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我国军队用的武器五花八门,有德国的、捷克的、美国的、日本的、英国的、法国的、苏联的等等等等,完全就是“万国造”。
那这期文章就来简单说一说,抗战期间我国军队使用过的那些英式轻重装备。
在枪械类武器方面,其中机枪有:维克斯水冷重机枪、刘易斯轻机枪、布轮轻机枪等。
其中维克斯水冷重机枪,实际上就是英国版的马克沁,在1912年就已经定型,并随同英国及英联邦军队参与一战。
维克斯与原版马克沁在外形上也存在差异,比如维克斯在外形上,相比原版马克沁多了个带有长条状凹槽的散热套筒,并且还可以加装光学瞄准镜。
维克斯重机枪发射的是英国最常用的7.7x56毫米子弹,配备250发弹链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500发,有效射程500米。
我国早在军阀混战期间,就引进了该枪,到了三十年代中后期,还有一部分维克斯7.7毫米重机枪,跟随英式坦克和装甲车被引进过到我国,在抗战中有少量使用。
刘易斯轻机枪,也是英国的第一种轻机枪,早在二十世纪一零年代就已问世,1915年成为英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同样随同英军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该枪最大的特点就是那粗大的枪管部分,从前面看像是一门炮,但实际上那并非是枪管,外面的那只是便于散热的铝制套筒,真正的枪管被包裹在里面,当然了,粗狂的套筒也使得重量变得很高。
刘易斯轻机枪发射的也是7.7x56毫米子弹,可配备47发或者97发弹盘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500~600发,有效射程大约800米,当年除了装备步兵外,还有的被安装在了战斗机和轰炸机上。
我国也是在二十年代的军阀混战中引进了该枪,进入抗战后,由于我国的子弹多数都是仿德国的7.92x57毫米毛瑟弹,英制的7.7毫米子弹不常见,所以在抗战中,真正投入使用的刘易斯轻机枪并不多。
布轮轻机枪,实际上就是英国版的ZB26,两者的内部结构几乎相同,只是外形有小幅度的修改,还有口径不同。
布轮的外形变得更光滑一些,去除了枪管上原有的散热片,还对枪托角度进行了微改,在口径上,布轮轻机枪发射英国制式的7.7x56毫米子弹,可选配20发梯形弹匣、30发弧形弹匣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500发,有效射程800米。
该枪在1935年成为英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到了四十年代,有少量提供给了中国驻印军使用,而且是原版,发射7.7毫米英制弹药,因此被我军称为“七七勃然”,但数量不多,还是加拿大生产的7.92毫米口径“七九勃然”,以及原装的ZB26比较常见。
除了机枪外,抗战中我国军队还使用过英式冲锋枪和英式步枪,就比如斯登MK.II型和李·恩菲尔德No.4步枪。
其中斯登MK.II型冲锋枪在1941年问世,是一种结构极其简单、生产成本极低的简易冲锋枪,发射9x19毫米手枪弹,配备32发垂直弹匣,每分钟理论射速500发,有效射程大约200米。
该枪问世后率先装备英国军队,由于很容易生产,因此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登冲锋枪被生产出了400多万支,成为了英国、英联邦以及欧洲游击队的主力武器。
也是在四十年代,有不少的斯登MK.II型冲锋枪援助给了中国驻印军部队使用,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少量的斯登冲锋枪,用在抗战末期。
李·恩菲尔德No.4步枪,也叫四号步枪,在1942年定型,同样属于李·恩菲尔德系列中的一大成员,也继承了该系列的一贯传统。
该枪也是发射7.7x56毫米步枪弹,配备10发弹匣,但平时弹匣不可拆卸,只能使用桥夹从顶部压入,该枪的有效射程550米。
这枪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在栓动步枪中射速最快,因为闭锁方式特殊,再加上枪机短,拉机柄和扳机离得近,因此就可以实现快速拉栓、快速射击。
当时的中国驻印军和国内的国军部队,也少量装备过该型步枪,但7.7毫米子弹不常见,所以这枪用的少,但在国内也有外号,叫做“英七七”。
