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阴雨连绵的午后,一位老摊主正在街边忙碌着,锅铲翻炒的声音伴随着雨滴打在雨棚上的节奏,空气中弥漫着鸡杂炒红薯粉特有的香气,这段回忆总让我想起童年放学回家的路上。
街边小摊的红薯粉总是泡得恰到好处,软糯却不会黏在一起,每一根都晶莹剔透地躺在碗里,在锅铲的翻炒下吸收着鸡杂的精华。
摊主总是用一个看起来年代久远的铁锅,锅底被火烧得发黑,但这种老旧的锅反而让红薯粉更容易入味,每次炒出来的红薯粉都带着一股特别的香气。
那时候放学后总会路过这个小摊,有时候饿了就买一碗,蹲在路边的小板凳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听着摊主和客人闲聊家常。
记得有一次下雨特别大,我躲在摊主的雨棚下,他给我多加了一勺鸡杂,说是这样可以暖暖身子,那天的红薯粉特别好吃。
摊主的手艺很好,每次炒红薯粉都是先把鸡杂炒香,然后才放入泡好的红薯粉,这样可以让红薯粉充分吸收鸡杂的味道。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红薯粉可能没有现在做的讲究,但就是那种简单的味道,让人一直记在心里。
有时候路过那条街,虽然那个小摊早就不在了,但总觉得空气中还飘着红薯粉的香味。
鸡杂必须要新鲜,最好是早市刚买来的,这样炒出来的味道才够鲜美,而且要把鸡杂的筋膜都处理干净。
每次处理鸡杂都要特别仔细,先用温水泡一下,然后把表面的膜撕掉,这样炒出来才不会有腥味。
鸡杂切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切太大块,但也不能太小,要让每一块都能入味又保持口感。
腌制的时候要加料酒和姜片,这样可以去腥提鲜,但不能腌制太久,否则会影响鸡杂的口感。
炒鸡杂的火候很重要,要用大火快炒,这样才能保持鸡杂的嫩滑,不会变得太老。
有时候会在炒鸡杂的时候加入一些花椒,这样可以增添一些麻香的味道,但要注意不能放太多。
鸡杂最好选择鸡心和鸡胗,这两种部位的口感最好,而且容易入味。
炒的时候要注意控制火候,不能炒太久,否则鸡杂会变得太硬,失去原有的嫩滑。
朋友来家里的时候,看到我在炒红薯粉,就一直在旁边问这问那,说要把每个步骤都记下来。
我告诉他关键是火候的掌控,要在红薯粉快要熟的时候加入调味料,这样味道才能均匀。
他尝了一口就说和街边小摊的味道很像,问我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其实就是用心去做而已。
后来他自己也学会了做这道菜,但总说没有我做的好吃,可能是因为每个人做菜的习惯不一样吧。
有时候他会特意打电话来问一些细节,比如红薯粉要泡多久,调味料的比例要怎么配。
现在我们经常一起研究新的做法,试着加入不同的配料,每次都能发现新的味道。
朋友说这道菜让他想起了很多往事,那些在街边小摊吃饭的日子,那些和朋友一起分享美食的时光。
这道菜就像是一个纽带,把我们的记忆和情谊都串在了一起,每次做这道菜都会想起很多事情。
现在自己在家做这道菜,总觉得还是差了点什么,可能是因为少了那种街边小摊的氛围。
每次做这道菜都会想起以前的味道,试着去还原那种感觉,但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可能是因为现在的食材和以前不一样了,或者是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了那种慢慢品味的心境。
有时候会想,是不是应该把这道菜的做法记录下来,这样以后想吃的时候就不会忘记那种味道。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喜欢去餐馆吃,但是那种街边小摊的味道,是餐馆里很难尝到的。
每次和家人一起吃这道菜,都会聊起以前的事情,那些关于美食的记忆总是特别深刻。
可能正是因为这道菜不够完美,才让我一直在尝试,一直在回忆,一直在寻找那种最初的味道。
这种寻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享受,让我们能够一直保持对美食的那份热爱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