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过百年奋斗路,对准新的赶考目标,我们正站在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继往开来,共同富裕是新征程上的重要谋划。浙江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奋力扛起共同富裕示范探路的使命担当,加快推进“扩中”“提低”改革,着力打造“浙有善育”“浙里优学”“浙派工匠”“浙里健康”“浙里长寿”“浙里安居”“浙有众扶”的民生事业“七优享”金名片。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把镜头对准奋进在共富路上的浙江各地,翻开一张张金名片背后的赶考故事。
浙江在线12月6日讯(记者 翁宇君 见习记者 陈雷)丈夫腰伤多年,儿子两次严重骨折……面对生活的重压,55岁的杨丽云(化名)许多次徘徊在求助之门外,但碍于情面,她又一次次地打了退堂鼓。幸运的是,不断流通着的数据,悄悄地把他们的困难“转告”给了相关部门……
当“幸福”来敲门
“靠自己,再忍忍。”曾经,家住嘉兴南湖区南湖街道南溪社区的杨丽云早出晚归、省吃俭用,艰难维持着家庭。
今年2月,她感觉,有点熬不下去了。当时,正处于骨折恢复期的儿子洗碗时不慎滑倒,右腿同一部位再次严重骨折。“3年前他就骨折过一次,休养了2年好不容易快好了,打算重新找工作,想不到又摔了。”杨丽云苦笑。
两次骨折超5万的医药费、丈夫慢性心脏疾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固定开支、自己面临断缴的养老金……就在杨丽云一筹莫展之时,南溪社区工作人员滕黎菁主动敲响了杨丽云的家门,前来询问是否需要申请支出型贫困救助。
社区工作人员滕黎菁走访需要帮扶的家庭
在滕黎菁的帮助下,杨丽云线上提交了申报材料,次月,第一笔低保补贴就顺利入账了。
“像他们这种情况是属于支出型贫困,申请救助后在一定期限内每个月有基本生活保障金,而且还可以享受自负医疗费70%的医疗救助。”滕黎菁直言,虽然社会帮扶的通道是畅通的,但不少困难家庭经常会碍于情面,游离于帮扶之外。因此,如何精准“找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至关重要。
救助预警,定位“沉默的少数”
为何“幸福”会主动来敲门?滕黎菁解释,她对杨丽云一家的关注源自于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嘉兴市“幸福嘉”应用的一条救助预警——平台监测到杨丽云儿子今年在医疗费用上自负花费骤增,提醒相关工作人员跟进了解,是否发生了因病致贫的情况。
据悉,“幸福嘉”应用场景以“智慧救助”为目标,通过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实现了跨部门的数据汇集与共享。目前,该平台具有救助预警、协同救助、绩效评估等功能,已归集27个部门的135项数据,实现了社会救助申请材料从11类减少到一张身份证的“一证通办”,而且全流程办理时限也从30个工作日缩短到了12个工作日。
“数据融合带来的最大优势是让我们能够发现‘沉默的少数’。”嘉兴市民政局副局长郑新娣进一步表示,以往,老百姓发生困难,不知道自己能享受什么救助政策。现在,通过数据汇集共享,可以精确获知救助对象困难预警,精准核对其家庭经济状况,政策研判能申请的救助类型,自动集成幸福清单显示已享受的救助情况等,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全面。
据悉,“幸福嘉”应用至今已自动预警推送因病致贫等困难对象8.08万人,已受理低保等社会救助申请10269人,审批认定3649人。此外,按政策智能预警,“幸福嘉”已给相关部门推送11.41万人。
以数字为支点,高标准打造“浙有众扶”金名片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在杨丽云一家深陷困境时,那些悄然流转的数据成为了这场救助中的“得力助手”。对于被救助者来说,这样的“关照”,直击痛点、干脆利落,却又充满了施救的“温柔”。
往更深处看去。其实,“幸福嘉”的智慧救助,背后依托的是一个省级大救助信息系统“浙里救”。记者从浙江省民政厅获悉,这个平台为全省统一建设,并在省、市、县、镇街、村社五级整体部署应用,各地民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平台上因地制宜地增加创新型应用模块。
据悉,自2019年投入应用以来,此前“浙里救”已经经历2次迭代。今年以来,依托全省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浙里救”围绕“谁该帮、帮什么、谁来帮、帮到哪、帮得怎么样”五个方面进行了第三次升级。目前,该平台共享了35类数据,多跨了24个部门,联动了2000多家社会组织,可为16个部门提供统一核对和困难统一认定服务。根据省民政厅最新数据,“浙里救”系统治理端用户达3.8435万人,服务端用户达79.2471万人,自2019年“浙里救”上线以来,登录访问量高达1500万人次。“全面覆盖、政策集成、精准高效”,一个智慧大救助模式在蓬勃成长并快速成熟。
“实现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率100%,救助家庭关爱率100%,救助幸福清单问题联办解决率100%”,对于社会救助,《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中如此提及。同呼吸、共进退,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提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质量,打造“浙有众扶”金名片,事关民生兜底要义。而这场携手并进的征程中,数字正成为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