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我国军人非常会给武器起名字,例如管日军的步枪叫“三八大盖“,管日军的轻重机枪分别叫“歪把子”或者“野鸡脖子“,当然也有一些小型进口手枪,还给起了“一枪二马三花口四蛇五狗张嘴蹬”的顺口溜。
那这篇文章咱们再来看看三个有外号的枪,分别是“剑牌撸子”、“十三响”和“五星撸子”。
一、箭牌撸子所谓的“剑牌撸子”,实际上就是意大利生产的伯莱塔M1934型半自动手枪。
该型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意大利军队的主要制式手枪,虽然尺寸比较紧凑,但军官和其他作战士兵都配备过。
该枪在1934年正式定型,发射9×17毫米勃朗宁短弹,也就是0.38ACP勃朗宁手枪弹,使用7发可拆卸式弹匣供弹,和正常手枪一样,有效射程大约50米。
M1934手枪比较小,全枪长度只有150毫米,枪身重量0.75千克,在二战期间不仅意大利军人喜欢,就连德国军人也很喜欢,甚至都愿意拿自己的瓦尔特P38去和意大利军人换M1934手枪。
在民国时代,意大利的伯莱塔M1934型手枪也有极少数被国军将官私人装备,作为个人的防身手枪,并没有列装部队使用,所以在当时的国内非常少见,可以说几乎是看不到。
那为啥它叫做“箭牌撸子”呢?原因是这枪的握把护柄上,带有伯莱塔公司的Logo,而Logo的造型就像是剑,因此在我国就被起名为“箭牌撸子”。
二、十三响“十三响”在当时的国内还有另外一种叫法,那就是“加拿大撸子”,实际上就是由加拿大生产的勃朗宁M1935手枪,也叫“勃朗宁大威力”,最初由勃朗宁在1926年设计,也是他生前设计的最后一把手枪,但并没有完成,最后在三十年代才被后人完成最终定型,并由比利时FN公司在1935年生产,二战爆发后,比利时被德国吞并,之后由加拿大开始生产这种手枪,主要出售给同盟国家使用。
加拿大版的M1935和原版的“大威力”手枪基本上差不多,也是发射9×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配备13发双排弹匣供弹,有效射程为50米。
该枪的尺寸也较大,全枪长度197毫米,枪管长度118毫米,枪身重量大约0.99千克,在当时属于标准的军用战斗手枪之一。
当时国军用的M1935手枪中国在抗战早期就曾向比利时引进过一部分原厂的M1935手枪,后来到了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又开始向加拿大引进这种手枪,首批引进了4000支,并要求在上面刻有“中华民国国有”的字样。
之后又陆续引进了上万支,这种手枪当时国内累计引进了2万余支,但在抗日战争中使用的不多,大部分都用在了之后的解放战争中,主要装备国军一线部队,包括军官、通讯兵、军医、汽车兵等都使用这种手枪。
那“加拿大撸子”和“十三响”这两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呢?
原因是这支枪能上13发子弹,因此就叫“十三响”,还有就是因为它是加拿大生产的手枪,因此也叫“加拿大撸子”。
还有就是,这种枪是加大生产的,并且是9毫米口径,后期还有人叫它“加九手枪”。
如今加拿大军人手里的M1935手枪别看这手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研制的,到了现在经过现代化改进的勃朗宁M1935手枪依旧作为不少国家军队的制式武器,例如英国军队、加拿大军队和欧美其他国家的军队,仍在使用这种手枪,可以说M1935是世界上最成功的9毫米军用手枪之一。
三、五星撸子“五星撸子“实际上就是前苏联在三十年代初期,研制和生产的TT-30/33型手枪,也叫“托卡列夫手枪”。
该枪在设计上,学习了勃朗宁FN M1903的各项特点,就连外形和大体轮廓都和前者相似,不过该枪发射的子弹不同,采用和波波沙冲锋枪同款的7.62×25毫米手枪弹,这种子弹也是从德国7.63毫米毛瑟手枪弹的基础上改进来的。
托卡列夫TT-30/33型手枪采用发8单排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米,最快射速每分钟25发,而且具有较大的威力和穿透性。
这枪的尺寸也比较大,全枪长度195毫米,枪管长度116毫米,弹匣里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全枪重量是0.85千克,如果装满子弹后,重量则是0.94千克。
曾在抗日战争期间,退守到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在接受苏军的整编之后,换装苏式装备随之也装备了这种手枪。
因为该枪的握把护柄上带有一颗五角星,因此就有了“五星撸子”的绰号。
我国仿制的54式手枪1951年朝鲜战争期间,我国还对该枪进行了仿制,叫做51式手枪,但这个型号并不完美,到了1954年再次仿制,定型了最终的54式手枪,外号为“54大黑星”。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文中存在哪些错误或者不足,还有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感谢各位的支持与关注,下期继续更新!
马牌撸子呢?
好帖学习的[点赞] 箭牌不像啊
一枪二马三花口
请问一下作者,当时军统特工用的手枪是哪一种?
没有工字牌?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