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众人听后为何沉默不语?

采薇客 2022-11-29 18:16:14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消息通过《人民日报》公之于众,举国哀悼。

周恩来

可对于周总理来说也算是一种解脱,他为中国操劳了一生,1972年在一次体检中又被检查出身患膀胱癌,并且病情逐年恶化,大大小小的手术做了十三回,被病魔折磨的痛苦不堪,晚年的周总理面容憔悴,却仍然心系祖国。

去世前周总理留下了三个遗愿:一是不希望中央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为他举办遗体告别仪式;二是不希望为他举办追悼会,以免群众为他受累奔波;三是不希望留骨灰,把他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就好。

周恩来

这三个遗愿让所有人沉默良久,没有人愿意遵循,一国总理怎能如此潦草得结束一生?

周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的周总理从小天资聪颖,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他便前往日本求学,在那里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

两年后周总理归国,当年9月进入南开大学,之后又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真正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践中去。

1920年周总理前往欧洲求学,在那里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在欧洲的核心人物,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创建和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先驱。

他虽然不是军人出身,但是他敏锐地提出军队是实现理论的先锋,只有有了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1924年周总理归国后进入黄埔军校做政治部主任,他是党内第一个从事中国新型军队建设的实践者。

1927年,他创建人民军队,当时作为前委书记他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

周恩来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周总理担任任军队方面的领导职务,做出了多次重要决策,他是战场上的智多星。

后来抗战胜利,周总理追随毛主席进入北平建立了新中国,在毛主席心中,周总理是当之无愧的一国总理,他睿智文雅,是参与创建和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佳总理人选。

周总理也不负众望,为具体筹建新中国、起草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组建政务院等事务发挥了领导性的作用。

新中国正式成立后,百废待兴,周总理作为一国总理殚精竭虑,协助毛主席治理国家事务全面建设新中国。

周恩来

周总理需要操心的事情非常多,而他的建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将具体的实行方法推行出去,在他的协助下,新中国焕发着蓬勃的生机。

他与毛主席共进退,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特色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他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智多星,更是中国思想理论的建设者与先驱者。

周总理

他说过:“我们的下一代,总是要把自己摆在劳苦大众一起,要能够吃得起苦。因为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要从吃苦中得来的。”他将自己所有的爱给了中国,一生辛苦,为国为民,他做人做事的情怀、品格,哪一样不值得我们好好爱戴?

仅仅从这三两句话中便能看出周总理的功绩,所以当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将遗愿说出来时,谁会忍心去实施,平头百姓家过世后尚且要祭奠、哀思,何况是这样一个伟人?

周总理的挚友邓小平与中央领导们回忆周总理的一生,愈发不愿意同意周总理的遗愿,最后只能去问毛主席。

周恩来

当时毛主席自己的身体也非常不好,听说周总理去世后悲痛万分,几度落泪,他和所有人一样不愿意同意周总理的三条遗愿。

但是作为多年的战友、挚友,他了解周总理的心意,他们曾经一同签署过火葬协议,所以在深思熟虑之后,毛主席艰难地做出了决定,答应周总理的最后一个遗愿。

将遗体火化,把他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

人民没有忘记周总理

最终周总理没有举办遗体告别也没有举办追悼会,但是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也不会舍得他就这样默默离开。

周恩来

1976年1月11日的下午4点45分,周总理的遗体要按照葬礼规定,被送到八宝山公墓火化。

当天的北京城中万人空巷,十里长街两旁的男女老少手臂上缠着黑纱,胸口戴着白花哀声哭喊着,他们来这里送周总理最后一程。

大家缓缓跟随着灵车前行,自发地为周总理开了一场无声的追悼会,这是最后一面了,所有人在心中深深地感恩这位好总理。

灵车在长安街东西的那一小段路上走了足足一个多小时,等灵车走远了,街上的群众仍然迟迟不愿离开,大家就这样在这条街上寄出来自己的哀思。

人民爱总理,那是因为总理将所有的爱都给了人民,即使是生命最后的时光,周总理的心里都装着人民群众。

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周总理亲自前往机场接见,冰冻的中美关系随之消融,大家都非常高兴,可周总理就在那一年查出了身患膀胱癌。

一开始大家没有告诉周总理实情,由保守的内科治疗维持了一段时间,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后来经中央批准,1974年6月1日周总理终于在玉泉山进行了第一次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术。

