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要被坐吃山空了!已开始逐年减产,为何不早点进行人工养殖?

镇涛聊科学 2023-04-04 10:31:59

国人对带鱼的捕捞量常年占据世界第一,单说在全球带鱼捕获量最大的一年,2009年中国捕捞了120万吨带鱼,而全球捕获量也仅超过130万吨,相当于占据了全球的92.3%。 往后几年数量虽然有所回落,但国人的年带鱼消耗量也从没低于过100万吨。

要知道,市面上的带鱼绝大多数都是从海里捕捞的纯野生带鱼,人工养殖的少之又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带鱼就这么被我们吃了几十年,不免让人奇怪,相较于那些被“吃光”的鱼,它为什么那么坚挺?继续这么吃下去也不会灭绝吗?

野生带鱼有什么本事,够国人不管不顾吃那么多年?

带鱼成为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食物,早在明朝就已经实现了,当时的《五杂俎》中这样说: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就可以看出,带鱼是当时最便宜的鱼类,家里来客人都不兴用带鱼招待人家的。

即使到了近代,带鱼也扛住了“人均都能吃上的平价鱼”的名头,直接被列为“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所谓经济鱼,就是指海洋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那些鱼。不难想象,其实很多经济鱼都是能被人工大规模养殖的鱼类,因为只有产量上来,价格才可能低得下来。

但大家知道,从古至今我们吃的带鱼,几乎全是野生海鱼,这样的它之所以能跻身经济鱼的行列,纯靠的就是一个巨大的产量,而这就完全得益于带鱼自身强悍的生殖属性了。

先从“源头”说起,每条雌性带鱼在交配过后,一次就能产下2.5-3.5万粒鱼卵,但凡授精成功的卵就都能孵化。更逆天的是,带鱼可以调整自己的性成熟期,最快的时候,长到一年左右的小鱼就可以加入生小鱼的队伍了,生完之后新的小鱼继续长,上一辈就直接上桌了。足够的产卵量加上快速跟上的性成熟期,可以说对于我们每年需求的产量,带鱼松松能定时给我们续上。

这也是带鱼渔汛从每年11月持续到次年1月,拢共就三个月左右,但全国年捕捞量却能年年破百万吨的原因。

除此之外,带鱼还很好捕捉。这是因为虽然被称为“深海鱼”,但带鱼日常生活的水域却不算很深,通常在60-100米之间,只有少数时候会游到350米左右的深度,因此对于专业的规模捕捞来说难度不断很大。并且有过海钓经历的朋友可能还知道,带鱼时不时会游到海面附近,这时都不需要什么高难度的技术,普通钓友也能把它钓起来,这也是古代渔民捕捉带鱼的主要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带鱼还经常会给垂钓者来个“买一赠一”的服务,钓到带鱼时时常会出现咬钩的这条鱼,尾巴还被另一条带鱼咬着,一整个钓一得二的情况。会有这种现象就和带鱼火爆的脾气有关了,其实从它们“怒目圆瞪”、“嘴尖牙利”样子就能看出,它们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主。

带鱼多数时候都是竖直着漂浮在海里的,一旦遇到食物才会迅速摆动身体冲向猎物,而它们的“猎物”还有可能是同类,两条带鱼相遇就很可能出现一条咬住另一条不松嘴的情况,这也是导致它们很容易被集体捕捞、垂钓的原因。

既然这么能生长,又这么好捕捞,那感觉带鱼一直被这么吃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嘛。

其实不然,早在2011年往后,尽管捕捉量都在百万吨以上,但总的趋势是逐年在下降的,至2018年跌至最低值,与往年最高值就相差十万余吨。也是从这时候起大家开始意识到,即使多如带鱼,无节制的捕捞也是很有可能对其种群产生影响的。

“2011-2019年中国带鱼海洋捕捞量”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年鉴、智研咨询整理

是什么导致带鱼减产?为什么不进行人工养殖?

带鱼的逐年减产,海洋污染加剧之类的都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捞。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科学捕捞的意识,不存在休渔期的说法,所用的捕网也多是小网目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带鱼在小时候就被捞走了。

有人可能注意到过,现在的带鱼都没有早些年的大了,这其实不是带鱼“营养不良”了,而是它们年纪还小就进了网兜。前面提到的带鱼可以自己调整性成熟期,现在的带鱼有很多都是一年左右就成熟了的,60年代左右的带鱼两年左右才成熟,身长、重量都能比现在的翻个倍。这种变化也是因为人工捕捞导致它们数量减少,剩下的带鱼为了保证族群数量,才被迫“缩短”性成熟期的。

说到这种经历,就必须提到和带鱼同为“四大经济鱼类”之一的“老大哥”——大黄鱼。这种鱼在国内的经历也可以算是传奇了,因为它曾经经历过从70年代2毛5一斤,到了今天一条价格堪比黄金。

