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育保平安"——这句网络流行语正在中国年轻一代中悄然蔓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跌破千万,仅为956万,创下1949年以来新低。与2016年的1883万相比,短短六年近乎腰斩。更令人震惊的是,一项针对90后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一个孩子也不想要"。这已不再是简单的生育意愿下降,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生育危机。年轻人拒绝生育的理由看似充分:经济压力、职业不稳定、育儿成本高企、健康风险增加......但在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代人对未来的集体悲观,以及对社会契约的根本性质疑。

经济压力无疑是生育路上的第一座大山。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将一个孩子从出生抚养到大学毕业的平均成本已超过200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二十年的积蓄。而与此同时,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35岁职场危机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当"内卷"成为时代关键词,当"996"成为职场标配,年轻人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何谈养育下一代?更讽刺的是,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越能清醒计算出生育带来的经济负担,因而越倾向于选择"丁克"。知识在这里没有成为繁衍的助力,反而成了绝育的工具。

当代社会将育儿变成了一场奢侈的"军备竞赛"。从胎教开始,到早教班、双语幼儿园、各类兴趣班、课外辅导,再到争夺优质学区房,每个环节都在考验父母的钱包厚度。教育不再是对下一代的培养,而变成了家庭资源的消耗战。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焦虑驱使下,育儿成本被无限推高。与此同时,互联网又让不同阶层的育儿方式赤裸裸地暴露在同一视野中,加剧了中下层的相对剥夺感。当看到"海淀妈妈"或"顺义妈妈"如何一掷千金为孩子铺路时,普通年轻人只能望而却步——"既然给不了孩子最好的,不如不生"。

现代职场与育儿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延迟退休政策使得祖辈难以帮忙带娃,而企业对于育龄员工的歧视又无处不在。女性在面试时被问及婚育计划仍是常态,生育后回归职场面临降薪降职甚至变相辞退。男性虽然不受生育直接影响,但必须承担更重的养家压力,加班成为常态。结果是,双职工家庭陷入"工作没时间陪孩子,陪孩子就没钱养家"的两难困境。当社会将人异化为纯粹的生产工具,生育这一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反而成了职业生涯的绊脚石。

在物质考量之外,更深层的危机是意义系统的崩塌。传统社会中,生育与宗族延续、香火继承等价值观念紧密相连。而现代性将人从这些"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抽空了生育行为背后的精神支撑。当年轻人被问及"为什么要生孩子"时,许多人竟无言以对。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个人体验与即时满足被奉为圭臬,而生育所带来的长期责任与牺牲自然显得格格不入。更值得警惕的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各类传染病等问题频发,使得年轻人对未来持有一种深刻的悲观态度——"我不想让孩子来到这个糟糕的世界"。

这场生育危机绝非简单的个人选择叠加,而是现代性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它暴露出经济增长模式、社会分配机制、职场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系统性缺陷。解决之道不在于道德说教或小恩小惠的补贴,而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重构经济结构减轻年轻人生存压力,建立普惠的育儿支持体系,改变异化的职场文化,最重要的是,重建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生育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再生产行为。当一代人集体选择"断子绝孙"时,这个社会必须认真倾听这沉默的警钟。
愚蠢,生出来依现在他们父母的智商。你们养吧。我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