延,不尽全力解决。
1984年,粟裕逝世,临终前,他也没有等来任何消息。
1994年12月25日,经中央军委主席审定,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中明确指出: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自此,粟裕生前的遗憾终于被解决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