大黄鱼和带鱼的早年经历基本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在刚上桌的年代,它们都是很常见的鱼类,数量多的时候随便一捕也是成百上千斤,可以很好的满足食客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肉鲜味美的大黄鱼还有个和带鱼相似的点,那就是它们容易被捕捞。这次不是因为脾气爆了,而是大黄鱼自己本身就会叫,并且它们耳朵里有一种叫做“耳石”的构造,这个东西可以让大黄鱼放大听到的声音,原本是帮助它们更快听到同伴的叫声,促进交配的。但是被人类利用后,就想出了制造噪声吵晕它们,然后捕捉的捷径。

大黄鱼的耳石

就此,大黄鱼变成了敲敲竹杠就能捞起一堆的鱼,在大量的市场需求下,经历一段时间的过度捕捞,大黄鱼一度濒临灭绝,野生大黄鱼至今都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物种,这种濒危程度甚至超过了大熊猫。

《海族列传:华夏海洋生物随笔》——《敲罟作业图》 插画 by 刘哲姝

有人会说,濒危什么,应季时在隔壁菜场就能买到不少大黄鱼,很多人照样在吃。这就要说到大黄鱼和带鱼最大的不同之处了,那就是大黄鱼可以被人工繁育,并且繁育技术发展至今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即使今天的野生大黄鱼仍然稀少,且价格昂贵,人工养殖的大黄鱼还能稍微填补着市场,现在常见的大黄鱼都是人工养殖的。

但是今天的主角带鱼却没有那么幸运,这种鱼至今没有成功的人工大量繁殖的先例。

无法人工繁育又要说回带鱼的习性了。首当其冲的是其生活水域的深度,即使100米还不能算深海,但也是人工养殖很难还原的环境了。

即使能借助海域打造养殖区,那紧接着就会面临其繁殖的问题,带鱼是会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在居住地生活到性成熟了,就会游回到某个特定的区域进行交配,然后再一路产卵回来,这也使它们的产卵期较长,产卵场分布范围广。这个环节就是人工养殖难以控制的部分了,如果不让它们洄游,那就不会交配,让它们洄游,卵就不好收集了。

不仅如此,带鱼的“暴脾气”仍然会给人工养殖带来麻烦。那就是它们不能接受和同伴“合租”,一旦距离过近就又意味着一场恶斗,带鱼身体没有鱼鳞保护,就会很容易受伤、死亡。这也是市场上我们无法卖到活带鱼的原因,运输过程中集装箱的拥挤,他们必定是忍受不了的。

就算不是合租,独自生活的空间太小也会导致它们“受不了”束缚而“暴毙”。就像很多人因为带鱼通体闪亮,因此想要养做观赏鱼,但是再活蹦乱跳的带鱼,进了鱼缸没过多久也必定“郁郁而终”。

那带鱼养殖就真的难到毫无机会了吗?其实也不然,在2016年,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就投入了带鱼人工养殖的的实验中。实验第一年,专家们在海域中抓了6000多条小带鱼,准备带回基地尝试养殖,但很可惜,这些小鱼研究所都没迈进,就全部死在了运输途中。

专家们也没有放弃,第二年总结了之前的经验,可算是把80%的小带鱼活着带回去了,但真正的困难这才开始,因为是第一次养,饲料该怎么配、“互殴”的问题怎么解决等问题都是需要现场摸索的,就在这样殚精竭虑、不分昼夜的研究和守候下,最后这波存活的小带鱼也只剩下50%的存活率。但不论如何,这也算是带鱼人工养殖的一大步成功了。

想办法让带鱼活下来还只是第一步,之后的繁殖问题如何解决也非常重要。因此,想要用人工养殖来做维护带鱼种群的方法,仍然还是道阻且长。

2022年1月,一艘渔船在东海打捞上来4900斤野生大黄鱼,总价值高达957万元,先不论吃不吃得起,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是非常开心和兴奋的,当时新闻采访围观收网的路人,路人表示“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野生的”。要说大家的热情来源,一部分肯定是因为比起人工养殖的,野生大黄鱼实在鲜美;另一部分,当然也是因为这种曾经几乎绝迹的生物,终于又以一定规模出现在大家视野中了。

反观带鱼,其实早在2013年它就因为被全球大量捕捞,而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无危(LC)”物种了,国内的带鱼市场也越来越依赖国外进口填充。因此虽然濒危度不及大黄鱼,但是为了带鱼不在未来某一天也被吃到快要灭绝,加入“天价鱼”的行列;或是让我们增加一项重度依赖进口品,物种保护需要我们立刻重视起来了。

“2011-2019年中国带鱼产品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

目前看起来,最有效的保护方式还是实行禁渔,自2013年起,国内以浙江省为首的多个接近带鱼产地的省份,都纷纷实行了带鱼禁渔令。在过去禁渔的一段时间里,带鱼靠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还是使其数量有所回升的。

但也因为人工养殖还需要不少时间研究,因此现在的我们仍不能松懈,需要继续实行长时间合理的禁渔规定。我们也相信,保护和发展的双管齐下,带鱼重回往日巅峰的一天,还是有机会到来的。

0 阅读:65

镇涛聊科学

简介:爱科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