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聊印象派》6:新印象派的原理

常思勇 2024-12-14 14:49:22

1、近代绘画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首先是由古典派开启的曙光,随后是浪漫派的高潮,接着是新浪漫派的回光,最终消歇。随后,写实派兴起,代表人物是米勒与库尔贝,他们主张“如实描写眼前的人生自然”,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事物的意义或专选好的事物来描写。

2、印象派则更进一步,强调在如实描写自然时,特别注重眼的感觉而忽略头脑的思想,发现了“光”与“色”,并将光与色作为绘画的本质,深入研究,因此被称为“自然主义的极端”。

《马戏团》,修拉,1890年至1891年。

《喧嚣舞》,修拉,1889年至1890年。

3、新印象派,也称为点描派,是印象派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强调科学地研究光与色的作用和分化。画家们通过精确的比例混合颜色,创造出特定的视觉效果,类似于配药的过程。这一流派的代表画家有三四人。随着自然主义的衰落,绘画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这便是后期印象派的兴起。

《马赛港的景象》,西涅克,1905年。

《早餐》,西涅克,1886年至1887年。

4、印象派虽然被认为是艺术的科学主义化,但其外光描写并非直接受科学实证的引导。有趣的是,印象派的兴起与光学研究的发表几乎同时发生。例如,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在1863年至1870年间发表了《色调的感觉》,并在1867年出版了《生理光学手册》。与此同时,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在1864年发表了《色彩及其在工艺美术上的应用》,这些科学研究与以马奈为中心的青年画家们在咖啡馆内讨论外光描写的理论与实践相吻合。这些科学研究为印象派画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实践。

《咖啡馆内》, 马奈,1869年。

5、亥姆霍兹与谢弗勒尔是纯粹的科学家,无法直接为新艺术提供路径。亨利(Charles Henry)则将光学与色彩学直接与美学结合,用科学实证印象派的画法真理,推动了印象派向理论深化,形成了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其萌芽约在1880年左右。

《费利克斯·费内翁像》,西涅克,1890年。

6、新印象派的科学实证的第一个原理,是固有色的否定——在自然界中,色彩不是独立而存在的。这意味着:其一,在自然界中,物体并没有固定不变的颜色(固有色)。我们所看到的颜色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在物体表面而产生的结果。没有太阳光,物体就不会显现出颜色。

7、其二,颜色与形状的关系。颜色和形状在自然界中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看到的形状实际上是颜色的轮廓。如果没有颜色,我们也无法辨识形状。

8、其三,颜色的产生。 颜色是由太阳光产生的。当太阳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根据光线的角度和反射情况,不同的颜色就会显现出来。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种原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原色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和反射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

9、其四,颜色的多样性。 虽然太阳光可以分解成七种原色,但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颜色远不止这七种。这是因为光波在不同物体表面上的反射速度和角度不同,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10、其五,固有色的否定。传统上认为物体有其固有颜色(如树叶是绿色,树干是棕色),但实际上这些颜色是由于光线照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并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因此,所谓固有色是需要被否定的概念。

11、其六,颜色与光线。颜色是由光线产生的,没有光线就没有颜色。因此,颜色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因素,而这种颜色是由太阳光中的七种原色通过不同方式组合而成。

《阿涅勒沙滩边的船》,修拉,1883年。

《勒兰西的打石工》,修拉,约1882年。

《库尔布瓦桥》,修拉,1886年至1887年。

12、新印象派的科学实证的第二个原理,是阴的否定,即“阴”不是光的分量的缺乏,而是“性质不同的一种光”。这就是说:其一,阴不是光的缺乏,而是另一种性质的光。传统上,人们认为阴影是由于缺乏光线而形成的。然而,印象派画家认为阴影实际上是另一种性质的光。风景中的阴影部分并不是完全没有光,而是光线较低的部分。这些光线以不同于阳光部分的速度射到物体上。

13、其二,阴与光不再是相对的两物。以前的画家认为光和阴是相对的,光越强,阴影就越浓且暗。然而,印象派画家发现,实际上光越强,阴影部分也会相应变得更明亮。因此,阴和光不再是相对的两物,而是可以相互转换和影响的。

