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三条古巷,诉说俞大猷的传奇一生

述书叔读书看世界 2025-04-30 23:43:15

泉州三条古巷,诉说俞大猷的传奇一生

泉州有三条古巷,分别是都督第巷、破柴巷(可能就是大家说的“砍柴巷”)和模范巷。这三条巷子都和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关系特别大,里头藏着好多历史文化故事呢。下面给您简单讲讲:

1.俞大猷在泉州的家找到了!300米巷子竟藏着他练胆石的秘密名字咋来的

明朝的时候,抗倭名将俞大猷的“都督府第”就建在这儿,所以这条巷子就叫都督第巷啦。以前巷子里有俞大猷住的“都督府第”,不过后来没了,现在这个地方是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1)在哪儿呢:它在鲤城区,东边连着模范巷,西边到北门街,整条巷子有300多米长。

2)历史和文化故事:

俞大猷以前在这儿生活过,他在清源山“练胆石”那儿练武,还留下了“君恩山重”的摩崖石刻,这些事儿到现在大家还经常说起。

现在巷子里有个“泉城巷忆”文化项目,把都督第巷、模范巷这些古街巷的文化内涵整合到一起,弄出了一条党建和文旅结合的特色路线。

巷口有个约所关帝宫,是明朝时候建的。以前啊,这是当地街坊们订立乡约、处理民事纠纷的地方,到现在还有唱戏的习俗呢。

2.破柴巷不是砍柴的?明代士兵食堂劈柴声里藏着抗倭密码

1)名字的来历:它原来叫“佐材巷”,因为俞大猷的军营食堂在这附近,士兵们经常在巷子里劈柴。在闽南语里,劈柴叫“破柴”,慢慢地,这条巷子就被叫成“破柴巷”了。

2)位置在哪:它离都督第巷不远,就在鲤城区模范巷的北边。

3)历史背景:这条巷子和俞大猷抗倭时候的军营生活紧密相关,是“俞家军”后勤活动的一个见证地。

3.模范巷名字由来太硬核!500年前这支军队让百姓写进地名

1)为啥叫这个名:俞大猷有一营特别有功的士兵在这儿驻扎,他们军纪特别好,从不骚扰老百姓,老百姓都夸他们是“模范”,这条巷名就是这么来的。

2)具体位置:它西边从中山北路和北门街交界的地方开始,东边到县后街,长度大概500多米。

3)文化遗迹:

o巷子里有宋代朱熹题写的“小山丛竹”书院的遗址,还有弘一法师晚年住过、讲过学的“晚晴室”这些历史遗迹。

o这儿以前是泉州华侨中学,现在是泉州第三医院。不过还留着一些古建筑,像“小山丛竹”牌坊。

结语

这三条巷子可是泉州古城很重要的一部分,围绕着俞大猷抗倭的那些事儿,把明朝时候的军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有文人的活动这些历史线索都串起来了。都督第巷让人想起英雄宅邸当年的风光,破柴巷充满了军营平常生活的烟火气,模范巷体现了军民和谐的美好样子。它们一起组成了泉州独有的“俞大猷文化地标”。现在,靠着各种文化保护项目和社区活动,这些巷子的历史韵味还一直延续着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