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大运营商交出了一份颇具震撼性的成绩单。表面上看,中国联通以10.1%的净利润增速拔得头筹,中国电信8.4%紧随其后,中国移动6.2%排名第三。似乎呈现出一幅“后来居上”的竞争图景。
然而,当我们深入数据,就会发现:原来,中国电信才是当之无愧的“盈利王”!

中国联通的高增速建立在小基数之上,其“轻装上阵”的发展策略虽能实现短期快速成长,但可持续性存疑;中国移动则受制于庞大的体量,如同巨轮转向,增速虽缓但根基深厚。
而中国电信则巧妙地找到了“规模与增速”的黄金平衡点,既保持了可观的利润规模,又实现了不错的增长速度。
中国电信的“三板斧”细究中国电信的“生财之道”,可以发现三大核心支柱:
传统业务方面,中国电信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竞争之路。在移动通信市场,其4.25亿用户规模虽不及中国移动,但通过深耕价值经营,ARPU值稳定在45.6元的高位。
固网以及“智慧家庭”服务收入达到了1257亿,智慧家庭业务同比增长16.8%,宽带用户数来到了1.97亿,成功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产业数字化业务成为中国电信的“第二增长曲线”。天翼云收入突破1139亿元,增速达17.1%,在政务云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电信在量子通信、AI算力等前沿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相关业务增速超过200%,为未来发展储备了充足动能。
大模型也是中国电信的优势“战场”。根据IDC发布最新的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报告中显示,中国电信是三大运营商中唯一一个跻身前8名的运营商。
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彰显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硬核实力,更意味着中国电信的AI优势将继续扩大。
决胜未来的战略高地2025年,三大运营商的竞争格局将迎来关键转折,胜负手将取决于算力网络、AI商业化与6G标准三大领域的较量。

在算力网络方面,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核心枢纽节点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电信凭借先发优势占据多个关键节点,但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正通过资本与技术投入加速追赶,行业格局仍存变数。
在AI方面,中国电信深入开展“AI+”,完成“1+1+1+M+N”13人工智能总体布局,自主研发了覆盖语义、语音、视觉、多模态的“星辰”大模型能力体系,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
6G标准的争夺则是一场关乎未来话语权的长期博弈。专利储备与产业联盟的构建速度将直接影响运营商在下一代通信技术中的主导权。
尽管中国电信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暂居领先,但行业标准制定的复杂性意味着最终胜负仍取决于生态协同能力。
可持续性的挑战中国电信看似稳健的盈利模式背后,实则暗藏多重结构性挑战。

在传统业务板块,移动通信市场已接近饱和,语音业务收入持续下滑,虽然宽带和智慧家庭业务保持增长,但整体ARPU值提升空间有限。
更关键的是,5G-A投资回报周期比预期更长,基站电费等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给利润增长带来持续压力。
新兴业务的发展同样面临“成长的烦恼”。天翼云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面临阿里云、华为云等专业云服务商的激烈竞争,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在AI和大模型领域,技术迭代速度惊人,需要持续投入巨额研发费用。

中国电信在固守传统与激进转型之间,走出了一条“稳中求进”的特色发展道路。然而,数字经济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的竞争已不仅是业务层面的较量,更是生态构建能力的比拼。
对中国电信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当前的盈利优势转化为长期的生态优势,在算力、AI、6G等战略高地建立起不可替代的产业地位。中国电信能否完成这一蜕变,将决定其“生财之道”能否从阶段性优势升级为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