14、其三,阴影部分也能反映太阳光。 印象派画家在描绘阴影部分时,不再使用传统的黑色或灰色调子,而是使用青、紫、绿和橙黄等颜色。这些颜色在阴影部分比在光亮部分使用得更多。这表明阴影部分也能反映太阳光,只是以不同的颜色和强度表现出来。

15、其四,阴与光的区别在于色斑的分量。阴和光之间的区别并不是性质上的对立,而是色斑分量上的差异。阴影和光亮部分只是色斑分量多少的不同。由于阴和光失去了相对关系,画面变得平面化,呈现出一片波动的光斑,就像闪烁的海面一样。

▲《科利乌尔的渔船》,马丁,1895年。

《伦敦国会大厦,雷雨天气》,莫奈,1904年。

16、新印象派的科学实证的第三个原理,是色的照映。首先,理解色彩的研究需要承认一个前提:“我们之所以能感知物体的颜色,是因为光投射到物体上。”当光投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而光的反射现象分为两种:正则反射和不规则反射。

17、正则反射是指这种反射发生在光投射到极为平滑的表面(如镜子)上。在正则反射中,入射光线(AM)和反射光线(BM)与垂直于表面的假定线(NM)形成的角度相等,且三者在同一平面内。正则反射的方向是固定的。

18、不规则反射,这种反射在实际生活中更为常见。不规则反射发生在表面有无数凹凸的物体上,即使是看似平滑的物体(如黑板、书、纸等)也有微小的凹凸。当光投射到这些凹凸表面时,反射光会向多个方向散射,形成杂乱的反射方向,这种现象称为乱反射。由于不规则反射的存在,即使没有直接受到太阳光照射的地方也能变得明亮。

19、在室内环境中,如果光线只从一个小窗户射入,而没有正则反射,那么光线会朝某个特定方向反射,只有这个方向会明亮,其他地方则无法感知物体的颜色。然而,实际上室内有各种物件(如桌子、椅子、床、墙壁等),这些物件的表面会发生乱反射。反射光碰到其他物体表面后,又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乱反射。因此,即使只有一个小窗户,室内也不会只有某个方向明亮,而是整个房间都会因为多次乱反射而变得相对明亮,从而使我们能够感知室内整体的颜色。

20、因为大多数的物体的表面有光的乱反射出现,故二个以上的物体并存的时候,其反射光互相照映,就发生“色的照映”一事。具体来说,当两个颜色相邻放置时,它们会互相影响对方的视觉感知,使得每个颜色看起来更鲜明或产生新的色调。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个颜色的补色投射到相邻颜色上,从而改变了我们对这些颜色的感知。

21、例如,当一个红色物体和一个紫色物体放在一起时,红色物体靠近紫色物体的一边会显得带有橙色,而紫色物体靠近红色物体的一边则会显得带有青紫色。这是因为红色的补色是青绿色,而紫色的补色是黄绿色。当这两个颜色相邻时,红色的补色(青绿色)投射到紫色上,使紫色看起来带有青紫色;同样,紫色的补色(黄绿色)投射到红色上,使红色看起来带有橙色。

《推婴儿车的保姆》,修拉,约1882年。

《大碗岛》,修拉,1884年。

《扑粉的年轻女人》,修拉,1888年至1890年。

22、关于补色(又称余色),可以从物理学和色彩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上,色彩是由光的不同波长所产生的。当白光(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中的某一特定波长的光被分离或消失时,白光就会变成一种特定的色光。也就是说,色彩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

23、例如,当白光中缺乏相当于赤色(红色)的振动时,我们会看到青绿色;反之,当白光中缺乏相当于青绿色的振动时,我们会看到赤色。这种现象说明了补色的概念,即两种颜色互为补色,当它们混合时可以产生白光或中性色光。

《草垛(夕照)》,莫奈,约1890年至1891年。

24、具体来说,补色是指在色相环上相对位置的颜色。例如,红色和青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等都是互为补色的颜色对。当两种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的对比效果,使得颜色看起来更加鲜明和纯度更高;而当两种补色混合时,它们会调和出明度和纯度都较低的中性灰黑色。

《井畔妇人》, 西涅克,1892年。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