抗日战争中,我国还少量引进过英国的博伊斯反坦克枪。
这是英国在三十年代中期装备的反坦克武器,发射13.9毫米穿甲弹,配备5发弹匣供弹,同样也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射程大约460米。
进入四十年代,随着各国坦克装甲不断增厚,这种武器早已失去用途,所有就有一部分淘汰的博伊斯反坦克枪援助给了我国军队,其中远征军和国内的国军都用过了。
虽然在欧洲是淘汰货,但拿到我国对付皮薄的日本坦克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就是这枪后座力太大,太沉了,重量几乎是捷克式机枪的两倍,所以并没有受到我国士兵的信赖。
抗日战争中,我国还引进了很多英式装甲作战车辆,例如维克斯系列轻型坦克等。
其中数量较多的有维克斯6吨坦克,并分为多个型号,当时我国引进最多的就是E型。
E型配备双人单炮塔,装备了一门47毫米短管炮和7.7毫米机枪,动力方面搭载一台98马力的四缸汽油发动机,最高公路时速每小时35公机,最大装甲厚度13毫米。
在1936年,国民政府引进了16辆维克斯E型坦克,并装备第一战车连,代号为“虎”。
第二种是维克斯卡登·洛伊德M1931水陆两用坦克。
这个型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水陆两栖功能,车体类似船身,这样能在水面浮渡,但火力很弱,仅配备了一挺7.7毫米机枪,并没有火炮,只能反步兵,不具备反装甲能力。
我国在1934年引进了该型坦克,大约是16辆,主要交付给交通兵第二兵团的战车营,代号为“龙”,但数量很少,并没有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出作用。
我国还引进过小型英制坦克,也就是维克斯M1936超轻型坦克。
此型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问世,自身定位就是一种用于侦察或支援步兵的装甲作战车辆,武器部分仅有一挺7.9毫米水冷重机枪,但车内配备了电台。
在1933年广东军阀陈济棠就曾引进了12辆,之后国民政府也继续引进少量的维克斯M1936超轻型坦克。
除了维克斯M1936,我国还引进过更小的英制装甲车辆,那就是卡登·洛伊德Mk.IV超轻型战车。
这个连坦克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履带装甲车,武器方面只有一挺7.7毫米维克斯水冷重机枪,而且是开放式车舱,防护性很差。
当时国民政府在1929年大约引进了18辆,但到了抗日战争后,这东西早已过时。
在二十年代的奉系军阀,还曾引进过了少量的英制“惠比特犬”MK.A坦克。
这个型号属于一战之后生产的中型坦克,武器部分配备了7.7毫米机枪,前面和侧面都有,该车战斗全重大约14吨,但最高行驶速度每小时只有13.4公里。
不过这算是抗战前我国引进的最大的坦克了,但可惜的是,九一八事变后,这种坦克都落入日寇之手,并没有发挥出作用。
除了以上中国枪械和战车外,抗日战争中我国还引进过少量的英制战斗机,就比如格洛斯特“斗士”战斗机。
这是英国在三十年代研制的一种双翼战斗机,但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双翼战斗机不同,它采用了“气泡”式全封闭座舱,而不像其他的双翼飞机用的是开放式座舱。
在武器方面,配备了四挺7.7毫米航空机枪,除此之外,还可以挂装航空炸弹,动力系统则是一台617.4千瓦的螺旋桨发动机,最高飞行速度每小时大约407公里。
我国在1937年从英国订购了30多架此型战机,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除了以上这些,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内还引进过其他的英式火炮,如迫击炮、战防炮等,还有英式履带牵引车、钢盔、水壶、单兵装具等,但除了钢盔外,其他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此就不过多的介绍了,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下期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