术后周总理便在医院治疗,病痛折磨着他,但他依然操劳着国事,没有一天休息过。在病床上他常常要求工作人员将文件带给他看并忍着疼痛认真批阅。

后来反反复复做了多次手术,周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更要命的是病痛折磨。

当时的医疗条件并不好,每次手术留下的伤口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愈合,天气炎热,周总理的伤口红肿溃烂出脓脸翻身都困难,有时候病痛发作,周总理痛得浑身是汗,可他没有发出一声叹息,自己咬牙忍着,后来实在受不了,医生只能给他使用安眠药或者止疼药,来暂时缓解。

周总理在这样的折磨下坚持了六百多天,在此期间,只要他还能处理公务,他都在国事中忙碌,有时候是批阅文件有时候会把叶剑英元帅等人找来,聊一聊国事也说一说自己放不下的中国建设。

周恩来

在最痛苦的那段时光里,他还说过:“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另外,我去世之后,就让医生把我的遗体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一下癌症,说不定能够找到治疗的办法呢!”

他是乐观的实干派,他的妻子邓颖超希望完成周总理的心愿。

于是在周总理出殡前,北京医院副院长韩宗琦医生为他做遗体解剖,大家站在面色憔悴、满身手术伤疤的周总理身边,内心五味杂陈。

周恩来

经过仔细检查,周总理的各个肝脏器官都已经被癌细胞所侵蚀,韩宗琦站在周总理身边不知不觉泪湿了眼眶,在悲痛中解剖顺利结束,大家便开始为周总理整理仪容。

周总理生得一副玉面书模样,总是干干净的,可生病后面色憔悴,他怕大家担心自己,一直不愿意理发,想以此掩饰自己的病容。

周恩来

现在,在病床前,经常帮周总理理发的北京饭店朱殿华师傅拿着剃刀听着韩宗琦医生在旁边再三叮嘱,手脚麻利、动作要轻,不能把周总理的脸给刮破任何一点。

朱殿华师傅曾经常帮着周总理理发手脚利索,理完后看了周总理很久,再不复从前的神情,黯然神伤。

众人在邓颖超的嘱咐下没有为周总理抹过于厚重的胭脂水粉,周总理就那样平和地躺在那里,之后邓颖超又多次嘱咐,周总理生前说过不要给自己买新的寿衣。

周恩来

“反正总是要烧掉的,不要为了他再去浪费金钱,浪费资源。”大家只能去找周总理的旧衣服当寿衣,结果让大家心痛不已的是,周总理哪里还有看得过去的旧衣服啊,每一件都是穿了再穿,补丁都打满了也不舍得扔,最后选了周总理生前最爱穿的一件灰色中山装,和一件穿了多年的布衬衣。

韩宗琦医生看见大家给周总理穿的寿衣大发雷霆,他指责树迎、高振普等人如何忍心,让周总理最后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

周恩来

他当即掏出钱包,想要以晚辈的身份为周总理买件新衣服,但是邓颖超劝阻了。

在一番解释后韩宗琦医生才稍稍平复了心情,但是悲痛窜上心头,他不忍心啊。

等周总理走后,韩宗琦医生偷偷将打扫时捡拾的周总理的一缕白发收藏了起来,聊表纪念,寄托哀思。

穷极一生,周总理为国鞠躬尽瘁,最后他的骨灰终于得偿所愿,撒在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邓颖超本想要偷偷寻个地方将周总理的骨灰挥洒,她怕群众知道了地方前往纪念,但是没有选到合适的,最后决定将事情报告给组织,由上级中央来决定。

1976年1月15日,晚上8点,邓颖超等人站在机场,目送着运载有周总理骨灰盒的“运五”飞机正式起飞。

周恩来

周总理的第一把骨灰撒在了北京上空,他在这里与毛主席等领导建立了新中国,这里是他毕生心血的凝结之地。

飞机飞过密云水库之后,周总理的第二把骨灰洒下,象征着周总理永存在祖国的山水之间。

第三把骨灰撒在了天津,那里是周总理革命开始的地方,在那里有他的母校,是他与妻子相识的地方。

最后,骨灰撒进了黄河,周总理与山河日月同在,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周总理将自己献给了祖国,我们也将他记在心上,周总理去世这么多年,每每谈及他的一生,谈及他的遗愿,都不禁让人敬佩。

建设祖国的先驱们用生命书写了“爱国爱民”四个字,我们活在现今的人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莫辜负!

周恩来

关于周总理的遗愿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