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重阳?勿忘重阳!

痴梅的旅游 2024-10-27 00:00:11

秋雨未来,凉意先至,北雁南飞。

不经意间,秋风吹落了满山红叶,也刚好唤起了沉睡的秋菊。又是一年清秋,又到了登高赏菊的重阳佳节。

如果说,传统节日是历史和文化积淀、凝结的结果,那起源于古典哲学,揉杂了自然崇拜和人文思想的「九九重阳」或许是节日中最绵长,又最不争先的了。

「流淌」至今,未曾断绝。

百年前,毛主席曾站在满地野菊花前,吟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诗句。

如今,又到重阳,曾经的战地已是锦绣山河。各处正清香的黄花,似乎在提醒我们,此番良辰好景,勿忘“佳节又重阳”。

传统节日中,不乏名称优美者。如元旦、七夕、中秋,即使不明缘起,只看文字就觉得诗情画意。

其中,重阳尤为特殊,初看不以为意,理解后只觉得玄妙。

古籍《易经》记载,「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指天之高为「九重」。当两个阳数相遇,遂有「重阳」之名。

刚好古代中国「九」有最大、最多、最高、最远等含义,九月初九又契合“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万象更新的古典哲学思想。

万事、万物重新开始的这天,一定是好时节。恰逢秋高气爽,五谷丰登,所以古人不不自觉地设宴欢庆,祭天帝、祖先,感谢先人和自然的恩德。

到了汉代,地区的民俗推广至全国,重阳成了全中国固定的节日。

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详细收录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也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记下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最爱赏菊的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中提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可见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宴饮的传统。

与中秋有明月抒怀不同,重阳没有物理世界的图腾,只能靠主观想象。好在没了限制,可生万物,所以先民将不少信仰,寄托在了重阳节中。

例如崇拜山岳、渴求成仙,便有了登高,吸取清气的习俗。明清的皇帝甚至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希望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遂衍生出为老人享宴祈寿,并且佩插茱萸,以求避难消灾的传统。

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于是就在这日祭祀祖宗。到了近代,「九」「久」读音相通,寓意天长地久、生命长久,节日又有了敬老的含义。

时至今日,重阳节已经涵盖敬老、赏菊、登高、佩茱萸、晒秋、祭祖等十余个习俗。

这些延续至今的传统,如夜空中的繁星。千百年来,指引中国人找到和自然、祖先连接的路。

因为重阳节在旧时代表着万象更新和宇宙的终极,所以对古人意义极深。

恰好此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文人墨客最爱在此时登高望远,将无限的情思,寄托于亲友、自然和美酒,最终镌刻于传诵千古的诗词中。

这些喷涌的情感,最深刻的还是悲秋。

被誉为「大清第一深情」的纳兰性德,出使到遥远的边塞。去国怀乡,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情绪也分外敏感,走到何处,都是“木叶萧萧,乡路迢迢”之景。

时值重阳,他遥想故乡风光正好,竟不敢登高愿望,一边“只觉魂销”,一边又担心“南雁归时更寂寥”。

十八岁的少女李清照,刚嫁给赵明诚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独在深闺,秋天显得尤为寒冷、漫长。哪怕重阳佳节,也敌不过半夜透进屋里的凉气。

次日整理心情饮酒赏菊,却又唤起了愁绪。菊花再美、再香,也送不给远方的亲人。于是她回房休息,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不过,总有豁达之人能短暂的抛却凡尘疾苦,只关注节日本身和周边万物。那么仲秋时节惬意的温度和景色,就格外欢快了。

最喜山水和交友的孟浩然,应老友的邀请到乡村做客。席间两人举杯畅谈秋收和村庄的景色,自在的感受远非官场能及,于是二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享祀孔庙的朱熹,尊重自然本身。在他看来,人间事纷繁复杂,舒心只是须臾,所以与其沉溺于过去的苦痛,不如享受当下,“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酒过三巡,不管他古往今来有多少风花雪月,只有尽兴而归才不辜负眼下的时光,所谓“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及时行乐,才是生活的解药。

想到重阳的诗意,我最感怀的还是晏几道。作为晏殊之子,儿时的他聪慧过人,锦衣玉食,格外的天真烂漫。

那年重阳,蔡京邀小晏填词,他欣然应允,在《鹧鸪天》的开篇写下“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那时的晏几道,以为悲秋只是文人“为赋新词强说愁”,重阳不应是饮酒享乐的好时节么?

可惜不久后,晏殊去世,名满天下的晏家中落,年幼的晏几道颠沛流离,又被诬陷入狱。曾经纵情享乐的公子,一朝成了从政无门的落魄书生。

诗人心境的剧变,化成了曲折跌宕的诗句。后来的晏几道不止重阳悲秋,而是岁岁年年,感怀离殇。

在晚年的一曲《阮郎归》中,他再写重阳,可能是酒醉了,晏几道似乎忆起了儿时填词《鹧鸪天》的场景,于是他在文末,留下“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几句。

竭力做出曾经狂放的模样,可今时早非往日。想将酒醉化成悲凉,又怕动人的歌声,令他魂断愁肠。

其实从儿时起,我对重阳的习俗没有太多回忆,只记得这天家人会想尽办法和老一辈相聚。

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应该是仅存的仪式感了。

最近几十年,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如洪水野兽。生活条件变好、娱乐方式剧增的代价,似乎必然是传统文化的消弭。

消失的「节味」,其实并非如烟花般刹那湮灭,更像一场漫长的告别。

可在我心中,重阳节是特殊的。古人渴望「万象更新」的理想,和今人并无二致。那些关乎重阳的故事、情感和诗句,也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刚好此时天气微凉、秋风飒爽,层林尽染,应是一年赏景、出游的最好时节。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必然结果,文化和自然就这样不期而遇。

如此重阳,本不该被遗忘。

好在如今我们可以试着找回些传统,比如登高望远,哪怕身处钢铁丛林,只要向远方眺望,总能在蓝天或夕阳中寻得安慰。

比如约上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即使没有花香、不见茱萸,微醺后浓烈的情感,亦能抚平生活的伤。

哪怕给家中的老人打通电话,也未尝不是寻回文化、亲情和自己的方法。

总觉得,在这个需要被仪式感推动的时代,记忆中已经模糊的重阳节,未尝不是一次机会和救赎。

勿忘重阳,即是不忘「九九归一」的古典哲学思想;勿忘重阳,即是不忘祖宗和根本;勿忘重阳,即是不忘中国人与土地、自然几千年的情感和羁绊。

0 阅读:0

痴梅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旅游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