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聊印象派》4:风景写生

常思勇 2024-12-10 12:29:59

1、中国画以自然为本位,而西洋画以人物为本位。中国在唐以前注重人物画,但自刘宋开始逐渐转向山水画,至唐宋时期山水画成为主流。西洋画在印象派之前,即十九世纪以前,几乎全是人物画。中国画自1500年以来擅长自然风景的描写,而西洋画直到印象派才开始有独立的风景画。

《游春图》,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现存最早的中国卷轴山水画。

《具区林屋图》,王蒙,元代。

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如米开朗琪罗的天井画、大壁画《最后的审判》、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以及拉斐尔的《圣母子》,多以人物为主,背景常作为装饰性点缀,缺乏风景的独立生命。相比之下,中国画以风景为本位,人物为点缀,与西洋画形成鲜明对比。印象派画家对风景的重视和赋予其独立生命,被认为是欧洲画坛的一大贡献。

3、西洋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阶段:其一,十五世纪:达·芬奇的风景素描标志着西洋风景画的创始。其二,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对风景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三,十八世纪末:英国风景画家透纳和康斯太勃尔进一步推动了风景画的发展。其四,十九世纪中:法国枫丹白露森林中的田园画家米勒等人的作品丰富了风景画的风格。其五,十九世纪末:印象派画家的出现使风景画最终独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一发展过程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经过多个世纪的演变,最终在印象派时期达到了风景画的独立和成熟。

《亚诺风景素描》,达·芬奇,1473年。

4、达·芬奇的《风景素描》在当时被视为大胆的独创,尽管在技法和构图上显得散漫和幼稚,与现代风景画相比有明显差距,但它作为纯粹的风景画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在达·芬奇之后的二三百年间,后期文艺复兴的画家们大多模仿前人的作品,如米开朗琪罗的《审判》、拉斐尔的《圣母子》和达·芬奇的《晚餐》,而忽视了达·芬奇在风景画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这种对前人成就的重复模仿,而无人继续探索和扩展风景画的新领域,被认为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遗憾。

《花神》,提香,约1515年。

《最后的晚餐》,丁托列托,1592年至1594年。

5、在十七世纪,荷兰画家开始创作风景画。除了伦勃朗的几幅油画和素描外,还有许多荷兰风景画家以其国土的美丽风光为题材。这些画家通过仔细观察自然界的现象,逐渐掌握了透视法、空气远近法、光线变化和云的变幻等技巧。他们还发现了太阳光线和月光的魅力,并开始表现主观情绪。这些画家描绘了地平线、森林、海岸、海面和市街等不同风光在时间和季节变化中的多样性。

《磨坊》,伦勃朗,1645年至1648年。

《海上渔夫》,透纳,约1796年。

《玉米田》,康斯太勃尔,1826年。

6、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水彩风景画家,如透纳和康斯太勃尔,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是风景画的珍品。随后一八三〇年成立的枫丹白露派,包括柯罗、卢梭(画家)、米勒等,他们被称为“巴比松派”,受到卢梭(文学家)“归自然”思想的影响,专注于描绘自然和农民生活。这些画家的努力为库尔贝的“写实主义”奠定了基础,并最终由印象派的马奈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赋予了风景画独立的生命。

《孟特芳丹的船夫》,柯罗,约1865年至1870年。

《暴风雨的云》,康斯太勃尔,约1815年至1818年。

7、早期风景画家,无论是荷兰、英国、枫丹白露等地的风景画家,他们的风景画并非直接在野外写生。例如,米勒常在早晨或傍晚漫步山林,收集素材后回到画室作画。康斯太勃尔和库尔贝等虽曾在户外作略稿,但正式作品仍是在画室中完成的。这些画家通常携带速写簿,记录所见所感,回到画室后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因此,在画法上,他们与人物画家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将题材从人物改为风景。

8、印象派画家的绘画方法与传统有显著不同。他们强调户外写生,直接在自然光下作画,而不是在画室中根据草稿或速写簿上的材料进行创作。这种做法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捕捉到自然的瞬间姿态和光影效果,赋予风景画以生命和个性。

9、印象派画家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事物,与人物一样具有独特的个性,这使得他们的风景画具有更强的生动性和真实感。这种户外写生的方法在五六十年前的西洋并不常见,是近半世纪才流行起来的。

10、莫奈曾对美国印象派画家莉拉·卡伯特·佩里说:“你出去画画的时候,设法忘掉你面前的题材是什么,不管它是树、房子、田野还是别的什么。只想着,这里有一小块方形的蓝色,这里有一片长方形的粉色,这里有一道黄色,如你所见的那样来画它,用精准的色彩和形状,直到它表现出你自己对眼前景象的单纯印象。”

《莫奈在林边作画》,约翰·辛格·萨金特,1885年。

《大门崖》,莫奈,1883年。

11、印象派的两元老马奈、莫奈,是适用外光描法于人物及风景两方面的。由这二老派生后来的四大印象派画家。即:

12、毕沙罗(1830—1903)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被誉为“印象派的米勒”。他与米勒同乡,生于诺曼底,性格朴素,但缺乏米勒的宗教敬虔和叙事诗情感,这使他具有现代人的现实主义透彻性。毕沙罗是犹太人,起初被父亲要求学商,1855年后转向艺术研究。

《自画像》, 毕沙罗,1873年。

13、毕沙罗的犹太人性格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特色,使他具有现实主义的冷静理性和明确观察力。他没有拉丁人的憧憬与陶醉,而是采取细致的分析家态度,研究光线变化,创造出接近自然的清新趣味。1864年后,他几乎每年入选于Salon。

14、毕沙罗初期作品带有黄色调,后来加入印象派,逐渐改用明色,对印象派的色彩分解有贡献。他也曾加入点描派,但表现更为自由。他的作品多具有稳雅平和的趣味。晚年因身体病弱,常在室内从窗中眺望巴黎市景,生动地描绘出市街景象。他的作品初期描绘农妇,中期描绘风景,后期描绘市街,对印象派画家有深远影响。

《奥斯尼的景色》,毕沙罗,1883年。

《巴黎蒙马特林荫大道》,毕沙罗,1897年。

《开花的果园》,毕沙罗,1871年。

15、西斯莱(1839—1899)是印象派的重要风景画家,与毕沙罗齐名。他生于巴黎,父母是意大利人,家境富裕。自青年时期就热爱绘画,23岁时与莫奈和雷诺阿成为同学,共同趋向印象派风格。西斯莱主要在一八七〇年后全力投入绘画创作,以光的表现著称,深受当时青年画家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温和的自然景色,如森林、田舍等,色彩强烈,印象深刻,但画面中没有激烈的元素。

《西斯莱》,雷诺阿,1876年。

16、西斯莱的后半生生活贫困,主要依靠卖画维持生计。他的朋友米雷,一位热爱美术的糖果店商人,给予了他很多帮助。米雷不仅为西斯莱等贫困画家提供了一个饭店,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还对西斯莱和雷诺阿的帮助尤为深远。

《米雷》,雷诺阿,1877年。

《从凡尔赛到圣日耳曼的道路》,西斯莱,1875年。

《春天的果园》,西斯莱,1881年。

《萨布隆的小路》,西斯莱,1883年。

《马尔利港的洪水》,西斯莱,1876年。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